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8 13:19
它以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微波信号,在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卫星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地面的“无缝隙”覆盖,由于卫星工作于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公里的轨道上,因此覆盖范围远大于一般的移动通信系统。再配合多卫星实现全球通信。
单片机的控制可以通过GSM模块TC35i在命令,文本和PDU用于发送短信的形式使用简单的文字短信代码的形式,很容易完成,但缺陷不支持中文短信;
通过在两种形式+CMGF分辨率的选择,当在+CMGF=0PDU表单的时候,当在+CMGF=1时的文本形式,发送短信时需求包含中文字符,第一组应为PDU格式发送的形式,然后转换为16位字符编码为Unicode然后停止发送,但在人物在其ASCII8位二进制代码0会议,收集和发送16位。当手机定位接收短信,短信接收到的程序确定是否有汉字,然后以怎样的形式使用分辨率读短信。
单片机主要通过两种类型的信息传输的GSM模块:一个是接受用户的设置和请求命令,处理后归还;其他当单片机判断物体保持安全区,分别发送给用户的提示和位置信息。
当用户接收的定位信息,他们可以保持对象的位置。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和电脑通过谷歌地图天文经纬度数据对应于第的位置。
经过测试,系统先将在10米的定位精度完成,能够根据用户的设置,为用户提供定位服务。系统运行的午餐,老人和智障儿童保持和平,右为更好的价值。
利用GPS/GSM技术的发展对个人定位系统损失。GPS定位系统的定位技术维修人员进行了应用,确定其安全地区以外的能力,并通过GSM网络发送位置信息给用户。通过GSM网络用户可以对系统的状态停止设置。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单片机做的,从用户的GPS数据和命令的接受,在适当的处理分析后。系统的定位精度在10米的范围内,及时将维修人员通知用户的位置。
IC0系统采用大卫星,运行于10390 km的中轨道,共有10颗卫星和2颗备份星,布置于2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5颗工作星,1颗备份星。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40 kbR/s,但有上升到384kbrt/s的能力。主要针对为非城市地区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如互联网接入服务和移动电话服务。
Ellips0系统是一种混合轨道星座系统。它使用17颗卫星便可实现全球覆盖,比铱系统和Globalstar系统的卫星数量要少得多。在该系统中,有10颗星部署在两条椭圆轨道上,其轨道近地点为632 km,远地点为7604 km,另有7颗星部署在一条8050 km高的赤道轨道上。该系统初步开始为赤道地区提供移动电话业务,2002年开始提供全球移动电话业务。
轨道通信系统0rbcomm是只能实现数据业务全球通信的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具有投资小、周期短、兼备通信和定位能力、卫星质量轻、用户终端为手机、系统运行自动化水平高和自主功能强等优点。Orbcomm系统由36颗小卫星及地面部分(含地面信关站、网络控制中心和地面终端设施)组成,其中28颗卫星在补轨道平面上:第l轨道平面为2颗卫星,轨道高度为736/749 km;第2至第4轨道平面的每个轨道平面布置8颗卫星,轨道高度为775 km;第5轨道平面有2颗卫星,轨道高度为700km,主要为增强高纬度地区的通信覆盖;另外8颗卫星为备份。
Teledesic系统是一个着眼于宽带业务发展的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840颗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21个轨道平面上。由于每个轨道平面上另有颁备用卫星,备用卫星总数为84颗,所以整个系统的卫星数量达到924颗。经优化后,投入实际使用的Teledesic系统已将卫星数量降至288颗。Teledesic系统的每颗卫星可提供l0万个l6kb/5的话音信道,整个系统峰值负荷时,可提供超出100万个同步全双工El速率的连接。因此,该系统不仅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通信,同时还能支持电视会议、交互式多媒体通信、以及实时双向高速数据通信等宽带通信业务。
启动“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计划在中国尚属首次。在珠海航展上签署了《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采购意向书》及亚太6D卫星在轨交付合同。
高通量宽带卫星采用多点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使用KU或KA频段资源,容量比常规通信卫星高出数十倍。待建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自主可控、高效安全的卫星宽带通信网络和服务平台,将为包括海事通信、航空机载通信、陆地车载通信在内的移动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应用提供服务。届时,用户通过卫星传输,不仅随时随地享受高速互联网服务,传输价格也将显着下降。
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星是亚太6D宽带通信卫星,该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是“东四”系列卫星中设计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一颗。根据合同,长城公司作为亚太6D卫星项目总承包商,会同其他机构共同承担亚太6D卫星的设计、建造、总装、测试和发射任务,最终以在轨交付方式,向亚太星通交付亚太6D通信卫星及相关地面测控设备。
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卫星发射升空,并于2019年正式交付用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