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4:25
在社会心理学中,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在群体中的成员会感到自己与群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与其相对应的是外群体。
内群体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自己所属的群体,自己人组成的群体)。内群体也是某些人的所属群体。成员经由所属群体得到自己相应的利益和感觉,并对所属群体持有亲切、安全、认同和热爱、忠诚等情感。这种情感的强弱取决于内群体对成员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程度及群体对个人的重视程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总是归属于不同的群体,他不仅是某一家庭群体成员,又是某一趣缘群体的成员,还可以是某一同业群体的成员。所以个人所归属的内群体就不止一个,所有的所属群体都可看作个人的内群体。原始社会中,个人一般归属于家庭、氏族、部落这些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这种群体对个人的控制力强而且持久。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内群体对人的控制力比原始社会弱。
在内群体中,群体的规范、价值等都是个人需要遵守的。在群体影响中,对比其外群体来说,内群体对对人的影响更加明显,无论是在社会规范,行为方式或者生活习惯上,个人都倾向于与所属群体相一致。
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一书里提出来的。作者试图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众意识以及群众对于个人的影响。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地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而且有时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如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名称、符号标志,或特殊的服饰、礼仪或习俗等等。社会学文献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性质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始社会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数目极为有限,性质单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氏族或部落属于内群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则属于外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个人参与的内群体的数量随之增多,性质不完全局限于血缘的联系或地域的联系,而是逐步扩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业缘、社交、文体等多种类型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种划分最早由心理学家梅约(E. Mayo,1931)在霍桑实验中提出。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群体。正式群体结构明确,它们规定好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明确提出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具有良好的群体规范,有清晰的信息沟通路线和权力控制机制,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有详细的规定。政府、企业、工厂、学校班级等都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那些无正式规定的、自发形成的、成员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也无固定编制的群体,它主要用于满足人们某种生活需要,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好感为基础。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某种利益或观点的一致性;二是由于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三是由于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或背景,如集邮爱好者、自发的钓鱼队、旅游同伴、同学会同乡会等。由于非正式群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兴趣爱好为基础,所以有着较强的内聚力和对成员的吸引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在正式群体中总会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式群体,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非正式群体本身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就史能促进止瓦群体的巩固。当正式群体的目标和规范与其成员的个人需要不一致时,两个群体就会发生冲突,成为正式群体发挥作用的障碍。
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根据群体的规模和沟通方式,可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这样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因为群体的大小是相对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群体大小规模的划分是有标准的,即群体成员是否处于面对面的联系和接触情境中。
大型群体(large group)指群体成员人数众多以间接方式取得联系的群体,如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各层组织机构等,使成员建立间接的联系。大型群体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群体。如可分为乡镇、街道、居民村等群体;也可分为社会职业群体或人口群体等;还可以分为政治群体、工作群体、娱乐群体等。这些大型群体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都可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对象,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小型群体(small group)指相对稳定、人数不多、为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的、各个成员直接接触的联合体。它有共同的目标,全体成员为此目标做共同努力。小型群体成员问相互熟悉,往往面对面交往沟通,心理感受也较明显。其规模不能少于2人,但一般也不超过30人。夫妻、家庭、亲戚和小组、班级等都可以视为小型群体。一个人可以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可以同时作为几个小型群体的成员,可根据自己的愿望与需要与他人直接交往。在人数较多的小群体中,由于各种原因,某些人的交往活动较多,沟通较频繁,交往更加带有亲密的性质,可以称为“小集团”。“小集团”人数不多,一般为2-7人。“小集团”可能是一个正式群体也可能是非正式群体,同时还属于某个小群体。小型群体历来是社会心理学家很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如奥尔波特、梅约、勒温、谢里夫、里帕等都曾对小群体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对于该群体的心理向往程度,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成员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如个人所在球队、小组、班级、学校、学区等。所谓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是指个体自觉接受其规范和准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是人们心仪的群体,它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常常是个人的目标或标准。也称为榜样群体,如先进班级、优秀球队等。参照群体对于群体成员可能有积极影响,也可能有消极影响。在一个人的心目中,常常会出现两个或更多的参照群体。如果这些参照群体的规范、准则及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对个体会起到增强行为动机的作用,以及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则会引起个体内心的动机冲突和斗争。
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少年表现出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原因就是他们把犯罪团伙当做自己的参照群体,将他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当做自己的行为标准。因此,人们要加强对参照群体的研究,以便探明个人内心的参照群体,使正确健康的群体规范转化为个人的行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