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诱导

更新时间:2022-06-10 11:30

光诱导是生物学名词。光合作用的光诱导现象,即从黑暗中转到光下时光合速率由低到高逐步达到稳定的过程。

W.J.V.Osterhout(1871-1964年)和A.R.C.Hass用石莼(Ulva)第一次观察到光合作用的光诱导现象,即从黑暗中转到光下时光合速率由低到高逐步达到稳定的过程。

当把光合机构,如叶片、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或叶绿体从黑暗中转移到光下,或从弱光下转移到强光下之后,它们的光合速率在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逐步增高过程之后,才达到一个稳定的高水平,也就是稳态水平。这个现象被称为光合作用的光诱导现象,这个过程称为光合作用的诱导期。

光合作用诱导期的长短差别很大,短的几分钟,长的可达1-2 h。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低温、光照前较长的暗处理时间和过高或过低的无机磷浓度都会使光合诱导期延长。土壤水分亏缺或空气湿度低时,光合诱导期也明显拉长。而且,在这些条件下光合作用达到稳态后,即使仅仅施加短短5min的暗处理,再次光照后仍然需要通过一个较长的诱导期光合作用才能重新达到稳态。但是,在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高的情况下则不然。

在光合作用研究中,二氧化碳吸收测定历来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内测定二氧化碳吸收时,要注意光合作用的光诱导期问题,在将植株或叶片从黑暗中转移到光下或从弱光转移到强光下的时候,测定前一定要在测定光强的光下照射一段时间(0.5-1h或更长),使被测定叶片结束光合作用的诱导期,达到稳定状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