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6 17:04
全(拼音:quán )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全的本义当与玉有关,指完好的、纯粹的玉,引申指完整,全体,整个的。又引申为完好无缺、完备、齐全、保全和纯一、纯粹。由完好义引申为病愈,后来写作“痊”。由纯粹义引申,特指纯色玉。由完备、齐全义引申为副词义完全、都。
“全”字战国时代写作“全(图3、4)”或“㒰(图1、2)”,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全”字有两种写法:一写作“㒰(图5)”,许慎释为:“完也,从人,从工。”段玉裁注:从工者,如巧者之制造必完好也。”二写作“全(图6)”,许慎释为:“篆文仝,从玉,纯玉曰全。”段玉裁注:“篆当是籀之误,仝全皆从人,不必先古后篆也。今字皆从籀,而以仝为同字。”籀即籀文,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一名大篆。段玉裁用历史的观点去审察汉字的形体变化,指出“篆”是“籀”之误,这就说明战国时代的“全”是从玉,不是从工。与高明《古文字类编》中所列的战国时代的“全”都是从玉相合。
“全”字,按六书分析是个从人从玉的会意字,其结构含义,有人认为,“全”字从入从玉,表示内府所珍藏之良玉。在上古汉语里,“入”和“内”是同义词,二字可以互训。《说文》:“入,内也”“内,入也。”段玉裁对“内”字的注释引《周礼》注云:“职内主入也,内府主良货贿藏在内者。”“玉”被视为珍藏之宝,结交的信符,佩带的装饰物,在上古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例如《礼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孔颖达正义:“玉,谓佩玉也。”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所用之玉,理所当然是最精致、最完美的良玉,所以《周礼·考工记·玉人》记载说“天子用全”。这个“全”是经过工匠精心雕琢出来的完美无瑕的玉,所以“全”又引申为“纯”“纯悴”之义。纯玉是完美无瑕的,所以《说文》释:“全,完也。”这是“全”的引申义,“完整”“齐备”等义都是由“纯玉”这一本义引申出来的。
战国中期,楚国文字常把上部“人”形右笔向下拉长,并多向内里回转(图4),秦兼并天下前后,在楚地的秦简及汉初帛书都承袭这种形式(图7、9)。秦简字又把中竖上端向右折(图7),接通或接近向内里回转的右侧长画,与秦简“金”字形近,也许这就是受了“金”字同化。汉隶(图8-12)主流写法是延伸《说文》小篆从王的形式。楷书旧字形上部据《说文》写作“入”,新字形从俗,从便,改作“人”形。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五下】【入部】疾缘切(quán)
(㒰)完也。从入从工。
全,篆文㒰从玉,纯玉曰全。
𠓳,古文㒰。
【注释】①从入从工:谭焯《〈说文〉仝从入从工、重文全从玉说》:“入,内也;工即玉也。”“取玉在石内而本质独全之意。”
“(㒰)完也”注:《宀部》曰:“完,全也。”是为转注。
“从入,从工”注:从工者,如巧者之制造,必完好也。疾缘切,十四部。
“(全)篆文㒰,从王”注:按,篆当是籀之误。仝、全皆从入,不必先古后篆也。今字皆从籀,而以仝为同字。
“纯玉曰全”注:《考工记·玉人》云:“天子用全。”大郑云:“全,纯色也。”许《玉部》云:“全,纯玉也。”后郑《周礼注》同许。按,云“纯玉曰全”者,引经说此字从玉之意。
“(𠓳)古文㒰”注:按,下体未宷其所从。《汗简》作□,《古文四声韵》载《王庶子碑》亦作□,疑近是。
疾缘切,平仙从 ‖全声元3部(quán)
全,完也。具也。又姓,吴有大司马全琮。疾缘切。七。
【子集下】【入部】 全;部外笔画:4
古文:𠓴
《唐韵》疾缘切。《集韵》《韵会》从缘切。《正韵》才缘切。并音泉。《说文》:完也。《玉篇》:具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之事,天子用全。注:纯用玉也。
又姓。《韵会》:吴有大司马全琮。
又《韵会》:州名。汉零陵郡,晋置全州。
“人”宽“王”窄。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撇尖过横中线,捺从撇上端起笔,捺脚落在横中线,撇、捺罩住“王”。“王”,三横长短不一,间距相等,首笔横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在竖中线。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