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09 23:06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是德国哲学家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创作的哲学著作,全书分两卷,分别于1794、1795年首次出版。
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论全部知识的基本原则,第二、三部分分别探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书中明确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但却发展了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提出了一个意识主体“自我”,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统一说明知识以及世界和人生的最高原则,并由此构造了费希特的整个哲学体系。作者从“自我”原则出发,认为知识的基本原则有三条:第一,“自我设定自我本身”,这是建立一切实在性的绝对无条件的原则,第二,“自我设定非我”,这条只在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否定性原则,第三,“自我设定部分的非我与部分的自我相对立”,这条限制性原则只在内容上是无条件的,作者还运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思想考察了自我意识,把矛盾视为意识发展的动力,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并作了哲学史上的第一次推演范畴的工作。
该书的写作时期,正值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高潮,年轻的费希特是以康德哲学的坚信者和法国革命的拥护者的姿态登上德国社会政治舞台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一书构思成熟于1793年,当时费希特正在苏黎世撰写为法国革命辩护和争取思想自由的政治论文。费希特自称此书是上述政论文章的额外收获。
费希特从康德出发,以认识论作为哲学本身,以探索知识的发生、成立条件、基本要素以及知识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己任,建立他的哲学体系。他认为必须通过演绎从知识基本要素间的必然联系入手,推导出这些基本要素及物自体,才算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而这样做就必须以“自我”为最高,最明确的出发点构造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所谓“自我”是纯粹一般化的自我意识,它先于人的个别经验而存在并且是这些个别经验的基础;它作为绝对纯粹的自我既非现实存在的意识事实,也非由他物规定的意识事实,而是自己设定自己的一种行动,即事实行动。费希特指出,“我们必须找出人类一切知识的绝对第一的,无条件的原理”,而自我的三个事实行动步骤即构成了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1.自我设定自身:这种可以作为全部知识首要基础的事实行动可以从A=A这个同一命题中分析出来;A=A是完全确定无疑的,其意即“若有A,则A是A”。在这里,“若”与“则”之间的必然关联是通过自我并由自我发定的,它表明自我之中有某种永远自我同一的东西,即自我本身。所以,这种关联所依据的“我是我”即“有我”是自我设定自身,这是一切肯定判断的基础。2.自我设定非我:它是自我无条件的自发事实行动的第二步,可用—A≠A来表示。在这里,—A以A为条件,—A≠A所表现的是差异;所以—A≠A虽然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内容上却是有条件的,它构成了一切否定判断的基础。3.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和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因为自我通过前两步行动既设定了自我也设定了非我,因而出现了矛盾;为了解决矛盾,自我必须采取这种事实行动以保证纯粹自我意识的统一,即无条件地服从理性的命令,对已设定的自我和非我分别加以限制,使之成为可分割的有限的东西,可以在绝对普遍自我中对立共存。逻辑学中的根据命题即来源于此。
在提出和论述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费希特指出,根据第三条基本原理可得出两种情形:一是自我设定自身是规定非我的东西,即实践自我;一是自我设定自身是被非我规定的东西,即理论自我;与之相应的理论即实践知识学和理论知识学。就后者而言,费希特指出,理论自我的矛盾即它由非我规定;后者的活动只是自我转让给非我的,所以,自我由非我规定实际上是由自身外化的活动间接规定。由于自我既是自发的,又总与相应的非我联系,所以它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而作为非我的客体则是主体想象的结果,因此世界是由理论自我创造的。具体说来,理论自我自身的发展经历6个阶段:发现第一次反思发觉的限制的感觉;对反思进行再反思的直观;对直观进行反思、想象客观世界的想象力;反思客体、进行思维的理智;在理智诸不同活动间自由来往的判断力; 以及抽掉客体反思判断力本身的理性。关于实践自我,费希特指出,它是自我设定自身是规定非我的那个自我,本身包含着无限自我与有限自我的对立,始终处于进行规定的主动状态;其目的在于通过变成有限显示它是无限:它规定非我使它成为有限,而永不停息的规定显示它是无限。这是一种伴随感情的永恒努力,具体表现为冲动。自我因此而不断由有限走向无限。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奠定了费希特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地位,既继承了康德哲学的衣钵,又为黑格尔哲学的诞生起了先导作用。该书在德国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谢林和黑格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该书1794年9月在莱比锡出版上半卷,1795年8月出版下半卷。1802年初,费希特将该书与《知识学特征论纲》合并,在图宾根出了一个合订版,同时在莱比锡又单出了一个修订版。
该书中译本由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主观唯心主义者。他出身于贫穷织工家庭,由于受到一个贵族的赏识才能够上学读书。他在耶拿、莱比锡和威登堡学过神学,做过家庭教师。从1784年起,他先后在萨克森、苏黎世、华沙等地任教。早在耶拿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1791年,他带着自己的哲学著作《天启学说批判》到哥尼斯堡去见康德。康德对这本著作非常赞赏,并推荐出版。1794年至1799年,费希特任耶拿大学教授,1805年至1807年在耶尔兰根大学任教授,1809年创办柏林大学,并担任哲学教授,一直到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