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00:24
冀,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jì,最早见于西周。本义不明,也有资料显示本义指冀州,为古九州之一;可假借为“觊”,指希望、期望。
冀,初文像一怪头之上长有双角的人形,为独体字。到了《说文》小篆,双角讹为“北”形,怪头人形讹为“異”形。成为合体字。隶变将“北”形简化为两点。楷书仍以从北从異结体。释形是就讹体为说。
一说本义不明。“冀”,《说文》云:“北方州也。从北异声。”《说文》以州名释“冀”,并将之分析为形声字。从这个说解中,无法看出先秦动词“冀”的本义。不过,《说文》另有“觊”字,云:“㰟𡴘也。”段注:“欠部𣢆下曰:𣢆,𡴘也。覬𣢆㬪韵。古多作幾,漢人或作𩥉,亦作冀。於从豈取意。豈下曰:欲也。”另“𣢆”,《说文》云:“𡴘也。”段注:“𡴘者,吉而免凶也。覬下曰:𣢆,𡴘也。𣢆與覬音義皆同。今字作冀,古音不同。”从上述《说文》及段注来看,“冀”与“觊”“𣢆”可能有同源或通假关系。
一说本义为冀州,古九州之一,冀州地处北方,约占有山西、河南之地,冀州不同于其他州,因为它是帝尧氏的都城,是九州之首。“異”从田,从共。“田”是农人聊以为生的土地,也泛指所有土地:“共”的篆文字形如平台上的两只手,既是供俸,又是劳作:“冀”今文为“北”“田”“共”的组合,“北”可看作两只翅膀是希望的翅膀。“冀”的字形表示农人用双手在田中辛勤地劳动,用身体把田地供奉起来,因为心中有着希望的翅膀,期望能有个好的收成。有希望才有动力,因此日日夜夜地在田中劳作;而辛勤的劳作又带来希望,是劳动给人以希望。“共”为“供”,双手将田中所产的粮食瓜果供奉给神灵,是心中有希望的翅膀,或是祈福、多子、保平安,或是要求丰收,以求上天能够显灵实现。先人以渔猎为生,逐水草而生,生活困顿颠簸,他们最大的希望是可以有田地,这样就能定居,过上安稳的耕织生活。所以“冀”从“田”,从“北”,为希望、期望之意。
北方州也。从北異聲。几利切文二
冀,北方州也。《周礼》曰:河内曰冀州。《尔雅》曰:两河閒曰冀州。据许说是北方名冀。而因以名其州也。假借为望也、幸也。葢以冀同觊也。觊者、𣢆幸也。从北。异声。几利切。古音在一部。
《唐韵》九利切。《集韵》《韵会》几利切。《正韵》吉器切。音骥。《说文》:北方。从北,异声。《徐曰》:北方之州也。《玉篇》:北方州,故从北。《尔雅·释地》:两河閒曰冀州。《广韵》:九州名。《晋书·地理志》:冀州,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舜以南北阔大,分衞以西爲幷州,燕以北爲幽州。
又欲也。《左传·僖三十三年》: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又姓。《韵会》:晋大夫冀苪。
又《韵补》叶苟起切。音已。《楚辞·九辩》:心摇悦而日兮,然惆怅而无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