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和猫

更新时间:2024-07-14 09:26

《兔和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2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反对无原则“修善”的主张。小说文笔清丽活泼,描写近于童话,充满童趣和诗意,语言生动准确。

作品原文

兔和猫

住在我们后进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伊的孩子们看的。

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

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的安心了。这种东西,倘到庙会1日期自己出去买,每个至多不过两吊钱,而三太太却花了一元,因为是叫小使上店买来的。

孩子们自然大得意了,嚷着围住了看;大人也都围着看;还有一匹小狗名叫S的也跑来,闯过去一嗅,打了一个喷嚏,退了几步。三太太吆喝道,“S,听着,不准你咬他!”于是在他头上打了一拳,S便退开了,从此并不咬。

这一对兔总是关在后窗后面的小院子里的时候多,听说是因为太喜欢撕壁纸,也常常啃木器脚。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哗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三太太说,鸦鹊到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S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

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却也就溜开去了。他们夜里的卧榻是一个小木箱,里面铺些稻草,就在后窗的房檐下。

这样的几个月之后,他们忽而自己掘土了,掘得非常快,前脚一抓,后脚一踢,不到半天,已经掘成一个深洞。大家都奇怪,后来仔细看时,原来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他们第二天便将干草和树叶衔进洞里去,忙了大半天。

大家都高兴,说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太便对孩子们下了戒严令,从此不许再去捉。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匹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他们从此便住在自造的洞府里,有时也出来吃些食,后来不见了,可不知道他们是预先运粮存在里面呢还是竟不吃。过了十多天,三太太对我说,那两匹又出来了,大约小兔是生下来又都死掉了,因为雌的一匹的奶非常多,却并不见有进去哺养孩子的形迹。伊言语之间颇气愤,然而也没有法。

有一天,太阳很温暖,也没有风,树叶都不动,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笑,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原来有一个小兔,在院子里跳跃了。

这比他的父母买来的时候还小得远,但也已经能用后脚一弹地,迸跳起来了。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说,还看见一个小兔到洞口来探一探头,但是即刻便缩回去了,那该是他的弟弟罢。

那小的也捡些草叶吃,然而大的似乎不许他,往往夹口的抢去了,而自己并不吃。孩子们笑得响,那小的终于吃惊了,便跳着钻进洞里去;大的也跟到洞门口,用前脚推着他的孩子的脊梁,推进之后,又爬开泥土来封了洞。

从此小院子里更热闹,窗口也时时有人窥探了。

然而竟又全不见了那小的和大的。这时是连日的阴天,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我说不然,那是天气冷,当然都躲着,太阳一出,一定出来的。

太阳出来了,他们却都不见。于是大家就忘却了。

惟有三太太是常在那里喂他们菠菜的,所以常想到。伊有一回走进窗后的小院子去,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的还见有许多爪痕。

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伊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伊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虽然疑心,却也希望着意外的见了小白兔的,但是待到底,却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怕还是临蓐2时候所铺的罢,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兔的踪迹,以及他那只一探头未出洞外的弟弟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一动手,那大的两匹便先窜出洞外面。伊以为他们搬了家了,很高兴,然而仍然掘,待见底,那里面也铺着草叶和兔毛,而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遍身肉红色,细看时,眼睛全都没有开。

一切都明白了,三太太先前的预料果不错。伊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又将大的也捺进箱里面,勒令伊去哺乳。

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颇不以大兔为然了。据说当初那两个被害之先,死掉的该还有,因为他们生一回,决不至于只两个,但为了哺乳不匀,不能争食的就先死了。这大概也不错的,现在七个之中,就有两个很瘦弱。所以三太太一有闲空,便捉住母兔,将小兔一个一个轮流的摆在肚子上来喝奶,不准有多少。

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伊历来连听也未曾听到过,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3的。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并S也不叫一声。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4的了,上午长班5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6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夏夜,窗外面,常听到苍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这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不听到……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不,他们自己咬。他那里会给我打呢。”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7。

词句注释

人物介绍

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异的神色;后来这一对白兔的两个孩子被“可恶的”“一匹大猫”吃掉了。白兔象征着善良、弱小。

