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会寺刻经

更新时间:2024-07-27 06:05

八会寺刻经,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晓林乡石门村黄山顶上,始建于北齐时期。

历史沿革

八会寺石佛龛始建于北齐时期。

宋初契丹南掠,八会寺诸院荡为灰烬,惟有石经龛独存。

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对八会寺石经龛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

2002~2004年,专家曾三次登八会寺遗址考察石经龛,石经龛上的镌刻文字最终得以全部识别。在对石经龛刻经内容全部识别和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所发现的一些新内容。

建筑格局

八会寺石佛龛位于曲阳县晓林乡石门村黄山顶上,寺有八院,故名八会寺。刻经龛为四面开龛,以刻经为主,并有造像和题记。石佛龛坐东朝西,刻经于一块与山岩连为一体南北长约4米,东西宽3.5米,高2米余的方形巨石上。刻经石外建石室围护。石室为毛石垒砌,石板盖顶,巨石四面皆刻经、造像。无木构及其他建筑材料。正门在南面,设圆券门,门宽约1米,长1.35米,高约2米。东西两面中央偏北处各开一长方形窗,窗宽约1米,长1.55米,高1.8米。石佛龛平面大致呈正方形,南北长9.4米,东西9.55米,高约3米。刻经石在石佛龛的中央,与石佛龛内壁的距离约为1.2米,刚好可以让人进行跪拜及通行。石佛龛高2~2.4米,上部用乱石砌成圆柱,上部微向外挑出至屋顶覆以水平石板。在屋顶石板之上又堆垒数层石片,使石佛龛顶外观略成圆拱形。

文物遗存

八会寺石佛龛四壁刻有佛龛,龛内原雕佛像(今佛像无)及佛经。内外共刻小佛像78尊。佛像下面刻佛经,东龛内刻“千佛名经”,南面刻“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北龛刻“佛说弥勒成佛经”,西龛刻“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晶经”,西龛北壁末行刻有“行唐邑龛大隋开皇十三年二月八日刊”题记,故此龛又称“开皇石经”。另外还刻有佛名近千个,所以又俗称“千佛庵”。此外,因刻经中有唐武后所造“⊙”(即“日”字)字,由此判断,此石经非一代刻成,而是经历了隋、唐两代所成。石经字体为隶书,有的略带楷书意味,表明当时的书法正处于由隶向楷的演变时期。

历史文化

八会寺遗址

石佛龛东南为八会寺遗址,尚存清代重修碑数通。八会寺始建于齐周年间,寺有八院,故名八会寺。据碑文载,山上原有上阁、下阁、菩萨、普同、圣寿诸院,宋初契丹南掠,诸院荡为灰烬,惟有开皇石经龛独存。宋仁宗天圣、明道年间,僧审焉重修殿堂,并用山顶岩石造大佛一尊,覆以石龛。金皇统年间,僧清万、宝宁等增修南殿、文殊阁,明中叶一度修治,至清末庚子之乱,被外兵焚毁,大佛亦被炮火击毁。此处刻经是北朝以来刻经“护法”的重要遗存。现存寺院遗址占地约15000平方米。

文物价值

八会寺刻经是北朝以来刻经“护法”的重要遗存,内容丰富,石龛形制独特,在佛教刻经中较罕见,是研究隋代佛教刻经乃至中国佛教刻经发展史重要的实物史料。

保护措施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八会寺刻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以石屋外缘为基线,向东60米至八会寺东围墙基址;向南115米至奶奶庙前檐;向西25米至断崖;向北35米以分水岭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东外扩20米至分水岭;南外扩25米至山坡;西外扩30米至钓鱼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八会寺刻经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晓林乡石门村黄山顶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八会寺刻经,路程约13千米,用时约22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