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8 17:42
卡瑞克帆船(Carrack,又译卡拉克帆船,西班牙语称之为Nao)为一款在15世纪盛行于地中海的三桅或四桅的帆船。它的特征就是其巨大的弧形船尾,以及船首的巨大斜桅。而它在前桅及中桅装配了数张横帆,后桅则配上一面三角帆。卡瑞克帆船是欧洲史上第一款用作远洋航行的船舰,这是因为它的庞大体积能够在汪洋大海中保持稳定;此外,它被划分大量空间,得以摆放足够远洋航行的物资。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海上强权就是在15至16世纪期间使用这种帆船来进行远洋探险,并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殖民地。在法国,这种船被称为“Nef”,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分别称为“Nao”及“Nau(或者Caravela)”(三者的意思都是“船”)。在16世纪以后,卡瑞克帆船就被改良版本的盖伦帆船所取代,渐渐没落于航海历史。然而,它却促成了欧亚之间的海上交通,以及震动整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为世界交通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卡瑞克”这一个名称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纪传入欧洲的阿拉伯语,以及希腊文κέρκουρος(kerkouros)一词(即“驳船”之意),当时的葡萄牙人以之来把新研发的大型帆船命名。公元1300年,欧洲人开始改良北欧主流船种柯克型帆船。他们在柯克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桅杆,主桅挂方形的大横帆,后桅挂三角帆,这便成了卡瑞克帆船的雏形。横帆纵帆的搭配使用使卡瑞克型帆船拥有强大的适应力,即能在大西洋的强风中高速行驶又能在地中海多变的贸易风中操控自如的特性受到商人们的热烈欢迎,经过不断的强化和改良,卡瑞克迅速取代了柯克型帆船成为欧洲的主流船型。
到15世纪,军方的加入使卡瑞克型帆船成为重2000吨,3桅杆,多层甲板的超级帆船。虽然投入实战的卡瑞克次数并不多,但它是由弓弩为主的战船到真正的炮船的重要转折。在欧洲舰船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在葡萄牙人控制印度洋海权利的决定性战役第乌海战里,正是这卡瑞克帆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阿拉伯人的小船无法与其抗衡,而因为其船舷过高,也无法进行跳帮肉搏作战。
由一桅增加至三至四桅。主帆增大了。为了强化帆的下角,在帆脚的中部增加了一排帆脚索。进一步的,一到两张可以拆卸的辅助帆被加到了主帆的底部,当风速太高,这些部分可以拆掉。人们为船加上了第三根桅杆——前桅。前桅最初的主要设计目的,并不是提高船的操纵性,而是增加新的动力。后来人们增大了前桅了前帆,在完善的帆船中,他们同主帆很相似。人们在船首斜帆只下又增加了斜杠帆。这个帆在德语中称为“blinda”,因为它有效的遮住了人们向前的视线。在15世纪晚期,主帆上方出现了上帆。最初,只是在顶端的旗杆上加一个帆桁,后来,人们在主桅顶部安装了专门的桅杆和完整的帆,最后,前桅也装上了上帆。在卡瑞克帆船(carrack)的时代末期,有些船在上帆之上又加装了单独的桅杆和帆——顶桅和顶桅帆。
在有些大船上,后桅之后加装了第四个桅杆(bonaventure,中世纪帆船上的第四根桅杆……),挂斜帆。之后,后桅还上安装过上帆甚至顶帆。后桅上的上帆和顶帆都是斜帆。这些帆的实用价值很值得怀疑,他们的使用恐怕也很少见。地中海的船增加了绳梯横索。这些横向的“梯子”系在从侧面支持主桅的船的横桅索上。虽然绳梯横索已经在欧洲北部的船上用了超过两个世纪,在地中海,它们刚刚代替了绳梯。
在船帆船桅发生重大发展的同时,卡瑞克帆船(carrack)的吨位也增加了。16世纪的巨大战船如葡萄牙的SantaCatarinadoMonteSinai,用亨利八世(皇家海军的创立人)命名的HenryGraceàDieu(1514)(通常被人们称为“大亨利号”)和MaryRose(1510,1536年改装)。
在舰炮上,铸铁取代了焊接的煅铁。可以固定在架子上的后膛炮取代了装在有轮子的小车上的前装炮。这些都强化了舰炮的性能。16世纪出现的带铰链的炮门使得较低的,接近水线的甲板上也可以安置大炮,这增加了船上炮的数量。这些创新使得重炮战舰的概念得以实现。
