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17:11
册书,汉语词语,出自班彪《王命论》。
册书
拼音:cè shū
解释:
册书最早称“策书”,源于周代,魏以后改“策”为“册”,明清两朝被沿用。
1、册为策的时候,册书表示:
(1)策书,代指王命或英名。
出处:班彪《王命论》:“全宗祀于无穷,垂册书于春秋。”(按:《汉书.叙传上》作“策书”。)
【旧解为史册。这句话里,春秋指史册,册书不可能指史册,应该是表示君令(王命)或英名】
策书:汉朝君主命令中的一种。《汉书》载汉初帝命有四,首*策书。注:“策者,偏简也。......以命诸侯王公;右三公以罪免,亦赐策。”它的用是由君主自上而下颁布教令,以驱策臣下,当时只用木简写,所以称为策,又与册通。《周礼》:“凡命诸侯及公卿大夫,则策命之。”魏以后称册,隋代用于封拜、哀讳及赠谥;唐代王言有六三*册,立皇后、太子、封诸王,都用册;明、清亦多用于类似的册封,只是册用的玉金银铜的等级不同。
(2)古代帝王用于册封(册立、封赠)的诏书。这种册也表示策。
出处:《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
册书,初称策书,源于周代,魏以后改为册书,是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文书。清制, 册立皇后,封王尊贤,封妃嫔公主时,都要有册书,根据册封之人的不同等级,颁发金、玉、银、铜、纸等不同质地的册书。册书为黄绫朱字,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长8 6厘米,宽3 9厘米。
以庄妃册书为例,其右边为汉文,中间为蒙文,左边为满文。汉文内容为:
奉天承运
宽温仁圣皇帝制曰自开辟以来有应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儿沁国之女夙绿作合淑贤性成朕登大宝爰做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共贞懿简纯孝□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
大清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黑字,写于红泥玉玺印记上)
(3)有时候也指一般的诏书。譬如,《汉书.公孙弘传》:“书奏,天子以册书答。”
2、册为成册的时候,册书表示:书册,书籍:这种册即成册的书,相当于书册。
就如异本,看用者的赋义,语义在用者赋予。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以册封王公后妃及祝告天地宗庙等。包括:①祝册,郊祀祭享用。②玉册,上尊号、徽号用。③ 立册,立帝后、太子用。 ④封册,封诸王用。⑤哀册,迁梓宫及太子、 诸王、大臣逝世用。⑥赠册,赠号、 赠官用。⑦谥册,上谥、赠谥用。⑧赠谥册,赠官并赠谥用。⑨祭册,赐大臣祭用。⑩赐册,敕赐臣下用。?免册、罢册,罢免大臣用。
册原为文书载体名,起源于殷商。册字在周代也写作策,《 周礼·春官·内史 》有“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的记载。汉代定策书为诏令文书之一,为教令于上,驱策诸下之意。用以任免诸侯、王、三公及对臣下有所询问。策书用一长一短的竹简两编,文字用篆书。罢免官员的策书则用一尺长的木简一块,分两行写,文字用隶书。封诸侯王的策文首称“维某年某月某日皇帝使某官某庙立某为某王。曰:于戏,……”,最后用一句勉励词“王其戒之”结束。东汉末年,封拜王、公的策改用册字,而策则专用于对臣下咨询。魏以后的册多以金玉为材料,作为颁给受封者的凭证。隋制,封拜哀诔及赠谥用册。唐代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均用册书。宋代除沿用唐制外,封拜三司、三公、三省长官,亦用册书。明代册立皇后、太子,封王,封妃,上尊号、徽号也都用册。清沿明制,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徽号,用玉册;立皇后用金册,封亲王及其福晋、封亲王世子及其福晋、封公主亦用金册;封郡王及其福晋,用镀金银册;封贝勒、贝子及其夫人,封郡主、县主、郡君、县君,都用纸册。封妃嫔亦用册文。
清代册书一般为折叠式,满汉文字合璧。其格式不尽一致,如册封后妃的册文,开首以“维某年某月某日皇帝制曰”开始,接叙册封事宜,最后以“钦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