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概览

更新时间:2023-05-25 22:01

《全球概览》是对美国反主流文化影响最深的期刊,包含各种各样的书籍、机械装置和户外休闲用具,他给读者提供的是产品、意见和视觉设计的混搭组合,家用的纺织套件、陶匠用的旋轮与关于塑料的科学报道撞在一起,竹笛和介绍电子合成的音乐的书被放在一块。

起源

大约是1966年3月的一个午后,我滴了点LSD,爬上屋顶,蜷在一张毯子里颤抖着,大概在看些什么、想些什么……接着,我注视着那些建筑、眺望着旧金山、思考着巴克敏斯特·富勒的观点:人类之所以觉得地球上的资源用之不竭是因为他们认为地球是平的。我用了200微克的剂量,从300英尺的高空注视着旧金山城,想着,从这儿我能看到地球是弧形的。我意识到,站得越高,就越能发现地球是圆的。

那个时候,尽管我们的空间项目已经进行了大概十年,但并没有公开过整个地球的照片。所以我开始想,怎样在迷幻之旅音乐节中策划活动,才能拿到这些照片?我一直相信,一旦拥有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一切将会改变。

——斯图尔特·布兰德

接下来的一星期里,斯图尔特·布兰德印制了一批写着“为什么我们还没见过一张整个地球的照片”的徽章,在伯克利大学的门前卖起来。在被一位系主任轰走后,他被驱赶的消息登上了《旧金山纪事报》。

期刊定位

对美国反主流文化影响最深的期刊,《全球概览》里面包含各种各样的书籍、机械装置和户外休闲用具,他给读者提供的是产品、意见和视觉设计的混搭组合,家用的纺织套件、陶匠用的旋轮与关于塑料的科学报道撞在一起,竹笛和介绍电子合成的音乐的书被放在一块。(来自《数字乌托邦》第三章《全球概览》中的信息技术)

发展历史

《全球概览》历史发展:

最初《全球概览》的规模相当小。在第一次拜访那些公社之后,斯图尔特和妻子印制了1000份第一期《全球概览》。这一期的封面图片是1967年美国宇航局探险队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的照片。除了书名,封面上方还写着《全球概览》的口号——“获取工具的途径”(access to tools)。封底是一张日食照片,照片上方写着“它无法拼凑,它本浑然一体”(We can’t put it together. It is together)。大约有133项商品均匀地分布在七个分类里:

理解全球系统 / 房屋和土地利用 / 社区 / 工业和手工艺 / 通信 / 游牧 / 学习

第一期《全球概览》共有61页,零售价5美元,上面所有的货品都是由布兰德亲自挑选;到1971年,《全球概览》超过了448页,销售量超过百万,并赢得了“国家图书奖”,而其中许多货品都是由读者推荐并撰写评论。第一期中的98件货品都是书籍,和最后一期的比例差不多。在《全球概览》最前面的“理解全球系统”版块中,既有对巴克敏斯特·富勒的介绍,又有地质学、生物学类的书籍;在“社区”版块,你会发现《默克医疗手册》和一本关于基布兹公社的编年史以及一本版画图册放在一起。《全球概览》还介绍期刊,一些派生于反主流文化,如《现代乌托邦》和《现实主义者》,有一些则较为主流,比如《国家地理》和《科学美国人》。《全球概览》上还有机械和电子装置,例如价值4900美元的惠普台式计算机(位于“通信”版块中,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紧随其后),单人使用的锯木机,还有公司名录,包括从户外运动品公司“比恩”到电子零部件公司“联合电子”。每页上面都有不同的字体,看起来像是19世纪创造出来的。这些不同的字体跃在普通的糙面纸上,触觉上与时尚类的光面杂志相反。同时还有堆叠的照片、散落的文字块和读者评论,这些都是地下刊物的读者所熟悉的。和《全球概览》中选取的产品一样,它的设计也混合了迷幻、怀旧和实用的风格。

第一期《全球概览》的销量不是很大,但足以让布兰德夫妇以及员工们愿意继续下去。在此过程中,1969年1月,布兰德发行了第一期《增刊》(Supplement)作为《全球概览》的补充,每季度更新一次。除了产品资讯,《增刊》还刊登来自布兰德拜访过的公社的文章和信件。文章的作者包括迷幻摇滚乐队 “快活的恶作剧者”的肯·克西,嬉皮士公社的皮特·拉比特和史蒂夫·杜肯,空降城穹顶房屋的设计者史蒂夫·贝尔,以及戴维·埃文斯,他是恩格尔巴特的增智研究中心的成员。《增刊》还详细介绍如何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还用四页篇幅介绍纽约市的免费活动和服务,还有生活和建筑实验的通告,包括一则“保罗·索来里沙漠乌托邦”——阿科桑地的广告,还有一个成立“南加州自由主义游牧协会”的提议。《全球概览》是读者了解各种工具的渠道,而《增刊》给读者带来的,则是使用这些工具的公社世界以及与公社成员沟通的方式。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全球概览》和《增刊》迅速发展,读者数量猛增。在他们宣布1971年就会停刊之前,斯图尔特、罗伊斯和职员们推出了六期不同的《全球概览》半年刊,售出2500万份,还有9份《增刊》季刊。到1971年,《全球概览》上面列出1072件货品,增长了近十倍。三年之内,《全球概览》在全美城乡的书店和家庭里到处可见。《全球概览》让许多人初次见识了新公社主义者的知识世界,他们的见识令人叹服。

