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5 14:04
关仁山,男,满族,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县,当代文学家,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十届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创作室主任,与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称做河北“三驾马车”。1981年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站长和县政府秘书。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2013年6月21日,《光明日报》第1版发表关仁山撰写的《我以文学追梦》
著有长篇小说《福镇》《魔幻处女海》《胭脂稻传奇》《天高地厚》《风暴潮》《权力交锋》等六部,中短篇小说集《大雪无乡》《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8部书(集)。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蓝脉》《红旱船》《破产》《九月还乡》《太极地》《落魂天》《天壤》《平原上的舞蹈》《红月亮照常升起》《苦雪》等,七百余万字。长篇纪实文学《小镇太阳神》等30余篇,达六百余万字。《白洋淀上前传》
参考资料: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
最新作品《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以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这一视角,深刻挖掘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中发人深省之处,比如政府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命个体的心理治疗干预,高科技救援手段等,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唐山绝恋》——又名《唐山大地震》
(22集电视连续剧《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版)
全面描述和记录二十世纪十大灾难之一的唐山大地震的小说作品,作品中的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被誉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式的爱情力作,根据此书改编的22电视连续剧《唐山大地震》已经制作完成,已经在成都、南京、广州、西安、兰州等地播出,创收视率新高。不久将在各地卫视播出。由李雪健、张延、贾一平、黄梅莹等影星主演,2007年在地震31周年时间全国卫视电视台热播。连续18天日以继夜地写作,每天创作近18000字,实在支持不住了才休息一下,在距汶川地震发生两个月后,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创作出3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该书日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32年前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关仁山在文章中如此写道:“汶川力量就是中国力量,唐山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在着力表现汶川地震中唐山人民对四川灾区无私救助,讲述汶川、唐山相隔千里的两座城市的血脉相连的同时,这些饱含着感动与记忆的文字也闪烁着对灾难和人性光辉的思考。隔着时间和空间,这部作品以爱为桥梁,将两座经历过灾难的城市连在了一起。
关仁山是唐山丰南县人,个头高高大大,颇有燕赵男儿的豪爽之风,说起话来节奏快,表情也很生动,笑起来眼睛弯成弧形,总是喜眉笑眼的样子。他很有人缘,走到哪里都交有许多好朋友。在文艺报举办的《白纸门》研讨会上,作家蒋子龙说《白纸门》是一部让人震撼的小说,是一部强悍的、鲜活的小说。小说表现了以海为生的人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心灵的裂变与阵痛,展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发生的碰撞与磨擦。与会的专家认为小说将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成功地嫁接到现实生活故事的大树上,将魔幻色彩与现实描写大胆地结合起来,标志着关仁山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关仁山给人们留下印象是从他和何申、谈歌并称为河北文坛“三驾马车”开始的,在当代农村题材作品日渐稀少的时候,他却坚持自己的写作理想,他说:“农民可以不管文学,但是文学永远不能不关心农民的命运。”“靠鲜活的生活之流,书写农民的命运史,这是我心中一个永久的理想。”学理工科的关仁山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站长和县政府秘书,从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一开始主要是写通俗小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到海边生活了几年,在这个结实的生活基础上,他的纯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他的“雪莲湾风情”系列小说获得了国内多项文学奖。上世纪90年代中,关仁山由写海转入了写他更加熟悉的乡镇村庄,写生他养他的故土和父老乡亲。他的中篇力作《九月还乡》、《破产》和《大雪无乡》发表后在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他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天高地厚》获中国图书奖、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等,中短篇小说也多次获奖,至今他的作品达7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
