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放珊瑚亚纲

更新时间:2023-02-02 20:32

六放珊瑚亚纲,Hexacorallia,是刺胞动物门下的亚纲。单体或群体生活.触手和隔膜均为6或6的倍数.故名六放珊瑚。六放珊瑚的触手呈指状,口道沟2个.隔膜成对发生,肌肉多相对而生。有骨骼的种类.其骨骼由表皮层分泌形成,其骨骼生于体外。

形态特征

六放珊瑚亚纲Hexacorallia

石珊瑚目可分为两个生态类群:一类只分布在浅水、暖水,有一种单细胞双鞭毛藻 (Symbiodinium microadriaticum) 又叫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其共生。它们往往是重要的造礁生物,所以称为造礁石珊瑚(见石珊瑚目);另一类分布在深水、冷水,没有双鞭毛藻共生,称非造礁石珊瑚。从南北极到赤道,由浅海至6000多米的深海,都有它们的踪迹。造礁石珊瑚在生物地理上又可分为两个类群:一是印度-太平洋珊瑚区系,约有1000余种石珊瑚;一是大西洋珊瑚区系,约有68种。这两个截然不同区系是巴拿马地峡阻隔两洋所造成的。

动物学史

关于六放珊瑚的起源,有人主张是由三叠纪已绝灭的四射珊瑚演化而来的,至今没有找到直接的化石证据。也有人认为四放珊瑚与六放珊瑚同源,只是在演化过程中向不同方向发展而已〔见六射珊瑚(化石)〕。

科学分类

海葵目

为大型单体,一般高1.5~10cm,直径1~5cm。是不具骨骼的珊瑚纲动物,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珊瑚纲动物。它们具两个口道沟。约有1300多种。包括爱氏海葵科(Edwardsidae)、细指海葵科(Metrdidae)、海葵科(Actiniidae)、绿海葵科(Sagartiidae)等科。例如细指海葵(Metridium)、绿海葵(Sagartia)等。海葵无骨骼,身体呈圆柱状,一端附于海中岩石或其他物体上,该端称为基盘。另一端有口,呈裂缝形,口周围部分称为口盘,其周围有几圈触手,触手上有刺细胞,可用以捕食鱼虾及活的小动物。捕捉食物后经口,进入口道(stomodaeum),口道壁是口部的外胚层细胞褶入形成的(此为进化现象)。在口道的两端各有一纤毛沟( siphonoglyphe)或称口道沟(有些种类只有一个纤毛沟),纤毛沟内壁的细胞具纤毛。当海葵收缩成一团时,水流仍可由纤毛沟流入消化循环腔。 消化循环腔的构造较复杂,其中有宽、窄不同的隔膜(mesentery),隔成很多小室。隔膜是由体壁上内胚层细胞增多向内突出形成的,在2层内胚层之间为中胶层。隔膜的作用,主要为支持,并增加消化面积。根据隔膜的宽度可分一、二、三级,只有一级隔膜与口道相连。在隔膜游离的边缘有隔膜丝(mesenteric filament),隔膜丝沿隔膜的边缘下行,一直达到消化循环腔的底部;有的达底部时形成游离的线状物称为毒丝,其中含有丰富的刺细胞,当动物收缩时经常由口或壁孔射出,有防御及进攻的机能。隔膜丝主要由刺细胞和腺细胞构成,能杀死摄入体内的捕获物,并由腺细胞分泌消化液,行细胞外消化和细胞内消化。肌肉较发达,在较大的隔膜上都有一纵肌肉带称为肌旗(muscle band),隔膜和肌旗的排列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石珊瑚目

单体或群体生活,单体最大的直径可达50cm,如石芝(Fungia),群体中的个体直径仅有几毫米。结构与海葵很相似,隔膜成对,但缺乏明显的口道沟,具钙质杯状外骨骼。去多是造礁珊瑚,为珊瑚纲最大一目。例如鹿角珊瑚(Acropora)、脑珊瑚(Meandrina)、扁脑珊瑚(Platygyra)等。

六放珊瑚目

大多数为群体,不分泌钙质骨骼,而形成围鞘或黏着外来颗粒。个体直径1~2cm,似海葵,但没有基盘,由共肉相连。成对的隔膜中除指向隔膜外,均是一个与口道相连,另一个与口道不相连。例如六放虫(Zoanthid)。

角珊瑚目

群体,呈细长羽状分枝状。黑色的角质轴状骨骼,为一层薄的共肉包围。单体具6个不可收缩的触手。隔膜不成对,肌肉不发达。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深海中。如角珊瑚(Antipathes)。

角海葵目

单体,穴居在自行分泌及黏着砂粒形成的骨管中,也称管海葵。没有基盘,具两圈触手,可缩回管内。隔膜不成对,排成一圈,均与口道相连,仅1个口道沟。如角海葵(Cerianthus)。

四射珊瑚目

为已灭绝的一类单体珊瑚,出现在寒武纪到二叠纪。此目珊瑚具有四个主要隔板,故名四射珊瑚。在珊瑚纲中还有一大类已灭绝的种类称为床板珊瑚(Tabulata),此类珊瑚常被列为一个亚纲。个体也呈骨管状,体内无隔板,由水平骨板将不同的个体相连。现今世界上已绝灭的珊瑚包括此亚纲珊瑚与四射珊瑚总共有5000种左右。尚存活的珊瑚类仅有2500种左右。所以珊瑚虫类在古生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