黑猫是小兔的映衬物,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先是小狗S的烘托,在小兔刚买来时,小狗S也跑来,“闯过去一嗅,打了一个喷嚏,退了几步”,三太太便吆喝:“S,听着,不准你咬他!”这里的一个“咬”字,便埋下了伏线,暗藏了后来的黑猫的杀机。接着便是三太太的直截了当地提示:“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凸现了黑猫的形象,凶狠暴戾、阴鸷残忍。后来是三太太的推测。小兔不见了,三太太先就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不久,就在旧洞口,发现了许多“依稀’’“爪痕”。最后,是“我”的断定:“我”平时以猫为敌,打猫、害猫,“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了。这样,作品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黑猫叼走小兔,却由小狗S到三太太再到“我’’对大黑猫的描述,已将有别于幼弱小兔的黑猫的残暴揭露无遗。黑猫象征着凶暴和残忍。

创作背景

五四时期,鲁迅接受了进化论的发展观,认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希望是在于未来。他站在受压迫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被侵略被欺侮的弱小民族一边,同情弱小,反抗强敌。认为“下等人胜于上等人”,宣传“对于一切幼者的爱”。当时,他翻译爱罗先珂的童话,就是为了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恨和愤怒”。爱罗先珂经历曲折,鲁迅对这位双目失明的被虐待者是同情的,而对那些强权者则无比憎恨。爱罗先珂童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宣扬对于一切的同情和爱。鲁迅对爱罗先珂童话中说“看见别个捉去被杀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的话,有强烈的共鸣,并称赞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篇小说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写出的作品。

《兔和猫》作于1922年10月初,最初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呐喊》。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首先,小说通过动物间的弱肉强食的冲突,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善良而弱小的生物,也是渴望生存下去,并且传宗接代,以延续其类的发展,这恐怕是一个最低而起码的要求。然而,生物链中的强者,总以霸主自居,它们时刻伺机扑向那幼小的生灵,往往最终还是得手。那只黑猫正在“矮墙上高视阔步”,以显示它得意之色。联想到作者鲁迅生活的时代,广大中国人民正像那些瘦弱的小白兔,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些小的生存空间,希望能够安居乐业,繁衍后代。然而,像“大黑猫”一样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不会让人民大众安定的生活下去的。他们勾结在一起,掠夺人民的财富,屠杀人民的儿女,妄图把中国人民置之死地而后快。1922年前后的中国现实社会,正是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军阀政府连年内战,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鲁迅写了猫吃弱兔的故事,正是告诉人们一个残酷的事实:列强正在伺机瓜分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宰割,以此来唤起人民的觉醒。

其次,作品又是通过三太太的“深恨黑猫”和“我”的“不能不反抗他了”的思想,喻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便最弱小的民族,也总是有觉悟者起来造反的。尽管这种造反只不过是“转移兔窝”,使用“青酸钾”的消极反抗,但毕竟是造反行动,是反抗意识的复苏。这仍然是难能可贵的。此时的鲁迅思想上正处在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一方面感到“新世纪的曙光”,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另一方面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因此产生了苦闷、彷徨的思想。在这篇小说里,虽然写出了“三太太”和“我”的反抗意识,然而受害者本人——白兔却仍然无动于衷,表现得不以为然,这些正反映了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点。

艺术特色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颇具特色。语言上朴素、恰当,描写小白兔的神态、动作神形兼备。比如,写它们刚买来时认生的神态“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待到驯熟后,“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又变成了安分、和善的小动物。再比如,写大白兔生下小兔后,本能地保护小兔的动作、神态,“大的也跟到洞门口,用前脚推着他的孩子的脊梁,推进之后,又爬开泥土来封了洞”。这一切描写,描绘出一些多么安详、本分、弱小的小生命,引起无限的喜爱和同情。所以,当它们遭到了黑猫的袭击后,必然会引起愤怒和不平。艺术的渲染阐述了主题。

作品评价

原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林非:《兔和猫》抒发的信念与哲理,却使它多少带上了一些杂文的色彩。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兔和猫》这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心灵的美文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评价。他是《呐喊》中最不引人注目,甚至连它是否是小说也遭到学术界质疑的小说。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