关仁山非常勤奋,每天都在写作。虽然他生长在农村,但他不满足于过去的生活经验,在担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同时还长期下农村深入生活,体会新时代农村生活的脉动,还跑到江浙农村进行考察,观察比较新农村的变化,他的农村题材作品都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写完《天高地厚》,他正在写农村三部曲的第二部《感天动地》。在艺术上他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关仁山的作品在人们心目中是以写实为主的,这部《白纸门》在艺术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被评论家称为艺术上的“漂亮转身”。“潜心读书,沉进生活的底层并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老作家管桦的这句话,关仁山视若至宝。关仁山正处在创作的旺盛期,他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家,也是个不断往前走的作家,相信他会拿出更多让人惊喜的佳作。
1984年,关仁山在《唐山日报》发表了散文《亮晶晶的雨丝》,这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刊物上。那时候,这个爱好文学的语文教师也许想不到日后会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乃至成为河北省作协主席。
文学道路上的23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对于关仁山来说亦是如此。在他长时间的文学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轨迹,这构成了关仁山创作的灵魂所在,那就是对乡土的守望,对尊严的呼唤。
80年代是文学繁荣的年代,那个时候的“文学青年”被当成一顶无上荣耀的光环,能够走上这条路,是无比光荣的一件事。那个时代,关仁山刚刚从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位“文学青年”。
师范毕业之后关仁山被分配到丰南县一所小学教语文,也从那时候开始了真正的创作。关仁山是个勤奋的写作者,他的文字频频见诸报刊,有了些名气,就被调到了县党史办公室写县志。虽然枯燥,却也让他接触到了很多素材,最重要的是起到了练笔的作用。
1985年,关仁山与人合作出版了第一部小说作品《胭脂稻传奇》,素材就来自整理县志过程中的发现。这部作品偏重于通俗小说的味道,并且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那以后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通俗小说,但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不是扎根生活的纯文学,有些奇巧的故事,算是我在文学上走了一段弯路,但也培养了我的想像力和编织故事的能力。”
这条路走到1989年,那时候通俗小说显出没落的态势,关仁山也陷入了困惑之中,不过他很快又振作了。“1989年秋认识了管桦(《小英雄雨来》的作者),管桦和他爱人李婉看见我说了一句‘你看他多么像年轻时候的浩然(《金光大道》的作者)啊。’管桦也表示赞同。管桦看了我的文字之后,说小伙子很勤奋,也有灵气,但走的路子不对。”
“管桦说,你要走正路,像浩然那样,扎实地深入农村生活。管老把我介绍给了他的儿子,鲍河杨,是个作家,思想家,他说你不是没有生活,你不知道怎么写,你缺少思想来点燃生活。”
从那儿开始,关仁山走上了纯文学的道路,开始了他守望乡土之旅。
1990年到1991年,关仁山除了在一个叫黑沿子的小渔村体验生活,就是跟管老的儿子鲍河杨聊天,在这期间,他对文学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关仁山在文学道路上的第一步走得很成功,紧接着,他在《人民文学》发了中篇《蓝脉》,1992年总共发表了10部中篇小说,很快占领了《人民文学》这块阵地。
1995年,在谈歌的建议下,关仁山转型写改革问题,写农民生活。“海写多了,我开始寻求突变。谈歌给我提建议,不妨换个环境,我也不是海边长大的,大平原的生活细节还没用,他说你赶紧开发这段生活这些资源。”
这是他真正的故乡,平原的生活是他真正拥有的生活。而当时的农村改革也到了关键时刻。“改革初期农民得到了实惠,后来城市成为改革中心,农民得到的成果又被剥夺走了,逐渐在贫困化。到了90年代初期,农民生活在负增长,而且乡镇企业走到了关卡。农民的困惑,生活的杂乱,都非常突出。1995年我写出了《大雪无乡》,这是我比较早触及中国乡镇企业改革的作品,写得比较激烈。发表之后反响很大,随后又发表了《九月还乡》,写的是农民进城打工迷失了自己,后来又回归到土地寻找人生的价值。”
1996年,关仁山和谈歌、何申被并称为“河北现实主义道路上的三驾马车”,随后又被评论家雷达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文学现象,关仁山的名气越来越大。
引起注意也是一种成功
关仁山在寻求突破,寻找一种前瞻性的出路。1998年,《红月亮照常升起》问世。这部作品在关仁山的创作历程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小说描写了大学毕业的两个农村女孩回到农场创业的故事。结果引起了一场大讨论。
“作品出来以后,很多人很惊讶,说农民都这样了,大米能卖到6块钱一斤,其实在韩国就是这个价钱。争论的焦点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生活中存在的,但是全国农村这种情况还是少。一部作品挑起了文坛争鸣,作为作者来说是很欣慰的,不管说好还是说坏,起码引起注意了,这一点是成功的。经过历史的检验,现在看来,也是成立的。”
