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9:20
“六基色”技术是由创维集团首创。专家指出:彩色图象虽然是通过彩色显示器件显示出来的,但是,信号的处理和彩色的调配对最终的显示质量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就是为什么采用同样的显示器件,不同厂家做出来的整机显示的效果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同时,采用“六基色”显示器件的彩电和采用“六基色”彩色调配处理技术的彩电也是不同的。
“三原色”彩色显示器件基本上都存在光电特性的非线性,只对R(红)、G(绿)、B(蓝)进行调配,要满足消费者对于彩色显示精益求精的要求是非常困难而且不直观。
研究彩色加法配色理论的人员经常采用芒塞尔色度系统(Munsell Color System)和牛顿色环(Newton Color Circle)来简化和解决配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牛顿色环的R(红)、G(绿)、B(蓝)三条色轴中间,分别有C(青)、M(品红)、Y(黄)三条色轴,依据R(红)、G(绿)、B(蓝)、C(青)、M(品红)、Y(黄)之间的配色变换关系,在不同亮度下对六条色轴上的分量的相位(色调)和幅度(饱和度)进行反复调配,就能直观而有效地达到理想的彩色显示效果的要求。
现在市面上的彩电都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其中有一种“六基色”技术,被人称做是把彩电带入了“新健康电视”的时代。那么究竟什么是“六基色”技术呢?只要对比一下采用“六基色”与普通数字电视的观看效果,就能够很清楚地证明这一点,它对彩电画质的改善是不容置疑的。
这个技术在理论上有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实现和验证,是国际上刚开始流行的一种新技术,通过了严格的评审。建议消费者在相同条件下自行对产品进行仔细比对,自然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专家还提醒个别媒体和读者:六基色于2004年9月通过了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组织的技术鉴定,并正在申报国家技术专利过程中。因此,没有根据的指责,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电视工程专家张永辉表示,电视技术中使用的是加色法,基本颜色为红、绿、蓝三原色,黄、紫、青只是补色。在采用减色法的电影行业,除了红、绿、蓝三色外,还有黄、紫、青三种基本颜色,在印刷行业,黄、紫、青跟红、绿、蓝三色一样也被称为基色。也就是说,在采用减色法的行业,确实有“六基色”这样的叫法。
在近一年的产品宣传中一直称自己的六基色技术可以对彩色重现的偏差进行调整和补偿,使色彩表现更加饱和完美。并宣称该技术可以将青、黄、品红三种颜色的饱和度从50%提升到100%,由此,红、绿、蓝三基色和它们的补色青、黄、品红统称为六基色。并且可以通过六基色的混色处理,使色域从41.34%提升到82.69%。
张教授表示,三原色理论上能调出所有颜色,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无论美术上,还是彩色显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而电视机的色彩偏差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创维的技术理论上可能呈现更完美的画质,实际效果当然需要大家去点评。这就如同游标卡尺主尺和游标的关系,主尺是最主要的读数,游标进行精度上的矫正。
我们知道,传统的三基色技术由于处理技术的简易性,只能在单一的亮度平面上对红、绿、蓝三基色进行简单的二维线性曲线调整,针对复杂和动态画面进行相应处理时,色彩表现会比较模糊,精确性比较差,无法将色彩的丰富和饱满表现出来;而魔画六基色技术则不仅可以对红、绿、蓝、青、紫、黄六基色同时进行调整,而且能够应用动态GAMMA校正曲线,对多达六十四阶的每一阶亮度等级平面上的每一个点的色调和饱和度都进行非线性调整,完全实现点对点的动态跟踪调整,即使在色调与亮度要求都比较高的情况下,色彩的高亮度和高对比度同步显示也可以达到最优的效果,实现前所未有的画面表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彩电显像设计专家表示,六基色技术之争实际上是家电市场恶性竞争的一个体现。三原色理论上能调出所有颜色,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电视机的色彩偏差也就客观存在的,因此六基色技术理论上可能呈现更完美的画质,实际效果则需要大家去点评。他说:“市场的良性竞争需要厂家的诚信来构筑,国内厂家在平板领域核心技术的缺失才是影响整个行业发展更为重要的原因。厂家不应将时间花在炒做概念,互相揭短上。”
传统的彩色电视是通过“三基色”的混合调配而达到彩色景物的重现,彩色电视发明了近50年,“三基色”显像原理没有突破。近年来,创维科技人员发现了“三基色”处理的极限,即它无法直观而有效地对彩色重现的偏差进行调整和补偿。因此,科研人员另辟蹊径,发现“三基色”(红、绿、蓝)和它们的补色(青、黄、品红)可以作为色彩显示处理的突破口,对“六基色”进行特殊处理,可以非常直观而有效地对彩色重现的偏差进行调整和补偿,发挥显示器件的极限,重现理想的彩色。
“六基色”技术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是:能够完成“六基色”3D彩色处理;提升动态景深提升,运用了非线性计算方法,能够对每一帧图像进行智能搜索和跟踪定位,多达1677万套的动态校正参数,让各种场景的画面达致最佳的层次感;分段边缘增强实现了鲜明且锐利的图像轮廓及细节的再现,同时保持画面的自然和谐。此外,还通过偏好彩色空间转换,实现了个别彩色的细微补正,满足消费者对特定色彩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