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17:53

兽(读作:shòu)是现代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兽本义是打猎,即捕捉禽兽的活动,用作动词。转指打猎的对象,即野兽,一般指四足、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引申为野蛮。

字源演变

兽的繁体字做“獸”,是一个会意字,从嘼,从犬。该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字形分别做图1字形和图2字形,“ ⿰單犬”(图2字形)也是一会意字,从單,从犬。單表示猎具,而犬表示猎犬,二者先结合表示猎人用猎具和猎犬打猎禽兽之意,到了春秋时期改换部件做“嘼”,后来楷化做繁体字“獸”。

繁体字“獸”的本义是狩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獸(兽),守备也。”由本义“狩猎”引申为狩猎的对象。也就是“野兽”,一般指四足有毛的脊椎动物。《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常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击熊彘,驰逐野兽,相如上疏谏之。”,后来本义“狩猎”由“狩”字所承担,而獸字只用于表“野兽”义。

现行的简化字“兽”原本是嘼的异体字,乃草书楷化而来的。该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是一个象形字。它是繁体字“獸”的后起分化字,字义用于表示“獸”的引申义“牲畜”《玉篇》:“嘼,六嘼,牛、马、羊、犬、鸡、豕也。养之曰嘼,用之曰牲。今作畜”。“嘼”也引申作“畜养” 。而这两个引申义后都被“畜”所承担。在一些民间俗写中也有用“嘼”或“兽”代替“獸”的“野兽”义项,甚至一度还出现异体字“ ⿰兽犬”(见《宋元以来俗字谱》)。所以在新中国的汉字规范整理中,据此将“兽”做“獸”的简化字。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 嘼部》 舒救切

守备者。从嘼从犬。

说文解字注

守备者也。

以曡韵为训。能守能备,如虎豹在山是也。

一曰两足曰禽。四足曰兽。

十字见尔雅音义,与释鸟云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合。许於鸟字下曰:长尾,禽总名也。与此同,与禽字下异。

从嘼,从犬。

少仪有守犬,守御宅舍者也。故从之会意。舒救切。三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舒救切,音狩。《说文》:守备者。从嘼从犬。《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书·益稷》: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周礼·天官》:兽人掌罟田兽,辨其名物。

又《天官·庖人》:六兽。注:郑司农云:六兽:麋、鹿、熊、麕、野豕、兔也。

又《仪礼·特牲馈食礼》:棜在其南,南顺。实兽于其上,东首。注:兽,腊也。

详细释义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