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1:47
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Maxim.) Franch.)是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全体被锈色和金黄色平展或反曲、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主根粗约1厘米,向下渐狭。茎粗壮,高达150厘米,粗达2厘米,不分枝,具纵条纹,幼时被毛,老时近无毛,基部盖以宿存的叶基,叶片倒披针形、倒卵形或近匙形,连叶柄长8-32厘米,宽1-5厘米。花通常4-5朵,稀达18朵,生最上部茎生叶腋内,有时也生于下部茎生叶腋内。花芽宽卵形;萼片舟状,长约3厘米,外面被毛。蒴果宽椭圆状长圆形至椭圆形,疏或密被金黄色或褐色、平展或紧贴、具多短分枝的长硬毛,4-9瓣自顶端开裂至全长1/3。种子近肾形,长1-1.5毫米,宽约0.5毫米,种皮具明显的纵条纹及蜂窝状孔穴。花果期5-11月。
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全体被锈色和金黄色平展或反曲、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主根粗约1厘米,向下渐狭,具侧根和纤维状细根。茎粗壮,高达150厘米,粗达2厘米,不分枝,具纵条纹,幼时被毛,老时近无毛,基部盖以宿存的叶基,叶基密被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基生叶莲座状,其间常混生鳞片状叶,叶片倒披针形、倒卵形或近匙形,连叶柄长8-32厘米,宽1-5厘米,先端圆或锐尖,基部渐狭并下延成翅,至叶柄近基部又逐渐扩大,两面被毛,边缘全缘且毛较密,通常具3至多条纵脉并在翅上延伸;茎生叶下部者同基生叶,上部者近无柄,狭椭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比下部叶小,最上部茎生叶常成假轮生状,狭披针形、倒狭披针形或条形,长5-11厘米,宽0.5-1厘米。
花通常4-5朵,稀达18朵,生最上部茎生叶腋内,有时也生于下部茎生叶腋内;花梗长(3-)6-37(-52)厘米,果时延长。花芽宽卵形;萼片舟状,长约3厘米,外面被毛,里面无毛,具数十条明显的纵脉;花瓣6-8,近圆形至倒卵形,长3-7厘米,宽3-5厘米,黄色或稀白色,干时具褐色纵条纹;花丝线形,长0.5-1.5厘米,金黄色或成熟时为褐色,花药卵形至长圆形,长1-2(-4)毫米,橘红色,后为黄色至黑色;子房宽椭圆状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密被金黄色、紧贴、通常具多短分枝的长硬毛,花柱极短至长1.3厘米,无毛,柱头头状,4-9裂下延至花柱上,略辐射于子房顶。蒴果宽椭圆状长圆形至椭圆形,长2-3厘米,粗1-1.2厘米,疏或密被金黄色或褐色、平展或紧贴、具多短分枝的长硬毛,4-9瓣自顶端开裂至全长1/3。种子近肾形,长1-1.5毫米,宽约0.5毫米,种皮具明显的纵条纹及蜂窝状孔穴。花果期5-11月。
轮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Maxim.) French. var. uniflora C. Y. Wu et H. Chuang)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较小,茎生叶数枚,密聚于茎顶,呈轮生状;花仅1朵,单生于茎顶的长花梗上。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中甸),生长于海拔4350-4450米的山坡草地。
分布于缅甸东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甘肃西南部(夏河、会川)、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生长于海拔2700-5100米的草坡或林下。
不同海拔梯度下,全缘叶绿绒蒿种子散播功能性状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千粒质量与单果胚珠数差异较小,方差分析表明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而株高、花梗长差异较大,且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断降低,方差分析显示株高和花梗差在各样地间差异显著。
太阳照射显著提高全缘叶绿绒蒿花内微环境温度和花器官温度,全缘叶绿绒蒿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显著低于环境昼夜温差,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具有温度调节功能。
白天环境温度较高时,太阳照射显著提高全缘叶绿绒蒿花内微环境温度,花瓣会降低花内微环境温度。夜间环境温度较低时,花瓣闭合会提高花内微环境温度。花瓣闭合运动降低了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产生了保温效果。
在太阳照射下,花器官温度差异显著,雌雄蕊温度显著高于花瓣温度,并且花器官温度由雌蕊柱头中心点向外递减,全缘叶绿绒蒿能有效调控花器官各部位的温度。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内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全缘叶绿绒蒿主要通过花瓣闭合运动降低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并能在太阳照射下调节各花器官的温度实现温度调节功能。
药用:全缘叶绿绒蒿作为经典藏药“吾巴拉”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肺炎、肝炎、头痛、水肿等病症,为藏族习用药材,药用部位为干燥全草,该药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花前采叶入药,治胃中反酸;花退热催吐、消炎,治跌打骨折。
观赏:全缘叶绿绒蒿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高山植物,除具有药用价值外,还因花色泽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