此外,人们也在它身上增加了船首斜桅,以及减低的艉楼的高度,令它更便于在海战发挥威力。后来在16世纪初,它更被安装了多层的甲板,以便于安装更为巨大的炮座,增加威力。而卡瑞克帆船的改良更为海上战争来带来了新元素,海上战争不再单是两船间短兵相接及弓箭互发的模式,而转变为更具威力的炮战,亦引伸出后来战列舰的形成。而卡瑞克帆船精良的装备亦令欧洲殖民者得以进占多个地区,建立海上霸权,主宰整片海洋。
卡瑞克帆船的特点在于它的船身结构。它的船尾是圆形的,用厚木板弯成,使得船的侧面到舵轴成为一个弧线。前船楼直接位于船首上方,船首斜桅位于其上——这种布置自从人们第一次在战船的船头上安上船楼,就从来没改变过。后船楼成为了船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卡瑞克帆船(carrack)巨大的上层建筑影响了船帆的操作,使得他们的航行相当有特点:高耸的船楼限制了帆可以使用的区域,同时使得船头很重,在强风中很容易前倾——1545年,MaryRose号超重行驶时发生过这种事故。在船航行过程中,船楼过高使得风拖着船走,使得下层的帆——主帆和前帆——受风面积减小。
1.它拥有充足的船舱以摆放货物、物资及容纳水手。
2.它能抵受来自体型较小船只的攻击。
3.它能够实现远洋航行。
4.船上的四桅上,挂有三角帆及横帆,这足够提供动力令船只航行速度增加,即使逆风时也无碍航行。
5.它具备的多层甲板可以安放重型火炮,亦便于发射并排的侧舷火炮,增加船只威力。
当遇上强风时,它那庞大的体积亦会容易出现重心倾斜,令船只坍塌。
卡瑞克帆船象征著欧洲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一个高峰。然而,卡瑞克帆船虽然适合远洋航行,但也不是万能。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虽然采用卡瑞克帆船对非洲及大西洋进行探险及航行,但由于它的庞大船身需要很多人同时操作,成为了航海家们的一种负担。此外,卡瑞克帆船庞大的船身更使它不大适合行走于地中海一带的狭长海域,而且很容易出现在浅水区触礁的危险。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随着欧洲列强在新大陆殖民地的扩大,当时欧洲比较普及的卡拉克型和卡拉维尔型船只已不能承担越来越繁重的大西洋航运任务.注意到这点的列强们开始增加大型商用货船研发和旧型商船大型化的投入.随着包铜工艺的完善,16世纪初,以卡拉克型船框架为基础,整合了卡拉维尔船的优点并采用新工艺后,盖伦型军民两用型船终于行驶在大西洋的黄金水道上,直到大航海时代结束.
盖伦船,全长46-55米,排水量在300-1000吨,后期大型盖伦船排水量甚至达到2000吨.风帆结构和布局与卡拉克相似,但也有采用4桅构造以悬挂更多的帆布的型号.因为包铜技术船身采用了多层甲板和多层船楼构造的盖伦船在诞生后就受到西班牙军方和商人的青睐,在远洋线路上完全取代了旧型号的船只,被称为西班牙宝船.无敌舰队中也配备了大量盖伦船,并根据其构造改良了接舷战术,这令当时处于敌对状态的英国苦不堪言,只能通过海盗的游击战来牵制西班牙海军.这种状况持续到1588年无敌舰队远征,遭到英国远程火炮和暴风的双重打击惨败为止。
卡瑞克帆船中最著名的当属圣玛莉亚号(SantaMaria)了,他是大航海家哥伦布探索美洲新大陆时所使用的旗舰,在探索新大陆的过程中于1492年12月25日沉没于古巴附近。
另一艘是维多利亚号(Victoria),是史上第一首完成环球航行的船只。1519年8月10日,由麦哲伦率领,连同维多利亚号在内的五艘船由西班牙港口塞维利亚出发,开始向西航行。但可惜的是在回程中,麦哲伦不幸被杀,只剩下维多利亚号独自回航西班牙。
大密歇尔号(Great Michael):苏格兰制的克拉克帆船,当时欧洲最大型的帆船。
玛丽玫瑰号(Mary Rose)及上帝的恩宠亨利号(Henri Grâce à Dieu):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建造的两首旗舰,亦是英格兰王国开始成为海上军事强权的标志。
圣安娜号(Santa Anna):由十字军骑士团之一的圣约翰骑士团所建造的克拉克帆船,第一艘具有重装甲的帆船。
圣卡塔琳娜号(Santa Catarina):原为葡萄牙制造的克拉克帆船,但在公元1603年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所抢夺。
圣玛莉亚号(Santa Maria):航海家哥伦布探索美洲新大陆时所使用的旗舰。
圣安东尼奥号(San Antonio):葡萄牙制造的克拉克帆船,为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的个人舰只,公元1527年失事沉没。
维多利亚号(Victoria):史上第一首完成环球航行的船只。公元1519年8月10日,由麦哲伦率领,连同维多利亚号在内的五艘船由西班牙港口塞维利亚出发,开始向西航行。但可惜的是在回程中,麦哲伦不幸被杀,只剩下维多利亚号独自回航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