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4-08-07 16:45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成立于2009年,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是科学技术史教育和研究机构。

发展历史

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研究自1956年李迪先生创始,已有60多年的历史。

1978年,开始培养数学史硕士研究生。

198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获得数学史硕士学位授权。

1983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科学史研究所。

1986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被批准为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

2001年,成立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

2005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被批准为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2006年,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改称学院。

2007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被评为自治区一级重点学科。

2008年,科学史研究所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创新先进集体。

2008年,科学史学科群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9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实施“093”计划,成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研究院——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2019年,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改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建。

师资队伍

1986年数学史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2007年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自治区先导型研究中心。2011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评为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2016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学科,每年投入1300余万元建设经费。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是自治区评估等级最高的两个学科之一。

研究院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科学技术史学位点有专兼职博士生导师16人;院外从事科技史研究和教学人员20人左右,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2010年科学技术史学科群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也是首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2014年入选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多人次评为国家级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教学名师、自治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自治区321人才工程、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自治区劳动模范等。团队成员多人次担任国际数学史学会执行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学会和专业委员会学术职务。研究院设有数学与天文学史研究室、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室、技术史与物理史研究室、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室、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建有中国教育技术史研究中心、科技考古实验中心、文献中心、科技史博物馆等。

2015年以来,团队成员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出版著作、译著2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报告论文300余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并受邀到国际、国内相关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多次。

2020年12月14日,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受聘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院长。

科研条件

文献与情报中心

收藏科学珍贵古籍、科技史专业图书、外文贵重书籍等1万余种,每年订阅50余种期刊,存有旧刊合订本1400余册。同时,得到国际友人的赠书,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赠送了几乎全部李约瑟的原版论著,日本横地清教授、森本光生也赠送大量图书。2018年又购买多种中文数据库及Gale数据库。新近建立李迪书院,收藏李迪先生几十年的藏书、手稿、书信、照片等材料。代钦教授开辟数学教科书阅览室,收藏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各种数学教科书以及他的个人收藏近万册。

实验中心

科技史实验中心购进一批先进仪器设备,价值1500余万元。包括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便携X衍射能谱仪等。

科技史博物馆

拥有“天文仪器馆”和“计算用具馆”展厅,收藏展品500多件,日本珠算收藏家大矢甫赠送了大批计算用具展品,还有意大利、德国、法国和一批国内学者为计算用具馆赠送了展品。

科研成就

数学史与天文史

在数学史方面,有60余年的学术积淀。组织出版《中国数学通史》、《中国数学史大系》、参与中科院重大项目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之数学卷、整理出版《中华大典·数学典·数学家与数学著作分典》和《中华大典·数学典·中西数学会通分典》等众多著作,其中一些著作获全国科技图书奖、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等,在学界影响巨大。发展了双九章数学专题研究、中朝、中日数学交流史研究、秦汉简牍研究、清代级数论、中西数学会通、汉字文化圈数学史研究、中算家的计数理论、中国天算编史学、数学教育史、数学文化等方向。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国际学者共同发起与组织汉字文化圈数学史研究,在中、日举办了多次国际会议。积极倡导数学社会史与数学文化史研究,与德日学者合办《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和《数学文化史杂志》。

在天文史方面,对天文历法家的传记、古代天文仪器、天文测量、简牍年代学、北方民族天文历法、天文台史、外国天文学史、中外天文历法交流史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出版专著多部。

民族文化遗产研究

在少数民族科技史方面,发起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7辑,组织各地力量撰写《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丛书》6卷(获国家图书提名奖)。出版《蒙古族科技简史》、《内蒙古传统技艺研究与传承》等多部著作。其中,关于明安图的研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完成《蒙元科技文化纪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元代科技史研究”,承担《蒙古学百科全书·科技卷》(国家社科项目、自治区重大项目)的编撰任务。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开展北方民族传统技术与工艺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民族产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方面,完成一批智库报告,其中:“伊金霍洛旗农牧生产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自治区休闲农牧业十三五规划”被自治区农牧厅采纳,“伊金霍洛旗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入选全国农牧业乡村旅游示范县,“伊金霍洛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方案”入选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

技术史与物理史

在编钟技术史、弓箭技术史、农业技术史、传统工艺史、机械工程史、工程设计与施工史、工程图学史、测量技术史以及近代西方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工业遗产和手工艺技术史、中外物理交流史等方面均有研究工作,出版众多专著。参加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中国工程技术史综合研究”的工作,担任《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机械工程史卷》主编和课题负责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全·传统机械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主持中西物理交流、中日物理交流、传统力学知识体系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在教育技术史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教育技术史研究,展开对各种教育技术的研究,包括教育技术学科史、电影教育史、播音教育史、古代教育技术等,受到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的高度重视,1人被授予“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承担由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主持的教育技术史研究项目的部分研究任务,主编百万字的专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年》。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

自80年代以来,清代科技史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托,撰写清代科技人物传。承担教育部重大项目,对晚清科技史进行研究。在这个领域申请到晚清科技翻译、科学文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出版《清代科技史导论》,参与整理科技古籍《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物理学卷)》等。另外,近年来在老科学家资料采集工程、西方科技著作翻译、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科普著作撰写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

人才培养

自1978年开始培养数学史研究生,2007年开始培养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中有一批活跃于科技史界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有多篇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被评选为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2012年设立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入站博士后4人。

科学技术史硕士毕业生150多人,博士毕业生53人(其中留学生8人)。有在校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共98人。2014年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点转入研究院,已招生6人,毕业1人。

研究院为全校开设科学史科学哲学等领域的通识课,每年选课人数都超过2000人。

学术交流

研究院国内外学术交流比较频繁,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四日市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圣克劳德州立大学等国外多家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英、德、日等国6位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国外专门组织团体专程前来听课和交流,与外国学者共同合作项目。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国内科学史研究教学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