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学科评估

更新时间:2024-09-30 13:44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学科评估”侧重于学术型学位,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是“学科评估”的专业学位部分。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

参评条件

学位中心坚持“自愿申请参加,免收参评费用”的原则开展学科评估工作。各单位只要有一个及以上二级学科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即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均可申请参加该一级学科的评估。第三轮评估按“新学科目录”进行,要求“拆分学科”(如原“历史学”、“建筑学”)相关学科必须同时申请参评,以客观反映学科拆分后的真实情况。

参评情况

第一轮学科评估于2002-2004年分3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申请参评。

第二轮学科评估于2006-2008年分2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申请参评。

第三轮学科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

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于2017年12月28日公布评估结果,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

评估指标

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全部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专家(本轮评估约5000名)确定。

根据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十条”、“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有关精神,第三轮评估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在各方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

改革措施

在总结前两轮学科评估经验的基础上,第三轮学科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做了较大修正,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全面、科学、真实。

1. 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树立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

为全面贯彻落实以质量为核心的精神,引导参评单位树立注重质量的良好氛围,本轮评估全面改革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同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

2. 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

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首次引入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

3. 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营造学术论文评价的良好氛围

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早已饱受诟病。本轮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如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创立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新质量文化。

4. 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

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

5. 分类设置指标体系,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

进一步分门类、分学科设置指标体系,对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克服评估趋同导向。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工商管理等学科,设置“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优秀案例”等特色指标,鼓励不同学科办出特色。

工作程序

为保证“严谨规范、公开透明”,学科评估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并将以下程序对参评单位预先明示。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包括“公共数据采集”与“单位材料报送”两部分。学位中心通过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教指委、学会等官方数据源获取公共数据;通过参评单位申报获取参评学科数据。

2.数据核实

评估数据真实性是评估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数据核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按数据采集标准,对单位填报数据进行筛查;二是开发专门系统,对多单位、多学科重复填写的数据进行核查;三是利用学位中心构建的公共信息库,开发专门系统对填报数据进行核对;四是对发表学术论文等数据进行抽查。此项工作是学科评估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核查反馈材料多达近万页。

3.信息公示

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单位填报的部分信息在参评单位范围内进行网上信息公示,接受各方异议,并对异议情况再按评估标准进行确认。

4.专家问卷调查

学科评估借鉴国内外经验,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邀请专家对学科声誉、学术道德、社会贡献与学生毕业后质量等进行主观评价。主观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每个学科参与调查的一般为50-100人。本次评估除邀请本学科专家外,还特邀了部分来自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30多个部委及大型企业的近500名行业、企业界人士。

5.结果统计与发布

学科评估结果按照“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产生。本轮评估首先按指标体系精确计算得到的原始得分,然后改变以往“四舍五入取整”产生并列排位的做法,采用“聚类统计”算法,将原始得分相近的聚为一类,使得分类更科学、同一类并列的单位更多,从而淡化名次,引导单位更加关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考虑到科研院所的特殊情况,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估数据进行统一计算,公布时分别排列。

评估类型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已经开展的“学科评估”侧重于学术型学位,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是“学科评估”的专业学位部分。

专家解读

导向性强

全国高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的特色之一,就是对学科质量的特别强调。如果总量指标和规模指标比重较大,容易引导学校注重数量和规模,并容易使高校办学产生同质化的问题。本轮全国高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改革,有利于抑制高校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充实学科内涵、提高学科水平上,同时也更有利于高校突出特色,形成多元化学科形态共同发展的局面。

人才培养

全国高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教育命题的进一步深思。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取得期望的成就?能否为社会所需,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信的答案应来自受教育者自身以及社会的反馈。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中,不断践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本次全国高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的四个一级指标之一,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一级指标的重心放到学生身上了。

评价指标优化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撼动了以往‘SCI论文数’独霸鳌头的地位。通过定量计算代表性论文的被引次数,而对于引用低的最近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则邀请专家进行定性评价等,多视角、多方位地评价代表性论文质量,这更能全面反映出论文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术论文的评价指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具有极强的牵引作用。同时,这也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科研导向提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必须在科学评价模式的指导下,加强学术论文的质量建设。从多个维度给予引导,更注重发表论文的质量,让本次评估更加客观公正。改革充分体现了质量重于数量的指导思想,也是贯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针的体现。

评估将成果形式(专利)、质量与内涵(转化和应用)、影响力和意义(社会综合评价)有效结合的评估模式创新,不仅有效提升了评估的准确性、客观性,同时也将发挥极大的导向作用,对未来各学科科研中注重内涵、注重社会贡献、遏制学术浮躁风气、严肃学术道德等等都将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一流学科建设

学科是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本单元,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特色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科的竞争。我们常提到的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开展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并让学生、社会了解我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能力、水平和质量。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力图构建全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一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二是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三是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工作清晰透视出的“质量意识”,势必会深刻影响高校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引导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步入质量优先、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社会影响

随着学科评估工作的深入,学科评估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的重视和响应,学科参评率增长较快,社会影响逐渐扩大。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科参评率较上一次增长79%,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由于引入了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强调质量,淡化规模,因此学科评估在反映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方面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