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送羊

更新时间:2023-07-02 12:45

六月送羊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每年农历六月,邯郸市东部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种形状如羊的面食,然后由外公、外婆,或者舅舅、舅妈送给外甥享用,希望孩子由此学会感恩。据悉,这一习俗源于“劈山救母”和“羊羔跪乳”的传说,在当地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就如同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盛行。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所属地区

河南省:安阳,新乡(新乡县)

河北省:邯郸(临漳县、肥乡县,成安县,磁县,魏县,曲周县)

文化遗产名称:六月送羊

遗产编号: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新乡县

遗产级别: 市

民间习俗

民间传说,沉香是一个孝子。自从他打败舅舅杨二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生身娘三圣母之后,报仇雪恨的心情极为迫切。这一天他跪在三圣母面前恳求说:“娘啊,您在华山底下吃尽了苦头,叫儿去劈了那杨二郎吧!”三圣母听了,摇了摇头,伸手把沉香拉了起来,说道:“儿呀,你的心情娘知道,可也不能如此鲁莽啊!”沉香一听,急了,话儿出口像连珠炮,“他不顾你们兄妹清分,用天上的条律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今儿个不要了他的命,实在难平儿的心头大恨!”三圣母又劝说道:“不管怎么说,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亲舅舅呀!”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应饶杨二郎一命。不过,他提出,为了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并声称;要年年剥他杨二郎的皮。吃他杨二郎的肉(杨与羊谐音)。这话传到了杨二郎的耳朵里,他一来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脑袋,二来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应了沉香的条件。第二天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十三。以后便年年五月十三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现已进入农历六月,按照我国的习俗,麦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家都忙着看闺女,给外甥送羊,随着生活的提高,不管礼品怎样变化,但是两只“面羊”总是少不了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年的“面羊”逐渐被“面包羊”和“蛋糕羊”所代替。

现有很多青年人,只知道送羊这种形式,却不知道这个节气的含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忠孝之国、礼仪之邦,不管从文化内涵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着深厚的底蕴。据考证,六月送羊史于春秋时期,真正的含义就是:姥姥给外甥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羊羔为了表示对母羊的孝敬,就用跪着的方式去吃奶,这就是羔羊跪乳的来历。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老人,就连一个羊羔都不如,以此来推动孝道,促进社会和谐,并通过六月送羊这一形式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然而一些人道德品质却越来越低下,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安逸享乐,而不赡养老人,此类案例各宣传媒体屡见不鲜。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创建,树立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此,六月送羊有着特定的时代意义。

习俗

农历六月家家“送羊”如过节

涵涵的姥姥说,其实一进入农历六月份,成安县的众多乡村就会像过节一样热闹,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蒸羊”、“送羊”。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先是女儿回家瞧娘,然后是姥姥、姥爷上门“送羊”,并带去凉席、电风扇、毛巾被等一些夏季常用的物品。

闺女先瞧娘,娘家再“送羊”

在成安县一带,女儿回家瞧娘的时间为每年麦收过后,其所带礼品非常特殊,为16个或18个用新收的麦子磨面做成的馒头,绝对不允许为单数。另外,女儿回娘家时,也不能将馒头全部留下,必须要带走其中的两个,这叫“下羊仔”。因为当地流传一个民谣:“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瞧娘不全为瞧娘,是让娘家去送羊”。

做“羊”

以前大锅蒸,如今可定制

女儿在娘家“下羊仔”之后,老人们就要开始给外甥准备“面羊”了。其制作过程是,提前和一盆面,再根据个人的爱好,请来四邻,一同将面块捏造成绵羊或卡通羊的形状。然后在院内支起锅灶,用大铁锅和竹笼屉开始蒸制。

如果谁家的老人没有时间,或着为了追求外观时尚好看,也可以到一些食品加工厂定制形式各样的“面包羊”或“蛋糕羊”。

送“羊”

每个外甥送一对,一直送到成家

据成安县东魏村王景祥老人介绍,做好了“面羊”之后,要由姥姥、姥爷选出一个好日子,亲手送给小外甥。一般有几个外甥就要送几对羊,其中每对都是由一个大羊和一个小羊组成,大的可达1米多长,十公斤重。

另外,“面羊”的装饰也很讲究,不但身上要饰以红绿色的花带,而且在大羊的身边,还要配置一些形态各异的面制小动物,如青蛙、兔子、蝴蝶等。

姥姥、姥爷给外甥“送羊”的时间,多在农历六月十五前后,最迟不能超过六月底。“送羊”一直要送到外甥结婚成家为止。如果姥姥、姥爷去世了,则由舅舅、舅妈承担,这也叫“妗不老,羊不倒”。

吃“羊”

先用红绳拴面羊,吃完面羊戴红绳

吃“羊”前,要先用红绳将“面羊”拴起来,意思是怕羊跑了。吃“羊”的人,必须是外甥家的直系亲属。吃完“羊”后,再把红绳戴在外甥脖子上,以祈求一生平平安安!

寓意

宣扬孝敬美德千年不衰

记者在成安县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送羊”非常重视,甚至和春节吃饺子及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盛行。那么,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为何会流传千年而不衰呢?

霍凤杰认为,首先“送羊”传承的是一种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义深刻。另一方面,女儿出嫁后,父母一般很少有机会去女儿家走亲戚。有了“五月瞧娘”、“六月送羊”这一来一往,加深了女儿一家和娘家人之间的感情。所以,当地群众至今都非常喜欢这一习俗,即使年轻人也普遍愿意接受。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送羊”的习俗也开始花样翻新。以前制作的“面羊”,个头大,样子憨,一个重达10余公斤。现今人们的生活好了,不再注重面羊的重量,但开始加入新元素:味道更加可口,色彩与外观也更加丰富,如新型的“糖羊”、“面包羊”、“蛋糕羊”等,就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起源

“民族和睦”说:

游牧民族以羊赠汉人

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据成安县民俗专家霍凤杰介绍,“送羊”主要流行于邯郸市东部各县,以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据一些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邺城(今临漳县)一带建立过后赵、前燕、北魏、北齐等国。因为是游牧民族,这些国家均将羊视为贵重的财富。为了稳定政权,缓和与汉民之间的矛盾,这些民族也常常以“羊”为礼赠送汉人,以寻求友善和睦。久而久之,便在邯郸市东部地区形成了送羊风俗,延续至今。

“劈山救母”说:

二郎神送沉香活羊谢罪

而在民间,“送羊”习俗的起源又有“劈山救母”和“羊羔跪乳”两种说法。其中的“劈山救母”说,与《宝莲灯》中的情节几乎完全一致:三圣母违反天规与凡人成婚,被兄长二郎神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之子沉香学得一身好本领,利用神斧劈山救出母亲,又欲找舅舅报仇。“劈山救母”说增加的情节是:二郎神为了缓和兄妹关系,答应每年给外甥送来一对活羊,以示谢罪。后来,这两只活羊变成了面羊,这一习俗也扩展到了民间。

“羊羔跪乳”说:

顽劣子观羊跪乳变孝子

“羊羔跪乳”说,似乎更加合乎情理,也更加令人感动:一位妇女辛辛苦苦地拉扯着儿子,可她的孩子自小顽劣异常,不懂得孝敬老人。妇女的哥哥是个牧羊人,为了教育外甥,他便常常带着外甥观看羊羔吃奶。那个孩子发现小羊吃奶时常常跪在地上,便问舅舅原因。牧羊人于是告诉男孩,那是小羊在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从此,男孩痛改前非,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孝子。后来,村民们为了教育子孙,也纷纷效仿那位牧羊人,每年给外甥送去一大一小两只面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