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11:20
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梦溪镇五福村,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
八十垱遗址是澧县考古工作人员于1985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的。
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澧县八十垱遗址进行发掘。6次发掘面积达1200平方米。
八十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主要堆积层属新石器时代彭头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遗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范围超过3万平方米,晚期约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万平方米,却是遗址最兴旺时期,突出标志是聚落环壕与围墙的开挖和堆筑,这样即形成日常活动圈,南北长约300米,东西最宽处160米。壕沟上宽约4米,下宽及深约2米,围墙底宽约5米,顶宽约2米,高1~2米。估计与防护、排水有关。发现有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环壕和土围,以及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
八十垱遗址遗迹包括房址、葛葬和灰坑等。墙内建筑遗址有以干栏式和地面式为主,另有少量半地穴式和台基式,内有灶炕。 墓葬有100余座。有方形、长方形、圆简形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墓葬全为二次葬。
八十垱遗址发现数十种植物种子以及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遗物除陶器、石器和骨器外,还发现有较多竹木器、编织物以及大量留有砍、凿等加工痕迹的木料和树干。在彭头山文化层下发现有打制的大型砾石石器、细小的石英石器和燧石石器以及打制各种石器所遗留下来的石核和剥落的碎片,年代介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另外还发现了介于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一种新的文化遗址,可暂称“八十垱下层类型”,其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
动物骨骼有鹿,鹿、牛、猪、鸡、鱼等。
木器有耒、铲、锥、杵、钻、木、竹牌等。
在古河道的黑色淤泥中,有数十种植物种子、动物和家畜骨骸及各种骨、竹、木器,编织物和万余粒稻谷和稻米。植物经鉴定为菟丝子属、莎草属、藜属、栎属、悬勾子属、紫草屈、谷草属等近20种。表明遗址当时近水,气候温和。另有大量菱角、荧实、莲子等。
八十垱遗址稻谷、稻米收集近1.5万枚,超过国内收集总量,保存状况良好。农学家认为个体变异幅度大,群体面貌十分复杂。故定名为“八十均古稻”。深入研究可揭示栽培稻起源及为其演示过程树立标尺。八十垱遗址对研究新石器早期聚落形态、水稻栽培具有重要价值。
湖南澧县彭头山八十垱遗址除在陶片中发现大量稻壳和稻谷以外,1996~1997年更在遗址边缘的古河道淤泥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大批稻谷和稻米,形态完好无损。据对谷粒形态及外稃双峰乳突的观察,表明这些稻粒群体中约51.1%的粒长接近粳稻,72.9%的粒宽接近普通野生稻,91.7%的谷粒长宽比又与籼接近。有些谷粒的粒形似籼,而外稃的双峰乳突似粳。有些粒形似粳,而双峰乳突似籼。出土稻谷中有78.2%看有芒,无芒的仅9.8%。因而认为八十垱古稻是一个兼有籼稻、粳稻、普通野生稻多种特征、并正在向多方向发展的群体。
全面检查八十垱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可以推知当时聚落居民的生活资料来源,正处于采集狩猎还占一定比重,并向农业种植业过渡的阶段。如出土的淀粉类食用植物还有菱角、莲藕和芡实等。它们都是长江流域水网沼泽地区十分普遍的水生野生采集植物资源,河姆渡遗址等也都有同样的这些植物出土。由于这些植物的自然分布广泛,采集容易,直至有史以后,还是采集对象,并不需要专门开辟农田栽培,而且它们的采集和栽培的界限和时间也很难明确。总的看来,它们的栽培起源还是偏迟的。
2006年,出版有《彭头山和八十垱》。
2001年6月25日,八十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周长国的房子为中心,东至王立登屋往东延伸100米,西至任小兰屋五福桥小路,南至夹河堤角,北至心渠北岸。
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的界线上四周推出30米。
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梦溪镇五福村。
自驾前往八十垱遗址:从常德站出发,大约93公里,约需1小时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