找到了出路,就只能沿着这条路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关仁山迎来了他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天高地厚》。“一个作家要有勇气捕捉现在进行的生活,是一种挑战,离生活太近,没有思考的距离。我性格比较柔和,但看准道路要坚定地走下去。写农民的道路走到底而且每部作品都要往前走。”
《天高地厚》写了三个家族三代人的三十年,从而折射出中国农民的命运。关仁山坦言这是他一直以来就想写的东西,“浩然老师很关心这部书,之前说过:冀中平原既有东北农村的特征,还有河南安徽农民的特征,你必须扎根在冀中,写出好的长篇来。”
《天高地厚》在十六大开幕前10天完成了,作为十六大的献礼作品,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是故意炒作,而是我选择了社会敏感点,让评论家有话说。《天高地厚》的说话空间在于,这些年缺少一部大部头的反映农村的作品,我堵了这个空白。曾在广播中播讲《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李野默看中了这部小说,在非典期间播了出来,带动图书销售两万册,反响很好。”这部作品还入围了茅盾文学奖。
2007年初,关仁山出版了自己的第七部长篇小说《白纸门》。作品围绕有上百年剪纸传统的麦氏家族和远近闻名的造船世家黄氏家族,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以文学作品记录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并能引发人们对当代农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白纸门》与他以往的作品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的时候说:“作家没有明确的民间立场也就没有明确判断生活的尺度,价值观念也难确立。经过这些年的思考,我认为现实主义作家确立民间立场十分重要。建立民间立场,即确立自己的独立精神。”
《关仁山小说选》获《醉鼓》获1993年优秀小说奖,《关仁山小说选》获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两次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两次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两次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称号。《船祭》获香港第二届《亚洲周刊》华文小说冠军奖,《苦雪》获河北省第四届文艺振兴奖、1992年《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和2003年度文艺类十大畅销书奖;2004年获中国作协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中篇小说《九月还乡》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三次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三次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说《船祭》获香港《亚洲周刊》第二届世界华文小说比赛冠军奖等。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日文字。作品多次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或话剧等。
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2004年获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长篇小说《天高地厚》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小说集《关仁山小说选》获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两次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
2023年4月13日,关仁山的长篇小说《白洋淀上》获2022年人民文学奖特别奖。
2024年1月8日,入选“2023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作家”。
关仁山亲历过唐山大地震,那晚的经历时隔32年后仍被他深深记着:一道蓝光闪过,他和母亲被埋在废墟里。母亲不让他呼喊,怕他消耗体力。大雨落下来,令人愈加感觉呼吸艰难,他伸了几次手,手臂却不能回弯。母亲的眼睛被砖头砸坏了,流着血。他一度绝望。直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邻居们才把他们从废墟中扒了出来。当时才十三四岁的关仁山没有受伤,很快也投入到救人的行列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被埋是什么样的感觉。汶川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唐山人知道。”关仁山在这次写作中倾入了自己的感同身受。书出版后,有朋友特意打电话告诉他,从这些文章里读出深挚的感情。
而《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的出版,也正是无数唐山人“感同身受”的产物:建议关仁山写这本书的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是唐山人。为了写这部书,关仁山停下了当时手里正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计划确定后,一切都飞速运转起来:2008年6月3日赴都江堰采访,与人商讨了一夜,确定了以对比的方式叙述汶川与唐山的故事,6日返回,采访一些志愿者和孤儿,还委托一些朋友在前线收集资料,6月10日开始创作,日以继夜的连轴转,7月12日出版……谈到这本书的写作出版,关仁山称之为“抗震速度”。这部作品还有一个主题是“感恩”:书中写到的奔赴四川灾区的唐山志愿者们,无论是火炬手还是民营企业家,很多人经历过唐山地震,他们中的一些人还都是关仁山自小认识的朋友。如国内民间个人最大捐款1.1亿元,就出自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之手。当张祥青出现在募捐的晚会上时,关仁山就从电视上认出了这个儿时的朋友。