后来成为《连线》杂志记者的盖瑞思·布莱文回忆起1971年他看到第一本《全球概览》时的感受:“我马上就被迷住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东西。我们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乡下,人们不会去想什么是全球系统、游牧民族或是禅宗佛教……《全球概览》改变了我的生活。它让我知道了巴克敏斯特·富勒、格雷戈里·贝特森、全球系统、公社,还有许多其他能形成一个世界模型的基础的东西,而那个世界正是我一直追寻的。”

随着《全球概览》的发展,内容编排所依据的分类,以及这些分类所遵循的构建原则、编辑操作还始终如一。而《全球概览》中的产品也不曾改变。《全球概览》中的产品随着时间越积越多,不会替换。1968年版《全球概览》中的所有物品几乎都能在三年后的最后一期中找到。

在布兰德看来,《全球概览》本身就是一个全球系统,同时又是读者用来改善全球系统的工具,这个全球系统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所生存的世界。读者同时拥有了在《全球概览》和生活中找到自己地位的机会。在《全球概览》的开篇语里,即每一期的内封页上,都有布兰德对《全球概览》的宗旨的定义:

我们就像神一样,并且可能做得很好。从政府、大企业、正规教育,还有教会获得的如此之少的权力和荣耀,也只不过证明了:实际的收益都被明显的错误掩盖了。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为了回应这些收益,一种私人的、个人的力量正在发展,这种个人力量,用来接受教育、寻找灵感、塑造环境,以及与任何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的冒险经历。能促进这一过程的工具,正是《全球概览》所寻找和推广的。

布兰德的定义明确表达出了反主流文化对等级制度和现有体系的批判,批判它们从情感上和地理上远离公民的生活,批判它们的整体破坏性。同时,他也暗示,他和读者至少在两方面和众神一样,个体和整体,二者都常见于富勒的《思想和整体》,还有在此之前的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在个体意义上,只要读者能找到合适的工具,他就像神一样,拥有按自己意愿主导生活的权力。对布兰德、富勒还有维纳来说,宇宙系统是完整的——并不是我们能拼凑在一起的东西,因为它本“浑然一体”。

从个体角度来看,我们要让能量和资源为己所用。与反主流文化对等级制度的批判相一致,我们必须实现自我变革和全人类的变革。而这些变革有赖于我们将世界理解为一个由无形力量组成的系统;如果这些变革可以真正实现,我们的生活将更能与那些力量同步——生活将会更有意义、更让人满足,或者用维纳的话来说,更加自我平衡。

而在整体层面,读者享受一种坐拥神权俯瞰整个地球的感觉。《全球概览》多期的封面都是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只需拿起《全球概览》,读者便成为具有远见的人。虽然是宇航局的照相机让这个幻想变成可能,但更普遍地说,是因为读者属于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这一代人。在《全球概览》中,冷战时期的技术赋予了它的反对者一种力量,一种将所居住的世界视作一个整体的力量。

这两个角度也成为《全球概览》阅读体验的一部分。一方面,《全球概览》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就是说,它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一部百科全书或一幅地图。只需阅读这七个版块,读者就能成为宇航员,在太空俯视这个用文本再现的新世界。而另一方面,《全球概览》给读者带来了进入这个世界并在个体意义上“成为众神”的方法。读者可以订购书中展示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在生活中创造一个“私人的、个人的权力”的王国。一位读者这样解释:“今天我走进浴室,手里握着新买的20盎司重的锤子,我突然理解了《全球概览》所谓的‘工具’。我一直都以为工具是物体,是东西:螺丝刀、扳手、斧子、锄头。现在我明白了,工具是一个过程:用大小形状都合适的物体,以最有效的方式完成工作。”

《全球概览》启发了读者对工具的理解,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工作,更是进入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完成任务,更可以把个体变成一个有能力、有创造力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和书籍等产品明显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帮助。除了提供有关如何订购物质商品的信息,《全球概览》和《增刊》都告诉读者如何与彼此沟通。对布兰德来说,《全球概览》既是一个“全球系统”,又是一个给读者的“工具”,对读者来说也一样。他们可以写信,通过《全球概览》去告诉彼此使用某种产品的体验。通过《增刊》,他们能获知正在进行的反主流文化项目,并相互联系去参加。《全球概览》和《增刊》变成了一面面镜子,让他们窥视并看到一个新兴世界的影像,同时又变成了一扇扇能通往那个世界的门。

最后一期

1974年最后一期的《全球概览》封底的一行字: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被史蒂芬·乔布斯引为格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