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6 17:10
2014年,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宣布启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活动每周精选推出一个节目中出现的“冰封词汇”,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广泛传播,激发亿万人学习和分享,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全国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加入这一文化传承的升温活动。
众人拾柴升温冰封汉字
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宣传语“是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总导演关正文介绍说:“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有很多具有传承价值和在今天依然鲜活的使用价值。之所以需要‘活’起来,是因为其中有很多被冰封了,处于冬眠状态。焐热这些汉字,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送给自己母语的温暖礼物。它的参与方式非常简单,我们通过电视、报纸发布,你只要仔细阅读了,就是在焐热。我们通过微博、微信发布,你只要转发了,就是在升温。我们通过输入法发布,你只要敲击了,就是在激活。你可以用它造句,让它更广泛地流传。每个人的举手之劳,一个冰封在古籍里的文字就会重新拥有生命的体温。”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创意初衷来自键盘时代更容易发生的提笔忘字现象。这个节目在2013年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但是在关正文看来,如果仅仅限于对提笔忘字现象的提醒,那么节目的价值就是有限的。2014年,这个节目的目标直接指向了复活那些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希望大家通过增加文字和语词知识,更加接近传统经典,并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价值观。
知难而进强过妄自菲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第一季开始就始终受到关于字词难度的质疑。很多言论指出这样的听写节目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即便有价值,也应该限定在常用易错字的范围里,而不该用冷僻字词为难学生。
“问题是谁在说难。”关正文说:“很多字词仅有14岁的学生选手写起来很轻松,成人却已经难到崩溃。这只能说明我们成人的母语知识结构有缺陷。我们的母语价值观长期被局限在简单、常用、讲求效率的单一层面上,忽略了表意的细致、语词的丰富和美感营造的价值取向。”
社科院语言所所长刘丹青先生说:“语言分为有限语码和细分语码。过于强调了常用有限语码,就会让体现生动表意功能的细分语码萎缩,语言的生命力也会因此衰微。”
随时随地轻松参与
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的目标是完成一次参与人数庞大的集体狂欢。据主办方介绍,参与这个活动几乎是零门槛,哪怕你只是看一眼这些词汇,都是在参与焐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活动宣传片中,各种书写工具在书写同一个词汇“葳蕤”,甚至用花瓣组字也在其中,显示了随时随地轻松参与的特性,而包裹文字的冰块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融化。
第一期——葳蕤
葳蕤(wēi ruí)
>4100万人次
≥84℃
第二期——搴芳
搴芳(qiān fāng)
采摘花草。
>4900万人次
≥98℃
第三期——翊赞
翊赞(yì zàn)
辅助,辅佐。
49974280人次
≥99℃
第四期——剀切
剀切(kǎi qiè)
>4500万人次
≥91℃
第五期——哂纳
哂纳(shěn nà)
>4300万人次
≥87℃
第六期——颟顸
颟顸(mān hān)
最初指脸大,所以可以表示面积大。后来的意思是糊涂而又马虎。
>4800万人次
≥96℃
第七期——藜藿
藜藿(lí huò)
藜和藿,两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藜芦和藿香。藜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刘良注曹植诗:“藜藿,贱菜,布衣之所食。”
引申指贫贱的人,布衣,平民百姓。
>4200万人次
≥85℃
第八期——惮烦
惮烦(dàn fán)
“惮”是怕、畏惧的意思。“惮烦”就是怕麻烦的意思。
>4800万人次
≥97℃
第九期——香醪
香醪(xiāng láo)
美酒
>4700万人次
≥94℃
第十期——骀荡
骀荡(dài dàng)
>4500万人次
≥90℃
第十一期——乖剌
乖剌(guāi là)
违逆,不和谐。悖谬失当,性情不合常规。
>3600万人次
≥73℃
第十二期——驽骀
驽骀(nú tái)
指劣马。喻低劣的才能,才能低劣平庸无能者。
>4300万人次
≥86℃
第十三期——猬集
猬集(wèi jí)
像刺猬的硬刺那样聚在一起,比喻事情繁多且集中。
>4500万人次
≥91℃
第一期——踬仆
踬仆(zhì pū)
跌倒。
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3100万人次
≥63℃
第二期——飙尘
飙尘(biāo chén)
●释义:
比喻行止无常。
●例句:
《古诗十九首》之四:“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参加人数:
>2900万人次
●热度:
≥58℃
第三期——璀错
