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1:33
《兰陵王·恨之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因梦而作,开首两句总摄题旨,接着叙述五事:上片咏苌弘和郑人缓的故事,中片用望夫妇和启母的典故,下片归到梦中的张难敌本事。虽人事不同,但怨愤的情感相同,最后点醒一个“梦”字以自我开解。全篇以赋体入词,塑造了张难敌的不屈形象,借以抒发胸中激愤不平之情,体现了一种诡异荒诞的风格。
兰陵王⑴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⑵,梦有人以石研屏见饷者⑶。其色如玉,光润可爱。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状。云:“湘潭里中有张其姓者⑷,多力善斗,号张难敌。一日,与人搏,偶败,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来视之,浮水上,则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辄不利⑸。”梦中异之,为作诗数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愤变化异物等事,觉而忘其言。后三日,赋词以识其异⑹。
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⑺。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⑻。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⑼。
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⑽,潜动精魄。望夫江上岩岩立⑾。嗟一念中变,后期长绝。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⑿。
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沈渊,精气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⒀。寻思人间⒁,只合化,梦中蝶⒂。
⑴兰陵王:词牌名,首见于周邦彦词。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⑵己未: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⑶石研屏:石磨屏。饷:赠。
⑷里中:此处指同村的人。
⑸里中:此处指家中。辄(zhé):就,总是。
⑹识(zhì):记。
⑺“恨之极”两句:千古以来,恨极之事难以销磨。销,消灭、消散。
⑻“苌弘”三句:《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苌(cháng)弘,周之大夫。化碧系传说,极言其怨愤而忠贞精诚。
⑼“郑人”五句:《庄子·列御寇篇》载:郑人有名缓者,于裘氏之地读书三年,成为一名儒家学者,他的乡里和家族均受益不浅。他又教育其弟成为墨家学者。但儒家和墨家辩论时,其父却攻儒助墨。十年后,缓自杀。缓父梦见缓对他说:使你儿成为墨家学者的是我,你何不看看我的坟,我已化作松柏并结出果实了。辛词举此事,说明缓也怨愤而死,精诚所至,化为松柏之实。缓,人名。儒墨,儒家与墨家学派。
⑽结中肠:语出阮籍《咏怀诗》:“容好结中肠。”
⑾“望夫”句:《初学记》卷五引《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石。”
⑿“君看”二句:相传夏禹娶涂山氏之女,化为石后,石破生子启。《汉书·武帝本纪》:“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麃,见夏后启母石。”
⒀“难敌”七句:即赋词序中张难敌化石事。精气为物,《易·繁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山骨,谓石头。韩愈《石鼎联句》:“巧匠斫山骨。”
⒁寻思:不断思索。
⒂“只合”二句:谓是非难论,人生如梦。庄周梦中化蝶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己未年八月二十日夜里,梦到有一个拿石磨屏送我的人。石磨屏颜色如玉,光润可爱,中间有一头牛,磨角作相斗的样子。那人说:“湘潭里中有个姓张的人,力气很大善于搏斗,号称张难敌。一天,跟人搏斗,偶尔失手输了,气起来就投河自杀。过了三天,他的家人来看,发现浮在水上面的,是一头牛。从那以后并水的山里常常有这种石头,有人得到它,家中就不顺利。”在梦中觉得此事很怪异,为它写下了几百字的诗,大致都是取材于古代因怨愤变化成异物等情事,醒来却忘记了诗句。过了三天,写词来记录这次怪异的梦境。
怨恨真是到了极点,而怨恨到了极点就无法消散磨灭。苌弘含恨屈死于蜀,人们常说,他的血三年以后化为了碧玉。郑国人缓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亲攻击儒家协助墨家造成了我愤而自杀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梦与他,告诉他我的满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坟冢上的秋柏早已结出的累累果实。
相思相忆至极亦容易转为怨恨。愁怨结于衷肠,会暗地里牵动精神魂魄,让人哀毁骨立;你可见那长江边上傲然矗立的“望夫岩”比比皆是。可叹还有因一念之差而生出变故以致终身难以挽回的。你看夏启的生母为怨愤所激,顷刻之间便化成了石头。
张难敌,勇敢而力气超群。他一气而沉入深渊,其精气化物之后,依然作磨角斗牛困斗砚池之中;其身影化入山石里,使得山石至今难以雕琢。仔细想来,人生在世,就像庄周梦中化为蝴蝶一样虚幻。
《兰陵王·恨之极》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已经遭受排挤多年,处于政治失意时期。庆元党禁以来,韩侂胄党人对士大夫的迫害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庆元二年(1196)赵汝愚被迫害致死,至此已三年。庆元三年(1197),伪学党籍公布。庆元四年(1198)五月,在韩优胄进太傅的同时,还下诏禁伪学,要求士大夫“毋复借疑似之说以惑乱世俗”。作者虽然没有被列入伪学籍中,但他一向反对党争,主张举国团结对敌,在大是大非面前勇于主持正义。所以,就以这年八月二十日夜间梦见的故事为题材,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记梦词。
辛弃疾此词因梦而作,词人运用梦幻想象,表述了恨人郁结于中的惊心动魄之恨。一起“恨之极”两句总摄题旨,以下承以五事:一二片分咏四事,三片归到难敌本事,虽人异事异,然皆怨愤变化则同。结韵用庄周梦中化蝶典故,点醒一个“梦”字以自我开解。
词序中说作者梦到有人送给他一件石研屏,并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湘潭张难敌因搏斗而死,死后化为斗牛石,使里中得之者不利。梦境本来不足为凭,但它却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某种曲折表现,所以这首记梦词也就通过古来苌弘、郑人缓、望夫妇、启母等四件因怨愤变化为石的记载,参证张难敌的故事。三片之中,上片写两男因恨化石,是父子君臣事;中片写两妇因怨化石,是夫妇事;而下片则写张难敌虽然斗败,但化为石后仍作困斗的形象,赞扬张难敌抵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文词虽然诡谲诙谐,构思却极巧妙。
论其主旨,可以说这首词创造了一个张难敌的不屈形象,借以抒发胸中激愤不平的怨气,用以影射当时的政治斗争。从体裁上说,此词基本上是属于赋体入词,类似一篇散文小赋。
近人沈曾植《稼轩长短句小笺》:“《兰陵王》,己未八月二十日。按己未为庆元五年,是时佗胄方严伪学之禁,赵忠简卒子贬所。苌弘血碧,儒墨相争,托意甚微,非偶然涉笔也。”
近人梁启超《辛稼轩先生年谱》:“词文恢诡怨愤,盖借以摅其积年胸中块垒不平之气。”
近人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此首以‘恨’‘怨’‘愤’三字分布上、中、下三片。上片苌弘事言‘忠’;中阕与末阕皆言‘愤’。‘忠愤’二字,为此词之骨、意在言外,岂真为张难敌作哉。读者当于此探其深旨。沈曾植《稼轩长短句小笺》云云,此言甚是。”
辛弃疾(1140-1207),宋代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六十八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