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

更新时间:2024-09-10 12:08

1957年4月,由刘少奇主持写成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讲得很明确:“就全国说来,最能够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这一事物在50年代中期了出现的基本原因,在于经济方面。

简介

1957年理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很有影响的社论,题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 这篇社论是根据刘少奇同志当时在湖南省一民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的,后来收入《刘少奇选集》五十年代中期,石废俱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人民日报社论

《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这篇社论是根据刘少奇1957年3月22日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的。社论指出: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我国中、小学毕业生还不能全部或多数升学,要有很大一部分转人农业生产战线。这是正常现象,长期现象,是好事情。青年要克服下乡种地“丢人”、“没出息”、“吃亏”等思想问题,从党和人民利益的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偷快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特别是投人到农业生产中去。社论发表后,武汉市组织首批81名自学青年报名参加农业生产。接着长春、沈阳、天津、济南、北京等地先后组织1(XX)多名应届初中毕业生下乡。报刊上宣传中小学毕业生要“立志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到农村去安家落户”。据《光明日报》报道,至1957年9月全国有2(X)万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

知青上山下乡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了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当时,国家发出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是以新中国成立不久的社会状况为背景的。这时,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经济刚刚恢复,国家还不可能马上就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因此,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思路就是把城市里容纳不了的、闲散在社会上的中小学毕业生组织起来支援农业和边疆建设。1957年4月,由刘少奇主持写成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讲得很明确:“就全国说来,最能够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这一事物在50年代中期了出现的基本原因,在于经济方面。

当然,根据我国当时农业合作化的需要,根据开发、建设边疆的需要,组织知青上山下乡这一作法也显出了它的必要性。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接着,他便写道:“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在同一年,团中央开始组织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一次报告中列举了我国国土辽阔,但是可耕地面积有限,有一半还没有开垦的情况。他情绪激昂地号召青年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向困难进军。在党中央的号召下,1955年8月,由北京青年杨华等5人发起组成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在黑龙江萝北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知青垦荒点。随后,团中央先后在京、津、沪等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仅在1956年这一年,全国就有近20万名青年参加志愿垦荒。由城市下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青年更多。

北大荒垦荒队

1955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的按语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此,团中央于7月25日下发了《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几项意见》。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市青年率先响应,成立了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决心开发北大荒,并发出倡议书。8月16日,《中国青年报》在显要位置刊登了杨华、庞淑英、李连成、李秉衡、张生等五名发起人组织北京市青年垦荒队的倡议书。仅10多天时间,报名的就有2000多人。经过综合挑选,60人被选为第一批垦荒队员。首都青年向垦荒队伸出热情援助的手,两周时间就捐款7万多元。北京团市委向垦荒队支援35匹牲口、10副新式农具、两辆大车、3000亩耕地的种子、路费、一年的口粮、每人一件老羊皮,合计31500元。8月30日上午,团中央召开1500人的大会,隆重欢送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胡耀邦代表团中央把绣有“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几个金色大字的旗帜亲自交到杨华手中。9月10日,垦荒队举行开荒仪式,队员们创造了青年开荒的最高记录,一副双轮双铧犁日开荒9亩多。后又有第二批,第三批北京青年垦荒队奔赴北大荒。

从1955年到1956年,奔赴北大荒萝北地区的除北京青年垦荒队外,还有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等省市总共14批垦荒队员,共2600多人。青年垦荒队在茫茫荒原上建立了8个以自己城市命名的青年集体农庄,号称“萝北八大庄”。此外,山东、青岛、莱阳等市县组织的青年垦荒队800人来到集贤荒原,建立了两个青年集体农庄。牡丹江市青年330人到达黑龙江畔的莲花泡地区,建立了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