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09:05
兰属(学名:Cymbidium Sw.)是兰科下的一个属,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茎极短或变态为假鳞茎;假鳞茎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较少不存在或延长成茎状,通常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亚洲(如印度北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与婆罗洲)以及澳洲北部,通常生长于气候凉爽的高海拔地区。
兰属的拉丁学名“Cymbidium”来自古希腊语词“κύμβη”(“kúmbē”,本义为“容器空腔”,引申指腓尼基人的小船),指本属一些物种的唇瓣与合蕊柱离生,其基部凹陷。又一说拉丁学名来自拉丁词“cymba”,意思是碗、杯或船, 带有小后缀“-idium”,是指某些物种的唇瓣形状。
吴应祥将中国兰属定为31种,并将这31个种划分为5个组2个亚组;陈心启和吉占和认为中国兰属有29种和一些变种,其中27种与吴应祥相同。Du和Cribb系统将全属全球共48种植物分为3个亚属和14个组,后Du等又增加到52种,陈心启和吉占和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的29种又分为3个亚属11个组;黄家平和戴思兰又用R分析对兰属的37个种、变种及品种和37个形态特征性状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将其大致分为兜瓣型、竹叶瓣型、多花型、素心瓣型和奇瓣型5大类;后杨冬之等采用“二元分类法”将叶艺和花艺性状初步确定为国兰品种分类的第一级标准,花色、花部结构则分别作为第二、三级分类标准。
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所有参试ITS2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兰属的系统发育树被分为4大分支,兰属中的建兰亚属、兰亚属和大花亚属被明显区分开。在不同分类阶元也获得一些有效区分,如亚属水平上的大花亚属、组水平上的建兰组、大花组、兰组。除Vandopsis外,其他属均在属水平上形成单系分支。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与传统系统学大体一致,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也一致。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鳞茎;假鳞茎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较少不存在或延长成茎状,通常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
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
除了极个别的腐生种类外,兰属植物都具有绿色的叶片。兰属植物每个假鳞茎着生的叶片的数目,因种而异。如建兰、珍珠矮等的叶片只有2-4片,春兰4-6片,送春、蕙兰可多达10片以上。大雪兰、独占春等的叶片数不定,新叶不断发出,老叶不断枯萎。叶片在假鳞茎上着生的姿态,也因种而异,大致可以分为:直立叶、半直立叶、垂叶等四类。
直立叶——也称立叶,叶片直立或斜上生长,完全不弯曲,如通海剑兰、珍珠矮、保山建兰等。
半直立叶——叶片斜上生长,仅达叶片3/4以上长度向外弯斜,如春剑、丘北冬蕙兰、蜜蜂兰等。
半垂叶——叶片斜上生长,达叶片1/2以上长度向外弯曲,如春兰、建兰、墨兰、寒兰、莲瓣兰、多花兰、虎头兰等。
垂叶——叶片斜出,仅达叶片1/3以上长度即向外弯曲。
兰属植物的叶片多数为带状或线形,上下几乎等宽,叶基部稍窄,叶先端渐尖,没有明显的叶柄。但有部分种类叶基部的颜色明显浅于或深于上部叶片的颜色,有个明显的分界线,俗称“关节”。如西藏虎头兰“关节”以下颜色明显较浅,邱北冬蕙兰则明显较深,形成紫色的“细柄。”叶片的长短、宽窄,叶基横切面的形状等因种而异。叶片最宽的可达3-4厘米,如西藏虎头兰、多花兰;而狭小的仅0.5厘米左右,如线叶春兰、莲瓣兰。叶片最长的可达1.2m以上,如长叶兰;叶片最短的仅15-20厘米,如部分春兰、建兰、珍珠矮等。有的叶片平展,如墨兰、寒兰、春兰等;有的沿中脉折起,尤其是叶基部分,横切面呈“V”形,如蕙兰、送春、套叶兰、春剑等。带状叶片的叶尖多数为渐尖,但也有个别种类叶片先端具有尖缺刻,俗称“剪刀口”,如大雪兰、独占春、硬叶兰等。兰属植物中,仅有兔耳兰和无齿兔耳兰两种不具带状(或线形)的叶片,而是具有叶柄的椭圆形叶片。
兰属的叶片有厚有薄,有草质、革质和厚革质之分。大凡附生种类质地都较厚,如硬叶兰、纹斑兰属于厚革质;虎头兰、蜜蜂兰属于革质;而地生种类质地较薄,如春兰、蕙兰、建兰、寒兰等属于草质。兰属的叶片多少都成二列排列,两边分开,几乎在一个平面上。叶片在假鳞茎上只长出一次,在一定的时间内长成,不会随着生长发育而再增加叶片的数目(大雪兰、独占春除外)。也就是说,新叶只能从新生的假鳞茎上生长出来,老的假鳞茎是不能再生长新叶的。兰属的叶片颜色在黄绿至墨绿之间,色泽深浅的不同既因种而异,也与生长环境的光照强度有关。
虎头兰、蜜蜂兰一般多为黄绿色;而墨兰、通海剑兰则为墨绿色。同一个种类因生长在光照较强处,则叶色较浅;而生长在光照较少的地方则叶色较深。一些兰属的种类叶面光滑,看上去有光泽,如建兰、墨兰、蜜蜂兰、寒兰等;而另一些种类的叶片,用手触摸显得粗糙,且无光亮,如蕙兰、送春、春剑等。
