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音山

更新时间:2024-02-17 17:28

六音山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石门镇境内,往昔为永平府著名景点之一。

地理环境

六音山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石门镇北,在县城南约十五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长可达1.5公里左右。最高处海拔可达292.6米。六音山由城子山、牛耳山、书院山三山组成。其中城子山、牛耳山南北成长方马蹄形,峰峦叠翠。书院山在城子、牛耳二山之怀抱,山势较为平缓,但土质丰厚,遍山树木葱茏,奇花异草,争芳斗研,六音山现存清朝乾隆二十年所立碑文《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

民国二十年前,六音山上松树等各种树木苍翠繁茂,由于当时石门一带地方治安混乱,遭到大量砍伐。解放以后,当地人民大量栽植树木,景观恢复十分幽美,松涛阵阵鸟语花香,悠悠然再入仙境。

名称由来

六音山解放前原属昌黎县辖境,据旧《昌黎县志》载:“六音山:县西五十里,唱家石门东山,西为靖安堡山,东为蛤泊堡,因山中有云居寺、皈圣寺、香莲寺、白衣庵、胡家庵、药王庙祠,故名。”据乡老们说,因山上六处庙宇内均有庙钟,每逢节日众人来上香时,各庙敲起庙钟,钟声四起,远震四方,故此山称六音山。或曰:并非庙钟能发出六钟声音,说六音者,极言其声音来自各方,并取其六数,亦顺应民俗,应六六大顺之意耳!另一说从山之高处往下看,六音山山形分布颇似人之五官,而人之五官佛语谓之六音,故名。

主要山峰

城子山位于六音山之东部,因其早年山顶曾建有石垒的古城而得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稀尚可见石城遗址,于今已是荡然无存了。据说石城原是用石块干垒而成,不施任何泥浆。城址南宽北窄,原有西、北、南三门,解放初期北门已平,南门尚存石基。传说明末吴三桂曾在此驻军,用此石城做过羊圈,所以民间俗称其为“羊圈”。此山山势险峻,其东南陡峭异常,由山顶到地面约有百丈,山上怪石嶙峋,荆棘遍野,无路可寻。北面由南向北坡度逐渐低缓。山之东南面居中有一山洞曰“朝阳洞”,又名“老虎洞”,洞口呈三角形,上窄下宽,入洞口内地面约有40平方米左右,顶高约5米。洞内可容五、六十人席地而坐。此洞西约9米处另有一小洞口,洞内可容七、八人。洞口东约20米处原有一突出巨石,临风矗立。石上刻有“遇景随缘”“青龙高万丈”几个大字,喻意此山山势之高大和镌刻人的胸怀情趣。由洞南去,下坡处原有“石佛寺”,(即药王庙)一座,庙中殿内原有用青石雕的三皇及中国古代十大名医神像(三皇:伏羲神农女娲;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震亨李时珍叶天士)。

城子山山坡上山林资源丰富,油松、柞树遍植东、北、南三面。北有长山,绵亘伸向卧牛山。长山山麓都是苹果树,历年产量可观;北坡山脚处原有一用山石垒的石塔,高约两丈有奇,塔基中空,有门。每逢夏季,来此乘凉者不乏其人。民间传说当年朱洪武小时在此放牛,每遇雨天便来此塔内避雨。或属荒诞不经之词,无案可稽,戏说而已。此塔“文革”时被毁。

此山山势险要,从前曾是军事争战要地。

牛耳山因其山形似牛耳,故名。位于六音山之西,顶峰曰“牤牛顶”,顶上地势平坦,土质肥厚,系村中之松林苗圃。其东、南、北三面山势陡峭,东面有一小道可达山顶。山之西,山坳处原有白衣庵、皈圣寺、胡家庵等三处寺院。民国年间,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有庙会,香火颇盛,商贾及小贩叫卖者八方来集,熙熙攘攘,好一派繁华景象。解放前,庙已全部拆毁,于今痕迹全无,难以查考。沿山路北走可到毛石门村。东面山腰处有一山洞曰“黑老婆洞”,洞深约几千米,洞内宽窄不一,宽处可达几十米,窄处仅可容一人爬过。旧社会,曾是土匪窝藏之处。北面另有一黄老婆洞,因洞不大,鲜为人知。牛耳山之北山林木繁茂,资源丰厚,南山多榨木林。

