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1 11:20
书院创办于宋嘉祐元年(1056),命名兴鲁书院。因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曾巩祖先曾参是孔子的杰出弟子,加上抚州、建昌一带乃东南人文荟萃之地,邹鲁之风盛行。取名“兴鲁”,意在“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清代著名学者李绂在《复建兴鲁书院记》中写道:“抚城中香楠峰为先生兄弟故居,有书院曰‘兴鲁’,先生尝讲学其中。东近盐埠岭建坊,亦以‘兴鲁’名,今石础犹存。余少时以试事至郡城,必登香楠峰,慨然望古,徘徊遗迹而后去。”
兴鲁书院位于市城区兴鲁坊路临川区第六中学校园内,是北宋曾巩所创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南丰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时年37岁的曾巩因未中进士归家创办书院,并在此讲学。据《临川县志》记载,抚州城香楠峰一带原曾巩兄弟故居,曾巩在此传孔子之道,曾子之学,故称他为兴鲁先生,书院名由此而来。
兴鲁书院建立后,曾巩亲自讲学,订立学规。与此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名人名士,如欧阳修、王安石等相继到此讲学。宋代抚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与曾巩创建兴鲁书院分不开的。兴鲁书院自建立以来,历经兴废。最后一次是清光绪十一年(1886)张光策捐资重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书院荒废,1914年,临川县在书院旧址上创办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抚州一中的前身)。解放后书院旧址上创办了两所学校,即临川六中和临川实验小学。
这里,有着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先后在此讲学;才子之乡,人才辈出,它功不可没。这里,曾是衙门府邸、古代女子的闺房,庄严、神秘结合在一起;300年来,在它周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衙门被毁、考棚被拆、新学诞生……蒋介石、宋美龄等名人流连于此,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明清两代,兴鲁书院是抚州府属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6县讲学之所,为当地培育出了大批人才。清代乾隆初年,抚州城历史上四座著名书院均已倒毁,其中临汝书院被南湖所湮没,旧迹难寻;青云峰下的峨峰书院也为荒草所覆盖;崇儒书院已改为寺庙;兴鲁书院仅存基址。乾隆四年(1739),刘永锡任抚州知府,认为江西著名书院甲于天下,而抚州为大郡,却无讲学之地。此时,适逢李绂因母丧居家守孝,刘永锡便修书一封,征求李绂重建书院选址的意见。抚州城经过元朝末年的战乱,城南毁为瓦砾,明初修复城墙时,遂削去城南废墟,缩小城区范围,将临汝、峨峰、崇儒三座书院撇至城外。李绂考虑如果将书院建至城外,不便学官对学子朝考夕课。只有兴鲁书院虽已倒毁,但基址仍在城内香楠峰,且离县学不远,便于管理。于是建议在兴鲁书院的基址上重建,并专程赶到抚州城,与刘永锡“相度规制,发资匠石,刻期庀事。”刘永锡调离抚州后,嘱托李绂与临川县令李廷友继续完成修建工程,半年后工程竣工。新修建的兴鲁书院,前为大门,中为讲堂,前后列学宫,为学子肄业之所。后为极高明楼,祭祀曾巩牌位于楼下,另外在楼之右建抚州先贤祠。乾隆八年,年近七旬的李绂告老回乡,居住在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今上沿河路),担任兴鲁书院山长,亲主讲席。
乾隆四十六年(1781),抚州知府陈朗对书院讲堂进行修葺,为纪念欧阳修曾在兴鲁书院讲学,在小山丘“万罗”上建造一座“梦欧亭”,为登眺之所。登亭近瞩则万家罗列,远望则万山罗列。书院延请退居乡里的少司空、李绂之孙李适园主持讲席,并订有《每年额定支销项》,规定书院山长束修银240两,供膳银80两,聘仪银4.8两,年节三次共银14.4两,跟班工食银6两;每年生童开馆散馆酒席银共8两。书院招收正课生员10名,童生15名,新广额生员5名,另加正课10名。道光二年(1822),抚州知府郑祖琛、临川知县刘绳武等人又捐资重修兴鲁书院。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占领抚州城,兴鲁书院遭毁坏,无钱修复,书院停止办学。抚州缙绅王秉志呈请拨天宁废寺寺田充当办学资费。延至同治元年(1862),知府吴祖昌派员清理天宁寺寺田,并将刘公仓义学的租金、利息一道充作书院经费,兴鲁书院才得以开课授学。1901年,抚州知府何刚德遵照朝廷将书院改学舍的诏令,将兴鲁书院改名为抚郡中学堂。
寂寞绣花楼
绣花楼,原为清末知府内眷居住地,楼分两层,二楼是知府小姐居住和绣花的场所,因此,整座建筑遂留下了绣花楼的雅称。在绣花楼的前面及两旁,建有厢房,形成一个四合院。院内栽有花木,尤以几株桂花树引人注目,每逢八月桂花盛开,庭院内外一片清香,令人神清气爽。
坊间传言,居住在该绣花楼的知府小姐有《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影子。她长期深居闺阁,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爱上一位男子,但得不到家人的同意,最后选择了自杀。女儿的自杀后,知府悲痛欲绝,将绣花楼后面女儿自尽的那个池子命名为金柅池。而这个故事的真伪,至今尚未有人考证。
在金柅池旁边,有一块龟背镇池石碑,碑上的文字已模糊不清。据抚州一中副校长吴定宇介绍,在文革期间,石龟背上的石碑突然消失。直到1992年,这块石碑在抚河上游的流沙中被人发现。之后,校方派人将石碑重新安坐在石龟背上。吴定宇说,历史上,金柅园为文人雅会吟咏休憩之所,宋代晏殊、王安石等均在此流连题诗。如晏殊作诗《金柅园》:“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王安石也作诗道:“临川楼上柅园中,罗帏绣幕围春风。”对金柅园进行了赞美。
如今的绣花楼虽保存完整,但它的如烟往事却逐渐被人遗忘,仅剩的是那些过往诗人的对酒当歌。
1926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井泉曾在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就住在绣花楼内。1933年,蒋介石对工农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亲自来抚州“督阵指挥”。在其行辕未建成之前,蒋介石与宋美龄亦曾住在绣花楼里。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陈诚、顾祝同、刘峙等,也常在这里出谋策划。
解放后,绣花楼和金柅亭同时被列为抚州市重点保护文物。1974年2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来校视察,参观了他在校读书时居住的绣花楼。1992年,这座古建筑被修缮一新,退休教师吴泽撰写的嵌头联“绣楼佳话传千古,花苑幽香溢四时”,镌刻在绣花楼大门两侧,为这座古建筑平添了不少风韵。楼内花砖墁地,丹桂飘香,环境幽雅。
时代在变,绣花楼也在变。1992年,绣花楼的北厅被辟为抚州一中校史陈列室,展示该校创办以来取得的辉煌业绩及奋斗历程,供新生入校时参观学习。
兴鲁书院现仅剩一栋160平方米的矮房。为了纪念曾巩这位杰出的抚州先贤,抚州城区兴鲁书院原址门口的那条小街被命名为“兴鲁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