兰属的叶脉是典型的单子叶植物的平行脉。有的种类主脉明显,叶面横切面略呈“V”形,而侧脉不明显;有的种类除中脉外,两侧还具1-2对较明显的侧脉,如墨兰。
兰属的叶缘,有的种类全缘,无锯齿,如墨兰、寒兰等;而有些种类叶绿有细锯齿或粗锯齿,如春剑、蕙兰、送春、通海剑兰等。
花葶侧生或发自假鳞茎基部,直立、外弯或下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较少减退为单花;花苞片长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较大或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时与蕊柱合生达3-6毫米;侧裂片直立,常多少围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弯;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通常从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时末端膨大或中部断开,较少合而为一;蕊柱较长,常多少向前弯曲,两侧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时具短毛,花粉团2个,有深裂隙,或4个而形成不等大的2对,蜡质,以很短的、弹性的花粉团柄连接于近三角形的粘盘上。
全属约4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向南到达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中国有29种,广泛分布于秦岭山脉以南地区。
大花蕙兰常用分株、播种和组培繁殖。
分株繁殖;在植株开花后。新芽尚未长大之前,正处短暂的体眠期。分株前使质基适当干燥,让大花蕙兰根部略发白、略柔软,这样操作时不易折断根部。将母株分割成2-3筒一丛盆栽,操作时抓住假鳞茎,不要碰伤新芽,剪除黄叶和腐烂老根。
播种繁殖:主要用于原生种大量繁殖和杂交育种。种子细小,在无茵条件下,极易发芽,发芽率在90%以上。
组培繁殖:选取健壮母株基部发出的嫩芽为外植体。将芽段切成直径0.5mm的茎尖,接种在制备好的培养基上。用MS培养基添6-苄氨基腺嘌呤0.5mm/L.52d形成原球茎。将原球茎从培养基中取出,切割成小块,接种在添加6-苄氨基腺嘌呤2rag/L和萘乙酸0.2mg/L的MS培养基中,使原球茎增殖。将原球茎继续在增殖培养基中培养,20d左右在原球茎顶端形成芽,在芽基部分化根。90d左右,分化出的植株长出具3~4片叶的完整小苗。
盆栽大花蕙兰常用15厘米-20厘米高筒花盆,每盆栽2-4株苗。盆栽基质用蕨根、苔藓和树皮块的混合物。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也可用浓度在0.1%以下,氮、磷、钾比例为1:1:1的复合肥,每周喷洒1次。使假鳞茎充实肥大,才能促使花芽分化,多开花。但萌芽力强的品种,要控制叶芽生长。不使养分过多消耗.就必须进行摘芽,使一个假鳞茎着生一个叶芽。
掌握淡肥勤施的原则,气温在15℃-30℃的晴天施肥最适宜,阴雨天不施肥。随时剪去枯叶、病叶。花芽长出后,如数量过多,去除弱芽,保留壮芽。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有黑斑病和轮斑坏死病危害叶片,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荆800倍液喷洒。虫害有介壳虫、红蜘蛛和蜗牛危害新芽、花茎。介壳虫和红蜘蛛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杀。有蜗牛则在台架及花盆上喷洒敌百虫或用敌百虫毒饵谤杀。
本属的地生种类,如春兰、蕙兰、寒兰、建兰、墨兰等,在我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最早的两部兰花专著,即《金漳兰谱》(1233)和《兰谱》(1247),就是专门论述兰属地生种类及其栽培经验的。近年来,大花附生种类,如虎头兰、黄蝉兰、独占春等也受到很大的重视。主要以大花种类为亲本,杂交培育出来的大花蕙兰品种系列,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当今花卉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兰属植物建兰、春兰以及蕙兰的花可入药,含有酸性磷酸酶、酯化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等成分。兰花味辛,平,无毒,具有调气和中、止咳、明目等作用,主治胸闷、腹泻、久咳、青盲内障等。
中国有近12000种药用植物,其中药用兰科植物有约78属298种,是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止血、敛疮的功效。我国对兰科植物的药用及相关记载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其中有关于白及、石斛、天麻等兰科植物药用的记录;历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都有收录以兰科植物为基原的中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如瑶族、景颇族、彝族、独龙族、藏族、黎族、侗族、仡佬族等都有兰科植物药用的习惯。目前国内已经有20余属兰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已发现糖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茋类、萜类、苯酚类和甾醇等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癌、抗炎、抗病毒等功能。