“唐山的感恩不仅仅是唐山人民的爱心和善举,不仅需要善良和力量,还有燕赵土地上的燕赵侠风。”关仁山说。唐山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场救助与感恩的行动中去,发生的感人事迹太多,以致这本书直到交付印刷的前几天还一直在修改添加内容,但还是有很多唐山人的故事来不及收录进去。书出版后,朋友还在告诉关仁山一些故事:一个医生得知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几天几夜没有休息,为了抢救一位中年妇女,他上网查资料,发信息,与朋友讨论,整理各种方案,在最后几个小时里确定了方案,最终使那名妇女避免了瘫痪的危险……
“灾难造成了两个废墟:物质废墟和精神废墟。我们不仅要抢救生命,恢复物质生活,还要警惕精神废墟。当时唐山的教训非常惨重。”关仁山说。他在书里写到重组家庭等唐山地震后存在发生的问题,为汶川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参照,也加深了精神层面的关注。32年后,地震发生后的救援条件比起当年便利了许多,但也发生了新的情况。“唐山地震时大家都穷。在如今物质社会下,突然家园没有了,汽车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人的心理落差特别大。这些人的心理重建就非常重要。”“对汶川的关注是长期的,重建心灵家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及志愿者还要继续深入关注他们的内心。”关仁山表示。汶川地震发生后,就是唐山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专家和唐山地震孤儿组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从灾难中走过来的唐山人对灾区人们进行安慰和开导,给他们讲震后的唐山人民怎么恢复,重新生活。
而关仁山因写作《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而搁置下的作品叫《铁凤凰》,这是一部描写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长篇小说,预计将要出版。这也是从32年前的地震后逐步恢复起来的地区,如今汇集了人类最新的知识和科技,建立了大工业化的生态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模式。这是震后的唐山,正大步迈向新生活。
“有今天的新唐山,就一定会有明天的新汶川。”关仁山坚信。
关仁山是个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作家:“没有新东西,就没有动力和激情,必须找到变化,才能有兴趣。在生活里架构故事,同时还要看我们给这个好看的故事倾注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感觉。”在《白纸门》的创作过程中,他又极力想从叙述上躲开平原小说的叙事风格,追求一种民俗文化的视角,利用当地民众文化的视角关注渔民精神世界。一部《白纸门》,融入了剪纸文化、海文化、门文化等几种文化,写出了几代渔民当下的几种风貌。《白纸门》的创作,是对和谐文化的一种思考和认识。关仁山说:“我们对传统民俗记忆的东西淡漠了,走到极致还是要回归。我的作品写人性的复杂性,写和谐文化的根基。我们的民族是具有和谐意识的,和谐最大的特点是包容。作品中写大自然对人的报复,污染、蟹乱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平衡,冲突之上达到高层次的和谐、文化的和谐。”关仁山的几部中篇《九月还乡》、《破产》和《大雪无乡》发表后在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谈到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关仁山说:“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写人性。作为作家,不应远离变革时代,而应该在民族转型期帮助人们对时代的震荡产生思考,作家应该多一套笔墨,多方面展示出才华,这样对读者和作家本人都有新鲜感。”在关仁山的心目中,父老乡亲与多情深厚的土地一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创作的源泉。看一个作家是否有力量,要看他从人民大众身上吸收了多少营养,看他与这个时代、民族的精神生活有无深刻的联系,一个作家认识历史的深度,取决于其精神视点的高度。
一方面扎根现实,一方面处处充满想象。关仁山的作品,就是这样矛盾的综合体。当他挂职,不仅仅是名片上多一项头衔,从挂职副村长到副县长,不论职务高低,关仁山从没有过居高临下,而是真正走进农民的世界,他更重视和农民情感上的沟通,“故事可以编,可是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编不出来。真正走进普通劳动者中间,需要技巧。农民有抵触,我所做的就是化弊为利,利用职务帮农民解决些实际困难,替他们代言,和他们交心。”《白纸门》中的疙瘩爷,实际上是多位渔民的集合体。确有一位上了年纪的渔民,出不了海,靠打捞尸体为生。关仁山扎扎实实进行了采访,创造出的疙瘩爷形象。“创作了艺术上的真实,才能达到阅读的真实。否则,想象的渔民只是你心目中的符号,读者也认为不真实。”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关仁山的创作其实已超越本民族,“过去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我认为必须超越,用人类共同的东西拓展,才有新的突破。少数民族作家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中华民族新的精神连接点,才能写出人类认可的作品,才能成为走向世界的作家。”
2021年12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仁山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