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21:29
兔出血症(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发生在兔身上的疾病。病兔死前数小时表现短暂的兴奋,突然倒地,划动四肢呈游泳状,继之昏迷,濒临死亡时抽搐,角弓反张,眼球突出,咬牙或尖叫几声而死或精神萎靡、被毛松乱、拒食、呼吸迫促,呼吸时身体前后抽动,濒死时病兔瘫软,不能站立,不时挣扎,高声尖叫,鼻孔流出白色或淡红色黏液。
病原为兔出血症病毒(rbbit haemorhagie disease virus, RHDV),属嵌杯病毒科、兔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病毒粒子直径32~ 36纳米, 核心直径约20纳米。核衣壳厚4-6纳米,表面有直径约4纳米的壳粒32-42个。
病毒具有凝集红细胞的能力,特别是人的“O”型红细胞。对牛、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绵羊的红细胞也有一定的凝集反应。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中国各地分离的病毒进行血清学比较研究表明,中国流行的病毒均属1个血清型。病毒体外培养十分困难,曾用数十种组织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均未获得成功。病毒能抵抗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在pH3条件下作用1小时或50℃处理1小时,仍有感染性。病毒可被1%氢氧化钠溶液灭活,1%福尔马林能杀死全部病毒、并保持其免疫原性。
兔出血症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多见于非疫区或流行初期的家兔,无任何前驱症状,多在夜间死亡。死前数小时表现短暂的兴奋,突然倒地,划动四肢呈游泳状,继之昏迷,濒临死亡时抽搐,角弓反张,眼球突出,咬牙或尖叫几声而死。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0.5~41.0℃或更高,精神萎靡、被毛松乱、拒食、呼吸迫促,呼吸时身体前后抽动,濒死时病兔瘫软,不能站立,不时挣扎,高声尖叫,鼻孔流出白色或淡红色黏液;白细胞减少,一般在出现症状后6-8小时内死亡,病程1-2天。慢性型多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病兔,表现为体温升高1.0-1.5℃,稽留1-2天,精神菱靡、摄食减少、呼吸加快,但此种症状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察觉。
兔出血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中国北方多发于冬、春季节,与气候寒冷、饲料单一、兔免疫力下降有有关,流行主要与传染源的存在和易感兔的密度有关。兔出血症发病急、传播快,新疫区呈爆发流行,一般开始仅有少数兔呈急性突然死亡,以后死亡数量迅速上升,六日左右达到流行峰值,老疫区以散发病例多见。
病毒首先侵害的靶器官是肝、脾和肺等,然后到达全身血液并分布到其他器官,可引起出血性支气管肺炎、出血性实质性肺炎、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病毒性脑脊髓炎、卡他性胃肠炎及胆囊坏死等。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兔以全身器官淤血、出血、水肿为特征,膀胱积尿,内充满黄褐色尿液,有些病例尿中混有絮状蛋白质凝块,黏膜增厚,有皱褶;鼻腔有泡沫状血液,鼻孔周围有血液污染,结膜充血,有时有点状出血;心肌柔软,心室扩张,心内外膜可见点状出血;肺呈紫红色,切面有大量泡沫状血液流出,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出血;肝大,黄褐色,表面散在针尖至粟粒大的坏死灶,切面结构模糊,呈“槟榔肝”变化。慢性型病兔严重消瘦,肺部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肝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在尾状叶、乳头突起和胆囊部周围的肝组织,有针尖到粟粒大的黄白色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结水样肿大,其他器官无显著眼观病变。病理组织学特征为肝脂肪变性和水疱变性,脾淋巴细胞间水肿,淋巴细胞数量降低并发生坏死,肺充血、严重淤血和出血。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特点,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兔出血症病毒的检测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兔出血症病毒检测方法》(GB/T 14926.21) 执行。在pH为6.3-7.4时,兔出血症病毒可以凝集人O型血细胞和豚鼠血细胞,因此可用病死兔的肝悬液做常规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如果血凝试验阳性并能被已知此病的阳性血清抑制,即可确诊。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均可用于诊断。
治疗:该病暂无特效药治疗。
预防:应做到兔自繁自养。从外地引进种兔时,做好检疫并隔离观察,兔体健康再行混群。加强饲养卫生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对疫区进行检疫,隔离病兔,封锁疫点或疫区,停止兔、兔皮、兔毛集市交易或收购。断乳后的兔可进行疫苗接种,注射兔出血症灭活疫苗。
处置:对病死兔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食用或出售病死兔肉。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饲料、垫草等可用3%氢氧化钠溶液或2%福尔马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