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30 14:26
兴宁学宫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兴民中学内,建于明成化年间。兴宁学宫古称文庙,民国后改称孔庙,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汤显祖曾撰有《惠州府兴宁县尊经阁碑记》。学宫现存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等。大成殿殿内有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
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刘昭辅肇创学宫于县治东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巡按御史徐瑁改建学宫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于明成化年间始建,一直是当地的最高学府。1903年,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萧惠长等先贤创办新学,学宫改建成兴民学堂(即兴民中学),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任首任校长、何子渊首任学监(督学);1906年,兴宁县立中学(即兴宁一中)亦设于此。1925年,蒋中正、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在学宫内设指挥部。1929年,兴宁县兴民中学、县立中学和高级中学三校合一为兴宁县立第一中学校,学校设在学宫内。
学宫如今仍保留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大成殿、尊经阁、东西庑、泮池、棂星门等,占地600平方米的大成殿,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手书。
兴宁学宫自建至今已七百多年(又有一记载:兴民学宫建成比明时所建兴宁古城还早,战乱被毁,明后重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先贤楼时,在前面开基时发现有前代的青砖铺地,而且是比较考究的,估计是前期遗址)。此后历经重修和扩建,至清末庙制如下:中为大成殿,后为祟圣祠,又后为尊经阁。东为明伦堂及教谕导廨,西为墨池及文峰书院。
东为明伦堂及教谕导廨,西为墨池及文峰书院。殿前两旁为东西庑,南为戟门,门左为名宦祠,门右为乡贤祠。门前为泮池,再前为棂星门,门外有宫墙,墙外为大池(又名学前塘。即胡曦所记载的流传兴宁地理风水中“七星伴月”的“月”。虽然带点封建色彩,但人民以当时的地理风水来解释,就不难让人理解为何兴民学宫一度文风鼎盛。实为中心地带,众星拱月,再加前有文峰塔文峰耸立)、大成殿。
据兴宁县志记载:大成殿正殿祀孔子,两旁祀孔子的第子及先哲16人。东西庑祀先贤、先儒133人。祟圣祠祀有孔子的先五代。以上诸木主于民国16年(1927年)被毁。
棂星门
棂星门为学宫牌坊,设门三扇,状元门正面浮雕是双龙戏珠,背面是双凤朝阳,雕刻甚为精细。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初为木结构,弘治十二年(1499)改为石坊。
泮池
原有外泮池、内泮池,外泮池原为学前塘,现已填为兴民中学操场。
内泮池为时任教谕梁思联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主持建成,呈半月形,石条、石柱穿榫落槽构筑而成,石柱顶部雕成花蕾,咬缝精准,不使用灰浆。
泮池长15.3米,最宽处8.6米。泮池中间跨座石拱桥,宽2.8米,全由花岗岩石块拱筑而成。
大成门
大成门,又称戟门。明成化十八年(1482)始建,弘治十五年(1502)知县陈孔明重建,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史懋文重修。
清雍正皇帝亲书“大成门”拓匾悬挂于门上。大成门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为清雍正皇帝亲书拓匾。
而今,学生们每天都可以通过这样一条路来上学放学,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那些无声传递的求知求真的品质正在悄悄地渗透进学生心中。
大成殿
大成殿是兴宁学宫的核心建筑,气势宏伟。殿内供孔子圣像,上方为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经弘治十五年(1492)和同治十二年(1873)两次重建,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部分建筑,经1944年重修,成为了如今的大成殿。
大成殿占地600多平方米,22根花岗岩石柱支承整座大殿,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殿脊上端中部镶嵌着一个巨大的葫芦,两端镶嵌鳌鱼,殿檐斗拱上精雕彩绘,建筑精美。
大成殿两侧是东西二庑,及乡贤祠与名宦祠,后方则是跨越百年损毁与重建的书阁——尊经阁。
1980年9月, 兴宁学宫被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兴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6月29日,兴宁学宫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