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城墙

更新时间:2024-04-17 19:29

兴城城墙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兴城镇勺,坐落在渤海北岸的汤沙河与女儿河之间,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

历史沿革

明宣德三年(1428年),辽东总兵巫凯和都御史包怀德呈请明宣宗,建议在宁远建城池。宁远指挥史刘斌率兵民筑城,当时建有内城和外城,如今的兴城城墙是当时的内城。

明宣德五年(1430年),宁远卫城增筑外城。

明隆庆二年(1568年)因地震城墙倒塌。

明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祖大寿等率兵民重修内城。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

2002年,兴城城墙进行大规模维修,城墙内外、顶部及四门楼、瓮城均已恢复到明代规模。

建筑格局

兴城城墙,全长3274米,城墙高10米、基部宽6.5米、顶部宽5米,占地面积700520平方米。外筑垛口墙,内筑女儿墙。城墙四面中部各设一城楼,为重檐歇山顶。下设城门,城门外是半月形瓮城。古城中心建有钟鼓楼,钟鼓楼通高17.6米。

建筑特色

  兴城城墙平面略呈正方形。城墙基础由条石,外墙面用青砖,内墙皮用不规则的毛石,中间用夯土所筑顶部海墁铺青砖,外筑垛口墙,内筑女儿墙。城墙四面正中部各设城门、城门楼,四座城门、城门楼建筑形式一致,均为石刻门额,用汉、满对译文字,嵌在门洞外壁券楣上。城门为砖券洞,券脚石砌,分为内外两重券。各城门上皆筑门楼,均为五开间两层楼阁,重檐回廊歇山顶木构建筑,围廊式箭楼,灰瓦覆顶。内有明梯接上层,四面明窗。各城门内右侧,均有登城马道。

历史文化

 兴城城墙就是兴城古城的主体建筑。兴城历史悠久,辽代设置兴城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为了巩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防御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的侵扰,在山海关外“只设卫所,不设州县”,先后设立了二十五个卫,实行军政合一式管理,宁远卫就是其中之一。明宣德三年,即明宣德三年(1428年),镇守辽东总兵官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及镇守辽东太监王彦联名奏请朝廷修筑宁远城,,“周围五里九十六步,高三丈,门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钟鼓楼在中街”。宣德五年(1430年)又增筑外城,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内城。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门设楼,四角设台,城郭之间为护城河,当时称宁远卫城。

宁远卫驻军5600人,守城士兵战时出征,平时屯田劳作,家属也随军士从全国各地前来定居,后代逐渐繁衍。卫的长官称卫指挥使,既是一卫的军事长官,又负责审理所辖地区的民事案件,一般为三品官。这种特殊的军政体制给宁远城增加了神秘色彩。

明朝末年袁崇焕镇守宁远,为抵御后金努尔哈赤的军事进攻,用两年时间修缮宁远城,城墙“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明朝末年,这里成为抗击女真族的前沿阵地。兴城古城现仅存宁远内城,经多次修缮,基本保持原貌。

清朝建立后撤卫建州,宁远卫城也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州管辖山海关以东至锦州以西的广阔区域。民国成立后,民国二年(1914年)因宁远与湖南、山西、云南等省的宁远州重名,经当时的民国国务院内务部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恢复使用辽代的兴城县县名,宁远城也就随之称为兴城古城。

兴城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沿海文化古城,它扼居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交通发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文物价值

兴城城墙是明清时期北方军事要塞,是中国唯一一座方形卫城。

文物保护

1984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拨款对古城城墙进行全面维修,并建立了文物保管所。

1988年1月13日,兴城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以及2012年,兴城城墙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兴城城墙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兴城镇勺,坐落在渤海北岸的汤沙河与女儿河之间。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价格

25元/人。

交通信息

从兴城火车站上车,乘坐兴城12路公交车到达古城西关站下车,步行468米到达兴城城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