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2 17:56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八德乡八德乡位于贵州省关岭县以城东南,距县城约16公里,总面积88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总人口1.36万人,平均海拔800—1170米,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333天,年日照时数1694小时,矿产资源有煤、大理石等,经济作物有早熟蔬菜、西瓜、优质大米等。
近年来,安顺市粮食局 市农业局市供销社三家联手打造订单农业,在关岭县八德乡兴建优质大米示范基地200亩。同时,八德乡成立各村蔬菜协会,积极为会员提供种苗、农药、技术、信息等,使该乡蔬菜产量、质量明显提高,2000多名会员仅早熟蔬菜户均创收2万余元。
八德乡境内有山名“亮灯岩”,因夜晚常常有火炬一般的亮光在山顶闪动而得名,在亮灯岩的左近就是“孟获屯”。位地该段山岭最高险的一峰崖上,披荆寻路,登上孟获屯,观山海犹如万峰跪朝,一股王者之气随风而来,而今这古遗址仅剩当年房屋的基础和几个破旧的缸砾和残瓦,孟获屯的山脚就是孔明塘。相传亦是诸葛战孟获的遗迹。而晒甲山的对山关索岭上就有古时为出黔八滇的一条悠悠千年的古栈道,并被康熙御笔亲书为“滇黔琐钥”古城楼。栈道上的关隘旁因此而建起的“御书楼”也成为当时一胜。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上前、大林、坡冒、郎妹、大树等村作为绿色、无公害早熟蔬菜生产长廊;规划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种植示范区:一是大林、坡冒的优质水稻3200亩种植示范区;二是上前、郎妹、大树蔬菜示范田3800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出来的水稻以米质优、口感好、外观美而著称,在市场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销售份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市场价高于其他地方产米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乡党委加大对优质米基地的投入,2003年通过政府引导,八德优质米通过参加了中国粮油行业协会农产品评比,最后从参选的农产品中脱颖而出,被中国粮油行业协会授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粮油特等晚籼米“八德牌中国十大放心米”的称号。2004年顺利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这一认证的实现为八德优质米规模的扩大,打入国内大中型市场提供有力保障。产地认证成功后,乡党委、政府积极开拓优质米销售市场,并且实现了订单农业,有效地促进了优质米基地生产的发展。
八德青灰鹅以肉质鲜美等优良特性而令人称赞,以高蛋白、低脂肪、无公害而成为食品的最佳之选。具有清肝明目,消化脂肪,兴奋中枢神精、祛风除湿之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乡党委、政府把发展八德灰鹅生产当作一项脱贫致富、富民兴乡的产业来抓。把它作为我乡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富民兴业的一项前景广阔的养殖产业。把八德灰鹅这一传统养殖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八德乡党委、政府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锐意进取,使全乡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连续六年获县委、县政府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被贵州省委、安顺市委和关岭县委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如今,八德乡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为主旋律,以“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为契机,巩固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造争优、践行宗旨活动成果,着力解决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主要问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重点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经济实力,强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崭新的风姿,迎接新的挑战。
八德乡主要的民族文化有两种:一是布依族,二是苗族。布依族和苗族历史悠久,是我乡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诗歌、山歌、快板等口头文学;有许多民间工艺:蜡染、纺织、刺绣、木雕,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苗族文化十分丰富多彩。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还有古歌、游方歌、飞歌、酒歌、丧歌、祭祀歌诸种,苗族乐器芦笙、唢呐、木鼓、筒、姊妹箫、木叶等别有韵味。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和板凳舞,包括芦笙排舞,芦笙圆舞、芦笙四方舞、芦笙导舞、芦笙群舞、芦笙莽筒舞、芦笙鼓舞等。这些舞种历史悠久,传承性强,普及面大,参加的人多,保留了许多原始、古朴的特征,如注重节奏感,强调步伐整齐,群体性极强。成百上千的人在一起跳,动作却惊人的一致,表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苗族竞技性的舞蹈,有芦笙双人舞、连环套吹芦笙舞、滚山珠等。苗族文化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
多年来,八德乡的水稻种植都以生产一般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主,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来的水稻以米质优、口感好、外观美而著称,在市场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八德米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地方产出的米,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因此2001年八德乡党委、政府作出了发展八德优质米的设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八德优质米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批及备案。这一重大举措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上级业务部门和县智力支边联系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优质米基地的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从水稻品种的选择、区域的划定、农户的参与到市场营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并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为优质米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001年是八德乡优质米发展的第一年,年初为了搞好此项工作,乡党政班子召开了专题会议,抽出部分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各种水稻品比试验及示范,目的在于筛选出适宜八德乡发展的优质水稻品种。第一年参加此项试验的品种有十余个,一季下来各品种的试验结果经过技术人员的认真对比分析,最后筛选出“贵福仙”作为优质米发展的当家品种。