书院山在城子、牛耳二山之怀。旧《昌黎县志》载:“县西四十五里,两冈合抱,环列石屏,屏下朝阳洞覆石如厦,一小井深不满尺,嵌石屏,冬夏不竭。井西大石壁立,镌‘夷齐读书处’五字,苔痕剥蚀,摩挲可辨。”

主要景点

书院山相传为商末古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读书之处。山上原有释迦牟尼庙一座,曰“云居寺”。因每逢阴雨天气,山中时有白云缭绕,寺附近风云变化无常,景象万千,故名“云居寺”,亦为六音山奇景之一。其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初年山门齐整,正殿虽破旧而形势极其端肃,仅屋顶有露天处,屋内佛像并未损坏。原有山门一间,沿阶进入山门有左配房一间,右廊房三间。庙内原有正殿五间,系木架结构,歇山房顶。殿内有我佛金身,侍童奉立左右。东西两厢有十八罗汉泥塑坐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宛如真佛来至人间。正殿两侧左、右各有配房三间,左边配房内供奉伯夷、叔齐二贤圣像,像高约七、八十公分。右面配房为禅堂,也是当年僧人的住处。院内左面有碑,高可及丈,碑文为《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系清乾隆二十年所立(碑文另附);庙内原有大钟一口,高可五、六尺,钟上铸有铭文:“隆庆年制”(明穆宗元年,公元1561年),寺内原有僧人住持,于清乾隆晚年因争庙产与村中发生矛盾,后僧人被撵走,庙产归村人管理。庙墙西北角有大块明石,刻有“夷齐读书处”五个擘窠大字,字大约60公分见方,字体为工整楷书,近似北魏摩崖石刻。大字下面原来似乎有些小字,疑是当年刻者、书者署名及款识,均已泯没不清,无从查考。

云居寺后有古井一眼,井深可五、六米,井筒肚大口小,用杂石砌成,状如瓮缶。四周有滴泉,水从井帮潺潺流下,井底有一小井,深不及二尺。井周边流水注入小井,再由小井渗满大井。井边山泉冬夏常滴,且水质甘甜可口,沁人心脾,可谓古之甘泉,弥足珍贵。经76年唐山大地震后,井帮不少石块落入井中,掩塞了小井,但原来位置尚依稀可辨。相传此井为古代伯夷、叔齐二贤洗砚之处。

朝阳洞口原有石碑一座,76年大地震被震毁,扑倒于地,断为三截,碑上字迹虽有部分破损,但大部尚可辨认。碑文系明万历二十五年所镌。文中大意说有一云游人看到此地胜景,若长年在此修养定可延年益寿,遂到处募化银两,以备修建庙宇。文中确有“朝阳洞”之称。上方石壁上所刻“青龙高万丈”,何年何月出自何人之手,均无记载,似与此碑时间相去不会太远。

云居寺佛殿前原有五间亭榭,坐北朝南,北面窗少,南面全是门窗。相传清末有常庄子举人常书云曾在此立馆教书,传说每每夜深人静,仍可闻其读书之声,爽爽朗朗,如吟若咏,远及山谷。曾有樵夫晚归,偶过常之居室附近,见一群兔、狐之类围在窗外,似在谛听常某读书,一时传为怪异,亦属美谈佳话。古有“野狐听禅”之说,此事誉之为“野禽听诵”,亦恐当之无愧。后常某出任他乡为官,书馆旋即停办。此处遂成骚人墨客游览休憩之所。寺之西南山麓遍植松树,足有千棵,每遇清风徐来,便可听到松涛如吟,悠悠然宛入仙境。

民国二十年前后,地方治安混乱,山林屡遭破坏,大片砍伐,几乎成为荒坡。解放后,大量植树,现已是满山绿树成荫,景观甚是幽美。

香莲寺在云居寺之北坡,坡由南向北延伸约四华里之遥,该寺也称后寺(云居寺称前寺)原有五间佛堂,房前也曾有一眼大井,久已坍毁。解放初期,庙之遗址尚依稀可见,于今已是片瓦不存了。寺之西坡松林满山,系李庄坨村之林场,解放后栽了大量果树,果品产量十分可观。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