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23:07
共城位于河南省辉县市东五里处,是西周时期共伯和的居所。共城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太行山支脉九山南麓,东靠东石河,西临百泉河,南眺平原,城墙总长约5000米,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
西周从武王建立,传了九世到了厉王。这时,奴隶主与奴隶、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周厉王是一个十分暴虐的君主,他不仅对奴隶十分苛刻,即使对平民为主体的国人也十分残暴。那时候,国人虽不是奴隶,但生活也十分困苦,许多人连父母妻子都养活不了,就到山林川泽去找生路。周厉王却宣布国都周围的山林川泽归他“专利”。都城内的国人走投无路,就咒骂厉王。厉王就派人到处监视,偷听,谁咒骂他,他就杀掉谁。国人果然不敢讲话了,他们只能用眼神进行交流。周厉王对此觉得很是得意,他对大臣们说:“我能制止人们的诽谤,你看,他们不是都不敢讲话了吗?”他的大臣召公虎听了,非常担心,就告诉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河水决口,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根本不听,反而对国人镇压得更加厉害。国人忍无可忍,终于发生了暴动,一部分奴隶,甚至保卫王宫的士兵也参加了。国人攻入王宫,厉王吓得跑出了国都,到彘(山西霍县)这个地方躲了起来。国人到处搜寻厉王,没有搜寻到。后来暴动平息,但厉王已死在了彘。太子还十分年幼,大家就公推卫国的国君卫僖侯的长子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并将这一年定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一年也正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伯和是卫国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当时贵族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他居伯位,故人称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间,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拥护。当人们把他举荐到周王朝,代理周天子执政以后,他日夜操劳,国家管理得很好,国力日盛,民室日富,获得朝野一片赞誉,恢复了周初的繁荣。他代理朝政14年,到了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病死,这时太子也长大成人并已掌握了治国的本领,共伯和就与诸侯大臣商量,扶太子继承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宣王。至此,共和终止,共伯和结束了他代行周天子执政的生涯,回到共地和百姓在一起了。共城即今辉县市。共伯和时所居的共城就在原辉县东五里,固围村东二里的地方,当地人称为“城上”。这就是当时共伯和留下的城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工作者曾对这个城址进行过调查,它的面貌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经实地调查,共城的地理位置,坐落在太行山支脉九山的南麓,东沿东石河,西临百泉河(即卫河),南望平原活野……现存的城墙,像几条体魄巨大的卧龙,断断续续,伏卧在太行山的怀抱里。”
共城城墙据实测,西墙长1300米,北墙长1200米,南墙长1200米,东墙沿东石河南行长1300米,城围长5000米,共城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
这座共城城墙,全部分层夯筑,有圆夯,椭圆夯,平夯。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发现夯土大都是圆夯窝。
共城北半部城墙的基槽牢固地坐落在地面石头上,稳如盘石。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断面很厚,这可能是为防御北面太行山特大山洪暴发时的冲击。共城东南面那段城墙保存得比较完整。
共城遗址的城墙上,主要是红粘土、黑土、黄土、白土,还有三花土。
2800年时间过去了,古共城遗址成了今天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现在的共城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辉县市还开辟了“共城公园”供人们参观浏览。
注:“共和”一说为周公、召公共同代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