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30 10:22
泛指一切置于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以区别于置于各种封闭空间(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也可以不开放)内的艺术品。专指当代艺术范畴内,有意识地从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来规划、设计、制作、设置于其间的建筑、雕塑、壁画、喷水池等艺术作品,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包括了一些流动性的、动态性的、互动性的艺术展示。
公共艺术,即public art,在它的英文释义中,“public”被解释为“公众的、公开的、公共事务的、公众享用的”;“art”一词的含义是“技术、美术”,可以被解释为作用于人类精神的,一种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一般通过人类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在人类头脑中留下印象。公共艺术不仅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其中涉及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经济等很多问题。公共艺术是联结公共、大众和艺术的一个特殊文化领域,体现了当代的文化精神。公共艺术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
公共艺术或专为此空间设计、创作、建造,旨在陶冶教化公众,或因被置于此空间而产生公众效应。因此,它并非特指某种艺术形式,而是对艺术的功能界定,大致包括雕塑、壁画、水光置景、园林绿化、广告招贴、建筑装饰、站亭路牌设计等。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相当丰富,是集审美、社会学、传播学、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建筑空间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公共性是其根本属性,要求艺术品出现在公共的、可共享的空间中,可由社会成员免费或低成本视读。同时,它还具有大众审美、传播广泛、存在恒久等基本特征,并能发挥产业化等职能。
公共艺术的概念出现较晚,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城市建设诞生的,但艺术品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却很长。尽管对公共艺术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其社会功能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在公共艺术中则将其界定为艺术领域的范畴。公共艺术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景观环境,它更强调以文化价值为出发点而进行的艺术创造。同时,公共艺术不只在于作品所布置的空间为公共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并对此提出问题。
公共艺术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表现艺术本体的问题。公共艺术创作重视与公众的互动。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下,艺术表现的多样性、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交流空间的变化,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传统艺术的批判、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以及对新的艺术媒介的实验性探索也使公共艺术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多样化的当代性特征。公共艺术除了具有艺术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这个公共性绝不仅仅是一个公共的空间,而是针对公共的概念提出问题,进行创作。最终让公共艺术回归社会,回归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需要一定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为公共艺术的表现提供了表达的基础。这种空间性不仅是指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三维空间,还包括人类的精神空间。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应以具体的空间环境为基础,以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前提,通过艺术介入空间、艺术介入人类的生活、艺术与大众生活的互动,达到艺术引领生活、艺术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目标。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存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公共性的艺术才能称为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前提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建设及分享权利的肯定。公共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民主的、开放的、共享的.是和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相对于社会个体的私密性、封闭性、私有性而言,它被公众广泛地关注,并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到其中进行自由的交流与互动。
人类对于美的需求与生俱来,审美性也就成为公共艺术存在的基础。公共艺术要基于大众自身的文化欣赏习惯.发掘大众的审美意识、精神追求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力量,从而让艺术回归到原本的理想状态中去。公共艺术品创作的出发点首先应考虑到大众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怀和尊重带有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和情感,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意志和公共愿望。
引导性是决定公共艺术作品水准的尺度。公共艺术与高雅艺术的欣赏人群有明显的区别。高雅艺术一直为少数贵族的专属,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知识结构是无力欣赏或占有高雅艺术的,当然这也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公共艺术则服务于大众。艺术家和设计师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相对一般市民的审美鉴赏能力而言。在思想及思维方面是比较超前的,要实现这一点,要求公共艺术家具备非常好的艺术修养,对环境有敏锐的把握能力,在艺术创作中,遵循将艺术美的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