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魟

更新时间:2024-07-01 22:09

光魟,Dasyatis laevigata (Chu, 1960),魟科魟属的一种鱼类。俗称黄鲼、滑子鱼,属于暖温性底层魟类,尾刺基部具毒腺。体盘亚斜方形,背腹面均光滑,无结刺。吻前缘中央尖突。口底中部具乳突3个。牙小、铺石状排列。腹鳍近长方形。尾后半部细长如鞭,具1强刺。尾上下缘具皮膜。

形态特征

体盘亚斜方形,前缘斜直,在眼的外侧处微凹,与吻端成60度;前角和后角均圆形;体盘宽比体盘长1.2~1.3倍,最宽处约在体盘的前半部。吻中长,吻长等于体盘长2/9,吻端尖而稍突。眼大,突起,眼笃比喷水孔稍大或相等;约等于眼间隔2/3;眼间隔宽平,约等于吻长1/2。前鼻瓣连合为长方形口盖,伸达下颌,后缘平直,细裂;后鼻瓣前部不分化,为一椭圆形入水孔。口小,平横,波曲;上颌中部凸出,两侧凹入,下颌中部凹入,两侧凸出,口前吻长为口宽的2.4~2.7倍;腭膜发达,圆形凹入,后缘细裂;口底中部具著乳突3个。牙细小,平扁铺石状排列;齿头低平圆钝(雌体)或细尖向后(雄体);上颌牙每行约40余个。喷水孔椭圆略带斜方形,紧位于眼后,前缘伸达眼后缘下方,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开闭。鳃孔5个,狭小,距离和大小相等,最后鳃孔间的距离约为第三鳃孔宽的3.5倍。

腹鳍近长方形或方形;雄厚体腹鳍的前缘和后缘平直,里缘短而分明,鳍脚宽扁,后端圆钝;雌体的腹鳍宽大,前缘平直,后缘与里缘连合呈广圆形,里缘不分明。尾较短,尾长约为体盘长的1.4~1.8倍;前半部宽扁,后半部细长如鞭,具上下皮膜,上皮膜较短,始于尾刺端部之后,约与尾刺等长;下皮膜较宽而长,约等于尾长2/5。

体光滑,长大的雌雄体均无结刺。

背面灰褐带黄色,隐具不规则暗色斑纹;眼前、眼下及喷水孔上侧白色(新鲜时黄色)腹面胸鳍和腹鳍的边缘区域灰褐带黄色,中间区域白色,有时具不规则的灰褐色斑块,尾的前部灰褐色,后部暗褐色,隐具浅色横纹。

体延长而平扁,体盘较大,宽稍大于长,似斜方形。头宽长,吻端尖而突出。口小,腹位,横裂,前颌稍上而中部凹入,后颌中部凸出;口底中部有乳突3个。两颌齿细小而平扁,铺石状排列。眼大,背位,突出;眼间隔平宽,宽稍小于吻长的1半。喷水孔稍小于眼径。两前鼻瓣连成长方形口盖,向后延伸掩盖前颌。鳃孔5对,腹位,均窄小。尾部长约为体盘长的1.4—1.8倍,前部平扁而较粗,背面有尾刺,其后细长如鞭;尾部上下方均有皮膜突起,上皮膜起于尾刺端部之后,约与尾刺等长,下皮膜宽长。无背鳍和臀鳍。尾鳍消失。胸鳍宽大,位于体盘两侧,前缘斜直,向前延伸到吻端,在眼的多侧微凹入;外角和里角圆形,后缘广弧形。腹鳍小,近长方形,起点位于胸鳍末基稍前下方;雄性的前缘和后缘平直,里缘短而分明。体光滑,无结刺。背面黄褐色,有不太明显而不规则暗色斑纹,眼前、眼下和喷水孔上侧呈黄色。腹面白色,胸鳍和腹鳍边缘区灰褐色间有黄色。尾前部灰褐色,后部暗褐色,上下皮膜黑色。体盘长一般为20—30厘米(大的有100多斤,大约1米多吧)。

生活习性

栖息于近海沙底质水域底层。游动较缓慢,游泳靠胸鳍波动。常伏于沙中,眼、喷水孔和尾部外露,当遇有敌害时,可用尾刺进行攻击或防御。夏季喜在近岸水域,冬季移向深水区。主要食物为甲壳类、底栖贝类。性成熟年龄和生殖期及生殖方式不详。(胎生,幼鱼藏于下腹两边的裂缝内)分布于黄海、东海。常用底拖网、延绳钓和三重刺网渔具捕捞。

分布范围

系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见于东海和黄渤海。为暖温性底层魟类。

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沿海海域、台湾沿岸海域偶见。

经济价值

肉味鲜美,可鲜食,亦可加工咸干品。刺毒、肉、肝可入药。

危害

尾刺有剧毒,被刺后有灼痛感,毒素从伤口入侵后,易发感染,需手术治疗。重者会有生命危险,但死亡极少。捕捞后常将尾刺除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