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6 11:12
克氏锥虫是锥虫属的一种原生生物,又译枯氏锥虫,属人体粪源性锥虫,是克氏锥虫病,或称恰加斯病的病原体,传播媒介为椎蝽。本虫主要分布于南美和中美,故又称美洲锥虫病。雌性或雄性锥蝽的成虫、幼虫、若虫都能吸血。当染虫锥蝽吸血时,鞭毛体随锥蝽粪便排出并经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
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 Chagas,1909),又译枯氏锥虫,属人体粪源性锥虫,是克氏锥虫病,或称恰加斯病(Chagas' disease)的病原体,传播媒介为椎蝽。本虫主要分布于南美和中美,故又称美洲锥虫病。
锥蝽是克氏锥虫的传播媒介,克氏锥虫寄生在链蝽的消化道内,当嗜血锥蝽从人体内吸入含克氏锥虫的锥鞭毛体的血液后,14-20时后转变为无鞭毛体,然后再转变为球鞭毛体进入锥蝽中肠,发育成为小型上鞭毛体,增殖后产生大型上鞭毛体,3-4天后上鞭毛体出现于直肠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5天后上鞭毛体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此时当锥蝽吸血时,排出含有循环后期锥鞭毛体的粪便,锥鞭毛体经皮肤或黏膜的创口侵入人体。侵入局部的锥鞭毛体进入未梢血液或附近的网状内皮细胞。血液内的锥鞭毛体侵入组织细胞,转变为无鞭毛体,无鞭毛体进行增殖,形成假囊(充满无鞭毛体的细胞),5天后一部分无鞭毛体经上鞭毛体转变为锥鞭毛体。锥鞭毛体破假囊而出,进入血流,再侵入新的组织细胞。如此循环往复,维持在宿主体内的感染。当锥蝽吸血史,可传给新的宿主。
克氏锥虫在它的生活史中,因寄生环境不同,有三种不同形体:无鞭毛体、上鞭毛体和锥鞭毛体。
①无鞭毛体(amastigote):存在于细胞内,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2.4-6.5μm,具核和动基体,无鞭毛或有很短鞭毛。
②上鞭毛体:存在于锥蝽的消化道内,纺锤形,长约20-40μm,动基体在核的前方游离鞭毛自核的前方发出。上述两种类型均行二分裂繁殖。
③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或锥蝽的后肠内(循环后期锥鞭毛体),长宽11.7-30.4×0.7-5.9μm。游离鞭毛自核的后方发出。在血液内,外形弯曲如新月状。侵入细胞或吸血时进入锥蝽消化道。本期虫体不进行增殖。
传播媒介为锥蝽,可栖息于人房内,多夜间吸血。主要虫种为骚扰蝽(Triatoma infestans)、长红锥蝽(Rhodnius prolixus)、大锥蝽(Panstrongylus megistus)、泥色锥蝽(T.sordida)等。
雌性或雄性锥蝽的成虫、幼虫、若虫都能吸血。当锥蝽自人体或哺乳动物吸入含有锥鞭毛体的血液,数小时后,锥鞭毛体在前肠内失去游鞭毛,约在14-20小时后,转变为无鞭毛体,在细胞内以二分裂增殖。然后再转变为球鞭毛体(spheromastigote)进入中肠,发育为上鞭毛体。上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殖,发育为大型上鞭毛体。约在吸血后第3、4天,上鞭毛体出现于直肠,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5天后,上鞭毛体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当染虫锥蝽吸血时,鞭毛体随锥蝽粪便排出并经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
血液内的锥鞭毛体侵入组织细胞内转变为鞭毛体,增殖后形成假包囊。锥鞭毛体破假囊而出进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组织细胞。
此外,宿主还可通过输血、母乳、胎盘或食入被传染性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而获得感染。
在急性期,血中锥鞭毛体数量多,可采用血膜染色法(薄、厚血膜)检査。在慢性期,血中锥虫数量少,可用血液接种小鼠或用NNN培养基培养,或用动物接种法诊断,即用人工饲养的锥蝽幼虫饲食受检者血液,10-30d检查锥春肠道内有无锥虫。慢性期也可用免疫学方法、PCR及DNA探针技术检测。
克氏锥虫病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在居住条件差的农村流行,感染者在1000万以上,主要是儿童。多种哺乳动物可作为克氏锥虫的保虫宿主,如犬、猫、猪、家鼠、狐、犰狳、袋鼠、浣熊等。克氏锥虫通过锥蝽在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之间及人群之间传播。传播媒介锥蝽,可栖息于人房内,多夜间吸血,主要虫种为骚扰蝽、长红锥蝽、大锥蝽、泥色锥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硝呋莫司是唯一试用的抗克氏锥虫药,对急性期有一定效果,可明显缩短锥虫血症的持续时间,减轻临床症状,减少病死率。防止锥蝽孳生应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滞留喷洒杀虫剂可杀灭室内锥蝽,可有效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