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8 21:26
内因,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在他的归因理论中提出的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海德认为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行为者内在的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兴趣、爱好、意愿和努力程度等;二是来自行为者以外的因素,如工作环境。海德认为普通人寻找原因时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
内因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在他的归因理论中提出的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海德认为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行为者内在的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兴趣、爱好、意愿和努力程度等;二是来自行为者以外的因素,如工作环境。海德认为普通人寻找原因时,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
海德的归因理论由内因和外因组成。他认为普通人主要从内因和外因入手寻找事情原因。评估哪个原因在起作用。如果他认为某种行为是由行为者的内因引起的,那么,他会因此断定类似的行为还会发生,甚至有可能因此推断出行为者的其他特点;相反,如果他认为这种行为是由外因引起的,那么,他不会因此推断出行为者的内在特点,也无法肯定类似行为是否会再度发生。可见,行为归因与行为预测的关系很紧密。海德认为,内因对普通人的行为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一、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维纳在海德的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维纳基本同意包括内因和外因的归因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维纳认为普通人对成功行为可能有四种归因:第一,归因于稳定的外在环境因素,例如任务难度非常低;第二,归因于暂时的外在原因,例如机遇问题;第三,归因于稳定的内因,例如当某人形成了很强的个人能力时,那么,其在特定领域内的成功就是可以预测的;第四,归因于不稳定的内因,例如努力。当某人在一次考试前做了充分准备和复习时,他可能会考出好成绩,但是,如果他此后不再努力或者不再认真复习的话,其成绩就不一定会如何。
“内在—外在”、“暂时—稳定”,在归因中都非常重要。它们分别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暂时—稳定“对预测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理,“暂时—稳定”维度对解释失败也同样有效。当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因或外因时,可能预测其后依然会失败;当失败被归因于暂时的内因或外因时,其后的情况则很难说。
二、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H.凯利所提出的三度归因理论,又被称为多线索理论,或被称为多线索分析理论,或称为公变归因理论,是凯利在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多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归因的。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且利用“共变原则”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凯利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的归因: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例如,某人连续几天去展览看新展出的油画,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三种:(1)他喜欢这幅画;(2)油画很有欣赏价值;(3)这几天他没有什么事做。为了确定哪种解释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凯利指出,观察者需要使用三种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区别性(distinctveness)信息,是指行为者只对特定刺激对象产生反应,还是对许多不同的刺激对象产生相同的反应。区别性高是指行为者只对特定刺激对象产生反应;区别性低是指行为者对许多不同的对象产生相同的反应。
一致性(consensus)信息,是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是否一致。
一贯性(consistency)信息,是指行为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是否一贯产生相同的反应。如果行为者一贯产生相同的反应,则一贯性高;相反,则一贯性低。
只有将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保证归因的准确性。
三、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人们更喜欢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内在归因,即把行为归因于行为者个人特性方面的原因。
(二)自利性归因偏差
观察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则有可能发生自利性归因偏差。自利性归因偏差,又称利己主义归因偏差、自我强化归因偏差、自我防御归因偏差等,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行为的积极成果(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
与自利性归因偏差相对应的一种偏差是“自我消损”,即行为者把消极行为结果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一种归因方式。
(三)忽视一致性信息
凯利三度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在归因时需要三种类型的信息:一贯性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致性信息经常被忽视。人们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却不太关注行为者周围的人如何行动。
(四)低估情境的诱导
观察者对他人出现基本归因偏差时,过高估计个人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的情形也同样会发生在自我归因过程中。
(五)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基本归因偏差现象均普遍存在。只是受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观察者对背景环境的信息更加敏感。而自小被教育从人格特质解释个体行为的观察者,总会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行为者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