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道

更新时间:2023-06-11 07:33

内耳道(internal acoustic meatus),位于颞骨岩部内的骨性管道,开口于内耳门,平均长约10mm,垂直径约5.9mm。其外端即内耳道底被一水平镰状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部又被垂直骨片分为前后两份。下部后份称中筛区,有球囊和后半规管的神经通过;前份有耳蜗神经通过。上部的后份称上筛区,有椭圆囊和上、外半规管的神经通过。系听传导通路的一部分。从内耳门开始,终于内耳道底。底上有多数小孔,是听神经和面神经的通路。

内耳道的膜性结构

ZEISS神经外科专用显微镜下,内耳道口呈现前窄后宽深,后缘锐利,表面覆盖白色不透明的硬脑膜,桥小脑池蛛网膜呈现半透明的亮白色,81.81%在内耳道口附近沿着骨质表面的硬脑膜明显进入内耳道内;另外18.19%的蛛网膜向内延续的同时与内耳道口硬脑膜及神经发生部分的粘连。HE染色的切片上可以看到:①硬脑膜较厚由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富含胶原成分,染为红色或者紫红色。可见其象骨膜一样贴附于内耳道骨质表面,延续至内耳道底部,其厚度逐渐变薄,逐渐终止消失。由于标本经过固定,脱水的原因,两者之间出现了部分的分离。②蛛网膜为一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呈现紫色或者浅紫色,附着于硬脑膜表面,两者紧密的贴附在一起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间隙,一直延续至内耳道底部的占100%。在内耳道底部可见,蛛网膜包绕在前庭蜗神经节周围,与之有一较小的间隙,无蛛网膜返折于神经表面的现象。

临床意义

内耳道内的蛛网膜分布的观点,桥小脑角池的蛛网膜从内耳道口开始紧密结合于骨质表面的硬脑膜一直延续至内耳道底部终止,包绕听神经节同时也可以推论听神经瘤为一个蛛网膜内位的结构:听神经瘤大多数起源于前庭神经Obersteiner-Redlich区外侧的神经鞘膜,沿着神经向阻力小的内耳道外和桥小脑角区生长,表明听神经瘤是位于蛛网膜内位生长的肿瘤。这也吻合了2002年日本学者对临床手术的听神经瘤进行观察而提出的理论:直径小于5mm的听神经瘤完全是蛛网膜内位的肿瘤,随着听神经瘤的增大,肿瘤向内耳门方向生长,由于内耳门附近存在的大量的蛛网膜小梁和逐渐与内耳门的蛛网膜发生压迫而引起相互的粘连,粘连起的蛛网膜包裹内耳道外的肿瘤部分形成肿瘤被膜,若肿瘤继续增大,反而因为肿瘤的生长速度过快和被覆肿瘤外面蛛网膜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的原因,被覆肿瘤外面蛛网膜有时会出现不完整甚至消失的现象。

由于听神经瘤为蛛网膜内位的结构,所以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位于肿瘤与此层蛛网膜之间,因此为了保留面、前庭蜗神经的功能,应该锐性的剪除面、前庭蜗神经的表面肿瘤;相反采用沿着肿瘤表面钝性剥离面、前庭蜗神经,过度牵拉会对其功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肿瘤的上下极由于蛛网膜的推挤和其他脑池蛛网膜的存在而形成明显的两层或者多层蛛网膜,此处肿瘤的剥离比较简单;肿瘤与脑干紧密粘连,常常间隔一层软脑膜蛛网膜,但是不会侵及脑实质,两者之间分界比较明显。如有可能,在切除嵌入脑干部分的肿瘤的时候能在脑干表面保留一层蛛网膜结构,对于保护脑干表面的引流和供应血管及其功能的保留将会十分的重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