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00:19
入(拼音:r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进入。“入”与“内”、“纳”古本同源,因此,“入”有纳义,既表示献纳、交纳,又表示收纳、采纳。
可以视为指事字,实际是“内”的分化字。“内”字初文作“A”,以有锐锋的楔形符号“B”刺入“C”形的图象,表示进入内里之意。从“内”字中分化出“B”形以示进入之事。“入” “内”二字都见于商代,“入”之初形当与“内”字中“入”形相同,本作“B”,或省作“D”,这两种大同小异的写法长期并行,直至西汉初。战国时代,或在中竖上加圆形饰点,饰点或变作短横。秦汉两代隶书都有把“B”写作“E”和“F”两种形式的情况,后者与“人”字混似,所以,至东汉,终于确立左撇短写,右捺探头的形式。本义是进入。“入”与“内”、“纳”古本同源,因此,“入”有纳义,既表示献纳、交纳,又表示收纳、采纳。
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属皆从入。人汁切
内也。
自外而中也。
象从上俱下也。
上下者、外中之象。人汁切。七部。
《唐韵》人执切。《集韵》《韵会》日汁切。《正韵》日执切,𠀤任入声。《说文》:内也。《玉篇》:进也。《礼·少仪》: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献子𧝓比御而不入。注:言虽比次妇人之当御者,犹不入寝也。
又《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吴。传:造其国都曰入,弗地曰入。注:谓胜其国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顺,非王命而入人国也。
又《广韵》:纳也,得也。
又《增韵》:没也。
又《楞严经》:六入谓六尘,即眼入色,耳入声也。
又《敎坊记》:每日常在天子左右为长入。
(书法来源:)
(音韵资料来源:)
◎ 赣语:nhip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p8 [宝安腔] ngip8 [梅县腔] ngip8 [陆丰腔] gnip8 [客语拼音字汇] ngib6 [东莞腔] ngip8 [沙头角腔] gnip8 [台湾四县腔] ngip8 [海陆腔] ngip8
◎ 粤语:ja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