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食用兰科植物的习惯,其常作为零食或配菜等补充性食物。在土耳其,兰茎粉“salep”提取自地生兰根茎,用于制作传统热饮和冰淇淋;在津巴布韦流行的名为“chikanda”的蛋糕,由当地人采集野生地生兰块茎制作而来。中国也有悠久的食兰历史。清代饮食著作《养小录》中记载兰花“可羹可肴,但难多得耳”,可见兰花可炒菜也可做汤,但食材稀少。
兰属植物是兰科中最早引种驯化的类群,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蕙独茂,曾说:兰当为王者香草。于是“王者香”便成了兰花的别名了。在中国春秋孔子时代就有记载“蘭”。爱国诗人屈原更是兰花的爱好者,从《楚辞》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不仅种兰,而且佩兰、咏兰,以兰蕙自比。但也有学者如陈心启(1988)认为,真正的兰属植物被栽培利用的记载应始于唐代末年。南宋后期,出现了两部世界上最早的国兰专著:赵时庚(1233)的《金漳兰谱》和王贵学(1247)的《王氏兰谱》,分别记录兰花名品30和50余种。元代以来养兰进入昌盛期。明代杨安道(1412(存疑))的《南中幽芳录》中收录兰花栽培品种30余种(刘仲健等,2006)。清代朱克柔(1796)《第一香笔记》、许霁楼(1865)《兰蕙同心录》中分别收录兰花名品80和50余种。民国吴恩元(1923)的《兰蕙小史》则记载了兰花新、旧名品140余个。
建兰 Cymbidium ensifolium (L. ) Sw.
地生植物;假鳞茎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2-4 (-6)枚,带形,有光泽,长30-60厘米,宽1-1.5(-2.5)厘米,前部边缘有时有细齿,关节位于距基部2-4厘米处。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长20-35厘米或更长,但一般短于叶;总状花序具3-9(-13)朵花;花苞片除最下面的1枚长可达1.5-2厘米外,其余的长5-8毫米,一般不及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3,至多不超过1/2;花梗和子房长2-2.5(-3)厘米;花常有香气,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浅黄绿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2.3-2.8厘米,宽5-8毫米;侧萼片常向下斜展;花瓣狭椭圆形或狭卵状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长1.5-2.3厘米,略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围抱蕊柱,上面有小乳突;中裂片较大,卵形,外弯,边缘波状,亦具小乳突;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半部向内倾斜并靠合,形成短管;蕊柱长1-1.4厘米,稍向前弯曲,两侧具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宽卵形。蒴果狭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通常为6-10月。
产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西南部、贵州和云南。生于疏林下、灌丛中、山谷旁或草丛中,海拔600-1800米。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北至日本。
蕙兰 Cymbidium faberi Rolfe
地生草本;假鳞茎不明显。叶5-8枚,带形,直立性强,长25-80厘米,宽(4-)7-12毫米,基部常对折而呈v形,叶脉透亮,边缘常有粗锯齿。花葶从叶丛基部最外面的叶腋抽出,近直立或稍外弯,长35-50(-80)厘米,被多枚长鞘;总状花序具5-11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线状披针形,最下面的1枚长于子房,中上部的长1-2厘米,约为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2,至少超过1/3;花梗和子房长2-2.6厘米;花常为浅黄绿色,唇瓣有紫红色斑,有香气;萼片近披针状长圆形或狭倒卵形,长2.53.5厘米,宽6-8毫米;花瓣与萼片相似,常略短而宽;唇瓣长圆状卵形,长2-2.5厘米,3裂;侧裂片直立,具小乳突或细毛;中裂片较长,强烈外弯,有明显、发亮的的乳突,边缘常皱波状;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上方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端向内倾斜并汇合,多少形成短管;蕊柱长1.2-1.6厘米,稍向前弯曲,两侧有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宽卵形。蒴果近狭椭圆形,长5-5.5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3-5月。
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部。生于湿润但排水良好的透光处,海拔700-3000米。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