品种选定后,如何在农户中推广又成为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大部分群众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再加上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把发展水稻作为一种纯商品化生产模式,农民从心里一时难以接受。乡党委、政府看到了问题所在,立即召集基地所在村的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开会,在会上认真分析了全乡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以及优质米在市场上的发展前景,认认真真给老百姓算了一次账,解除了部分群众的后顾之忧。此次会议后,优质米基地的落实出现了转机,村干部们都纷纷表示要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好优质米基地,争取创办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2年优质米基地的发展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为了加快优质米基地的建设,乡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为基地农户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并派出技术人员在田边地角对农户进行指导,基地农户一律按要求进行规范化种植。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的出台,2002年共发展和推广了“贵福仙”200余亩。其结果是基地农户种植一年的水稻每亩比一般品种的水稻增收100元,户均增收300至500元。发展优质米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尝到了甜头的农户决定了在第二年要进一步扩大规模。2003年共发展了1500余亩,品种有两优363、贵福仙、金优贵99等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为了使基地的农户种植达到更高的水平,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土地,统一购进水稻种,各村进行集中育苗,统一技术管理。移栽时一律按水稻宽窄行拉绳种植,大田期进行集中连片病虫害防治,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有效地保障了米的品质。当年,八德优质米参加了中国粮油行业协会农产品评比,最后从参选的农产品中脱颖而出,被中国粮油行业协会授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粮油特等晚籼米“八德牌中国十大放心米”的称号。
2004年是八德乡优质米基地生产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过去的几年来,虽然对优质米的种植都以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规程进行要求,但仍然没有得到相关资职部门的认可,在市场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年初,县委、县政府把对县蔬菜和水稻坝区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作为县十大实事之一,八德乡被列为此次认证的首选区域。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此次契机,积极配合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蔬菜、水稻生产坝区的土壤、空气、水源进行取样,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得以顺利进行,加快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步伐。经过半年来的取样、化验、分析,八德乡以生产水稻蔬菜为主的大林、坡冒、郎妹、大树均顺利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这一认证的实现为八德优质米规模的扩大,打入国内大中型市场,特别是进入省内外各大超市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产地认证成功后,乡党委、政府积极开拓优质米销售市场,并且在这一年实现了订单农业。给种植户吃上了一颗定心丸,有效地促进了优质米基地生产的发展。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米生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党委、政府把调整优质米品种结构作为八德乡优质米基地发展的前提条件。2004年八德乡从省农科院引进了茂优601、黔两优58、汕优联合2号等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宜八德乡种植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目的是为优质米基地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八德乡在发展基地的同时,对开展水稻品种的试验仍常抓不懈,基地内水稻品种的选择完全依托品种试验的成果,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2005年年初,八德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精神,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对优质米基地的投入,政府加强对基地的引导,着力培育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米基地。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搞好对基地农户的培训,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种植技术队伍,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一年中,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及县智力支边办为农户开展水稻栽培的培训5次,接受培训的农户达1000余人次,发放各种病虫害防治资料1000余份。2005年,由于县气候条件异常,县内大部分水稻主产坝区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病虫的危害,但由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次病虫害的发生,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监控水稻的生长及各种病虫害发生,并认真开展防治工作,为水稻基地生产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绿色的环境,有效地保证了基地发展的这一片净土。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5年,全乡优质米种植规模达到2500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5%,平均每亩产量620公斤,总产量155万公斤。由于种植农户与县粮食收储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总产值达到248万元。优质米比一般品种每亩增值120元,使种植优质米的农户平均每户增加收入450元。采取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八德乡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的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八德乡又争取多方资金,增加了对优势农业产业的投入,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搞好水稻品种试验示范,设置了规范化种植示范区,增加了优质米基地的科技含量,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农业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