璀错(cuǐ cuò)
●释义:
繁盛,胜美。
●例句:
张载《叙行赋》:“舍予车以步趾,玩卉木之璀错。”
李白《拟古》诗之七:“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
●参加人数:
>4100万人次
●热度:
≥82℃
文化学者郦波撰文表示,当今的汉字正在经历百年来的第四次危机,即由汉字手笔书写向汉字键盘或语音录入的巨变所引发的母语情感的淡化。他说,百年以来,汉字经受着“百年孤独”,经受了至少三次汉字危机:一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废灭汉字”危机,一是建国后的世界语冲击,一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计算机技术冲击。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呼唤并激发国民的汉字书写与母语情怀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再没有民族文化根本的倡导与弘扬,百年而后,国民丢失的将不仅仅是母语情感,还有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希望。
人民日报刊文:专家认为,我们所追求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渗透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细节,更渗透在我们时时接触的文字中。焐热汉字行动通过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弥合历史和文化的割裂,拉近了现代与传统的距离。每一个汉字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值得深思。字词虽小,意蕴无限。它以简单凝练的形象表达着微妙复杂的意味,它以棱角分明的外形包裹着波诡云谲的内涵,它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诠释着丰富深厚的文化。珍视文字即是感知、传承文化的捷径。“焐热”汉字,其实是在“焐热”我们文化的根脉。
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副教授丁加勇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尤其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丰富的词汇,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学习、使用这些具有丰富意境、书写复杂的词语,不仅汉语的生命力逐渐旺盛,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复兴和回归。”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程荣认为,其实质疑者跟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的出发点和愿望是一致的。“在不用‘死字’这一点上双方的意见没有分歧。从已经播放的五场复赛题目看,用到的字没有超出去年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的范围。”
一些网友认为,如果把汉字的文化传承限定在3500个常用字上,对于文化而言,是倒退;对于母语来讲,是灾难。
《工人日报》2014年8月11日“文化周刊”载文对节目以及活动提出疑问,认为当下最需要呼唤的是3500个常用汉字的运用,而不是去复活“冰封汉字”。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冰封词汇有热用的可能,如“槑”、“囧”等字,但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焐热冰封汉字行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弘扬传统文化,而生僻汉字想要真正“解冻”,重新回归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使用中是很难的。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委婉地指出:“新生的词语不断涌现,有些词语则逐渐淡出,以致成为语言化石。”他认为词语的冷热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有些冷词一旦有了现实需要,便可能枯木逢春,比如前几年的‘守望相助’。但人为地焐冷为热,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2014年7月20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发动的“全民焐热汉字行动”正式启动,活动在并未进行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网络反响强烈、网友呼声高涨。
首期焐热词汇“葳蕤”上线24个小时后,参与者达到120万。随着活动不断的开展和深入,参与人数呈爆炸性增长。第二期词汇“搴芳”,仅半天参与者就突破百万,发布不到72小时,参与焐热人数突破千万。正第九期词汇“香醪”,突破千万人次仅仅用了8个小时——成为最快破千万的焐热词汇。
2014年8月13日,参与焐热汉字行动的人次破亿。全程下来,大会发布了“葳蕤”、“搴芳”、“翊赞”、“剀切”、“哂纳”、“颟顸”、“藜藿”、“惮烦”、“香醪”、“骀荡”、“乖剌”、“驽骀“、“猬集”共十三个焐热词汇,每个词汇的首周参与人次稳定在3000万人次以上,参与总人次超5亿。
如该节目总导演关正文说:“这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更具有互动性和网络特征,更能体现当代中国人传承祖先文明成果的普遍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