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11:00
朱莉在巴黎一家豪华酒店打工,工作非常辛苦,还要努力照顾在乡下的两个孩子。后来,她得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工作面试机会,但一场全国性的罢工爆发了,导致公共交通系统陷入瘫痪。一直以来,朱莉努力在生活中维系着一种平衡,而这种脆弱的平衡被突发事件所打破。为了得偿所愿,她冒着随时都会碰壁乃至失去一切的风险,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疯狂赛跑。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主创公司
影片上映
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的开场镜头剪得很碎,把一个单身母亲在清晨忙碌时的焦虑心态、急迫状态和一心多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她要给孩子们做早饭,要关心路况,一边跟女儿聊天,一边手上还在为自己准备午饭便当。一场戏,输出大量信息量,有序地拍出主人公生活的忙乱,叙事效率非常高。导演也非常耐心地展现着女主角的工作内容,让观众看到女主角不仅是上下班通勤赶时间,上班本身的内容也赶时间,这份职业的设计加深了人物的焦灼感。仅仅影片的第一段落,导演详细展示了女主人公神经紧绷的一整天,到了这个时候,剧作加码,巴黎的罢工运动开始了,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交通首当其冲。观众渐感窒息,这让该片成了“妈妈是超人”加“极限挑战”的组合。
从第一场戏开始,导演大量运用中近景来拍摄女主人公的单人镜头,让摄影机始终卡在人物的胸部或者胸部以上。如果观众是在影院观看,这个景别会把女主角的脸放得很大很大,这是压迫感的来源之一。当然,这样做也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女演员既要做表情,念台词,出状态,胸部以上又不能有太大晃动,动作幅度稍大,摄影机可能就失焦,就要重来。女主角在戏中越紧张,面临危机越大的时候,景别就卡得越小。有一场戏是她因为擅自离岗差点被主管开除,导演把景别推到了特写来强化主人公的孤注一掷。另一场戏,是女主角在面试新工作时被面试官识破不诚实,景别又一次推到了特写。观众即便没有注意到拍摄手法的运用,也会本能地被视听语言所感染。
视听语言层面的第二个技巧是纪实性的连续跟拍加上断裂感的剪辑。正跟,反跟,侧跟,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用一种貌似粗砺的质感,模拟生活的真相。近景跟拍会放大人物在画面内运动的幅度,这是让观众产生压迫感的又一个原因。该片镜头剪得比较碎,镜头时值短,镜头数量肯定大于一般的影片,叙事节奏就被提了起来,这种拍法和剪法,是20世纪90年代一批法国电影制作手法的延续。剪辑上会有一定的断裂,会同景别跳接,但是不会对时空作太大干涉与篡改,比较照顾可看性。
最后一项技巧当然是音乐,这是压迫感的又一个重要来源,导致观众看到一半的时候因为与女主共情所产生的焦虑感而无法呼吸。导演选用电子乐,一种高频式的、机械感的重复旋律时刻刺激着观众的听觉神经,折磨着观众,让观众不由自主跟着主人公着急。音乐做出了匆匆脚步的感觉,做出了怦怦心跳的感觉,也做出了定时炸弹倒计时的感觉。
整部作品,女主角就在悬崖边上,命悬一线。她要赶路,上班累成狗,下班要带娃,应付邻居太太不算还要应付工人罢工运动,给娃买礼物,搬重物,装蹦床,办生日会,百忙之中还要打电话骂前夫,她居然还有空熬夜准备面试题目,面试新的工作。音乐配合着女主角的野心,在巴黎街头狂奔,导演拍出了“疲于奔命”四个字。(《文汇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