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京二胡;弹弦乐器有秦琴(日前很少用),打击乐器存鼓(或板鼓、简板)、小钹、铛铛、手鼓、大铙、大钹。
冀中管乐是以管子主奏为其主要特点,由于管子的形制不同,而产生多种乐队组合形制。冀中管子有大管三种。常见的演奏形式有以大管、管、小管分别主奏;大管与小管对奏等多种。
冀中管乐管子常用的演奏技巧有:颤音、滑音、垫音、溜音、双打音、上(下)跨五音、打跨五音、花舌音、齿音、涮音等。
屈家营音乐会历史悠久,相传系以师旷为祖师。屈家营音乐曲目丰富,包括13支套曲、7支大板曲、20支小曲和1套打击乐,由普通流行的传统曲牌和本身独有的曲目两大类组成。其内容包括宗教佛事、民间哀乐、故事传说、封建宗法、军政事务、自然生态、节令、动物、景致与儒家学说、人物、事迹等方面。其演奏乐器包括管、笛、笙、鼓、镲、钹、铛与云锣,也有用于集合会员和出会开道的大号铜锣。其演员角色有总管、攒管、香首、师者和一般会员、会友等。其传统活动日是农历正月初一与正月十五:正月初一的演出是拜会和游庙,正月十五的演出是纪念师旷祖师和超度亡灵;除此之外,平时在赶庙会和给丧事送乐以及参加求雨等活动中演出。
1985年屈家营音乐会得到中国艺术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科学鉴定。1987年5月25日参加由中央和地方10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屈家营音乐会,受到音乐界与新闻界的重视与赞许。同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亚太地区音乐研究会,会议期间特邀屈家营音乐会赴京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南乐会的主要乐器有大管、唢呐、笙、笛子、喇叭号、大鼓、二鼓、大锣、底胡、板胡、堂鼓、盆鼓、铙、镲等十几个种类。演奏时,由大管领奏,打击乐配音,一般使用4度和弦和8度和弦。乐谱原来使用古老的工尺谱,后来改用简谱。演奏形式上原来多以大齐奏单一旋律为主,后来逐步掌握了多声部转调乐曲的演奏。
南高洛音乐会分文、武两坛。文坛负责唱、诵、念、宣卷、统表等事宜,武坛是吹打演奏。演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笙、管、笛、锣为主的乐器演奏;二是以木鱼、磬、碰钟、云锣
南乐会能够熟练地演奏古典乐曲和现代乐曲,代表作有《英雄们战胜大渡河》等,气势雄壮,热情奔放,声音雄厚,器乐声色鲜明,强弱、快慢对比强烈。南乐会的古曲《拉般》曲谱还被中央民族乐团采用并赴维也纳演出。南乐会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六七十人,演奏乐曲近百首。
1949年前,涞水高洛音乐会主要是为易县后山后土黄帝庙的祭祀和民间丧葬仪式服务,同时也为求雨、迎喜神、祈福、祈祥、祈平安、净宅、消灾、除厄、求五谷丰登、求六畜兴旺等民俗活动服务。1949年后,它主要用于民间的丧葬仪式及春节祭神仪式,节假日期间也自娱互娱演出。
由于涞水县政府和南高洛村重视加强对南高洛古乐的传承、整理、保护,积极发展古乐传人,并以其为品牌参与乡村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人们至今喜闻乐见,为此,该传统古乐形式得到较好的保留,在海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89位专家学者闻讯前来该村进行考察。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高桥村音乐原有曲谱3册,现仅存1册,收录乐曲47首,现乐手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锦堂月》等数支曲子为高桥村音乐会所独有。
高桥村古乐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间吹打乐的原始风貌。同时,高桥村音乐中蕴含着当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带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对研究佛教音乐与地方民间音乐的交融互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冀中管乐代表性的乐曲有《放驴》、《小二番》、《大二番》、《万年欢》、《集贤宾》、《哈哈腔》、《双黄莺》、《豆叶黄》、《脱布衫》、《大扯不断》、《抱龙台》、《大绣鞋》、《小磨坊》、《斗鹌鹑》、《八仙庆寿》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冀中笙管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屈家“”营音乐会、小冯村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正面临着传承的巨大困难,只有加大保护力度,才可能传承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