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1:34
免疫球蛋白M(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浆细胞分泌合成,分为IgMl和IgM2两个亚型。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以五聚体的形式存在,占血清总Ig的 5%~10%。IgM具有强大的杀菌、激活补体、免疫调理和凝集作用,也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及超敏反应的病理过程。检测血清中的IgM含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单向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但后者已逐渐代替前者。
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称为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分布于人的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中,根据其重链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五类。
免疫球蛋白M(或简称为IgM)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种基本抗体。IgM是迄今为止实际发现的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最大抗体。它也是接触抗原首先发生反应的第一抗体。脾脏是IgM的最大生产者。
与B细胞表面结合的是单体形式,在分泌形态中则是由五个Y型单体排列而成的五聚体形式,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又因其分子量极大,因此在抗原凝集反应中非常有效。在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的早期阶段IgG尚不充足,此时则主要由IgM来发挥清除病原的作用。同时为初次遭遇外来抗原后,最早回应出现的循环性抗体,但IgM在血液中的浓度会因清除作用迅速下降。因此,IgM通常可当做感染的指标。
使血清IgM浓度增高的药物有:L-门冬酰胺与氯丙嗪可诱导IgM的合成致使血清中浓度升高;溶菌制剂是一种生物调节剂,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它能提高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并增强迟发型免疫反应,可使血清IgM和IgG浓度升高;长期使用甲基多巴、磺胺类药、呋嘲妥因、丙硫氧嘧啶、阿霉素、异烟肼等药物导致肝损害引起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γ-球蛋白升高,IgM浓度同样增高。白山云芝多糖有增强体液免疫作用,有些患者接受其治疗后,血清IgM浓度升高。
使血清lgM浓度降低的药物有:某些免疫抑制剂能抑制lgM合成而造成血清lgM含量降低,如硫唑嘌呤大剂量时可抑制B细胞,氨甲蝶呤与环磷酰胺抑制体液免疫作用较强;苯丁酸氮芥、激素类药物(糖皮质类固醇与甲基泼尼松龙等),可能影响IgM合成代谢使血清含量降低5%-20%以上;抗癫痫药(苯妥英、卡马西平)金制剂、纤溶酶、右旋糖酐能和IgM形成复合物或使其消耗过多。
IgM的免疫活性也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gM是血管内主要的抗传染性免疫物质。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发挥溶菌、溶细胞及中和病毒等免疫作用。由于IgM为五聚体结构,从理论上讲,它和相应抗原的结合价应为10价,但往往可能由于空间位置的影响,只表现为5价。尽管如此,IgM还是有较多的结合价能与相应抗原多点结合,故其凝集作用及在补体参与下的溶血作用可较IgG强1000倍,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IgM缺乏的患者,易出现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败血症或严重并发症。但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只有G的十分之一,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也较短(为IgG的1/4),且不能在血管外发挥作用,因此从总的来看,它还不能象IgG那样起主力免疫的作用。
从生物的种系发生上看,IgM是最原始的抗体。在个体发育中,机体最先合成的抗体也是IgM,其后才相继出现IgG与IgA。如儿童初次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于接种后3天血清中即出现lgM,两周左右已达高峰,嗣后才逐渐下降,到2个月后血清中已不能测出。因此,在感染的早期,IgM起着先锋免疫的作用。临床上通过检测IgM型抗体,可作为某些传染病早期诊断及确定胚胎期感染的指标之gM的产生与抗原的性质有关。一般含脂多糖的颗粒性抗原,如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及红细胞等产生的抗体即属于IgM。但IgM型抗体的合成不需由T淋巴细胞辅助。
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IgM起较重要的作用。IgM属于一种细胞毒性抗体,在有补体系统的参与下,可破坏肿瘤细胞。
检测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可了解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状态,帮助诊断免疫增生、免疫缺陷、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等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机体被感染后,最先出现的抗体是IgM,故检测IgM水平可作为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指标。由于IgM分子量大,不易透出血管,是抗血管内感染的第一线抗体,故对防止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1.血清IgM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
2.血清IgM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损等。
血清IgM含量正常参考值:0.6~2.5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