光脚金星蕨

更新时间:2024-08-09 08:23

光脚金星蕨(学名:Parathelypteris japonica (Bak.) Ching)是金星蕨科、金星蕨属植物。植株高55-70厘米。根状茎短,横卧或斜升。叶近生或近簇生;叶柄基部近黑色,略被红棕色的披针形鳞片,向上为栗褐色或栗棕色;叶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基部不变狭,二回羽状深裂;羽片15-20对,平展,对生或近对生。叶草质,干后褐绿色。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稍上处,每裂片3-4对;囊群盖大,圆肾形,浅棕色。

形态特征

植株高55-70厘米。根状茎短,横卧或斜升。叶近生或近簇生;叶柄长25-35厘米,粗约3毫米,基部近黑色,略被红棕色的披针形鳞片,向上为栗褐色或栗棕色,无毛;叶片长30-35厘米,下部宽17-20厘米,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基部不变狭,二回羽状深裂;羽片15-20对,平展,下部3-4对羽片较长,对生或近对生,无柄,相距2-2.5厘米;中部羽片长8-10厘米,中部宽1.3-1.6厘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近截形,对称,羽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翅宽约2.5毫米,裂片25-30对,长5-7毫米,宽约2.6毫米,披针形,略呈镰刀状,先端钝或急尖,全缘。叶脉明显,侧脉斜上,单一,每裂片8-9(10)对,基部一对出自主脉基部附近。叶草质,干后褐绿色,下面沿羽轴、主脉(有时连同侧脉)和叶缘被灰白色的疏柔毛,并被有较多的红棕色、圆球形的大腺体,上面沿羽轴纵沟密被针状短毛,沿叶轴被平伏的短针毛,叶轴与叶柄同色,仅向顶部为禾秆色,下面光滑,下面被长柔毛。

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稍上处,每裂片3-4对;囊群盖大,圆肾形,浅棕色,膜质,背面被较多的灰白色柔毛,宿存。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吉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日本和韩国南部(济州岛)也有分布。生林下阴处,海拔达1000米。

繁殖方法

光脚金星蕨可采用孢子播种的方法。取内径约为2.5寸的小瓦盆、山泥(腐殖土)和小石英石,高温消毒(放入烘箱内加温至110℃,1小时)杀死器皿和山泥中的细菌、霉菌及其它植物的种子和孢子。瓦盆底的小孔用碎瓦片盖好,然后将山泥和小石子以3:1的比例混合均匀,装入至盆深的2/3为宜。上复大小适宜的玻璃盖(培养皿、表面皿亦可),取出准备好的孢子逐一播入,每盆播一种。孢子很小很轻,较易飞扬,且肉眼又不能看见,因此播孢子时要特别小心,动作要轻巧,不能有风吹,每播完一盆要随手将盖子盖好,以防飘荡在空中的孢子污染。此外,加益还能防止盆中的水分过度蒸腾,以保持小环境的一定湿度。孢子播完后,将瓦盆半没入水中,以便水分从盆底部小孔渗入,至泥土完全湿润为止。然后将盆移入温室,半埋于沙土中,用孔径小的喷水壶经常喷水。夏天适当遮阴,避免强烈阳光直接照射。室温保持在15-25℃左右为宜。通常孢子体从播入到萌发需要数星期至数月时间,播孢子的时间以2-3月份较佳。

主要变种

主要价值

光脚金星蕨可作盆栽观赏植物。

全草入药。味苦,性寒。归膀胱、小肠经。清热解毒,利尿止血。主治烧烫伤,吐血,外伤出血,痢疾,小便不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