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8 13:17
《册封琉球国记略》一文出现于钱泳手录沈复《浮生六记》卷五《海国记》抄稿中。《海国记》共约6200多字。 清钱泳手抄本《浮生六记》第五记《海国记》为海内外现存记载钓鱼岛唯一的古代名人墨宝,具有巨大的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等价值。
《海国记》共约6200多字。其中,“册封琉球国记略”页记载有“……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这段文字中,明确记述有“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这表明,琉球国西部领域从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开始的,以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符合历史事实,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的领域内,不属于琉球。
另经考查,清人钱泳手迹原件的抄录时间为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其存世时间也比日本人所谓发现“尖阁诸岛”(即钓鱼岛)的时间早了61年之久。
此外,《海国记》佚文内容显示,1808年,沈复经钓鱼岛赴琉球途中,对钓鱼岛周边情形及方位都有详细目击记载。这比日本宣称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的时间早了76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新文献的发现不只是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又一个力证,其实它对中日文化交流、中国当时的海外认识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顺风相送·福建往琉球》中有关记载:“……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涌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头,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此文献中,名称为“钓鱼屿”。
《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中相关记述:“至十一日,始出五虎门,向东一望,苍茫无际,海水作葱绿色,渐远渐蓝。十一日(按:误,应为十二日)过淡水。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墙而飞。是日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遥见远山一带,如虬形,古名琉虬,以形似也。”此记中,名称已明确为“钓鱼台”,与中国台湾人现在对钓鱼岛的称谓一致。
第二,《顺风相送》,据鞠德源先生考证,成书于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该书原件,据其副页一行拉丁文推断,系明钞本,具体何人手迹不详。《海国记》原件,专家根据笔迹比对、文献考证,明确为清代中期书法家、学者钱泳(号梅溪)真迹,手录于道光三年(1823年)左右。
第三,《顺风相送》原本藏在国外,现为英国牛津大学鲍德里氏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藏品;《海国记》原本藏在国内,现为山西省藏书爱好者彭令的藏书。
第四,《顺风相送》系史地类书籍,受众有限;《海国记》是出自古典文学名著的佚文,受众广泛。
第五,根据已知文献推定,《顺风相送》原件,系记载钓鱼岛(台)相关信息“钓鱼屿”的最早钞本;《海国记》原件,是明确记述有“钓鱼台”三个字的古代名人手迹传世孤本。
第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记述,见钓鱼台后,舟行约一日,才入琉球界,其中“钓鱼台(岛)自古就是我中华领土,不属于琉球领域,更不属于日本领域”的历史信息十分明确,《顺风相送·福建往琉球》的相关记载则似稍逊一筹。
2010年12月20日,被海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钓鱼岛归属中国铁证”的《浮生六记》佚文《海国记》钱氏抄本原件,将在京拍卖,所得大部分用于中国扶贫事业。记者获悉,由于该古籍涉及领土主权,主办方谢绝外资参拍。《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被文学界称为“小红楼梦”。与《红楼梦》的命运相似,《浮生六记》在流传中也曾佚失最后两卷。2005年秋,山西藏家彭令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偶然购得清人钱泳的杂稿本手记《记事珠》。后经国内权威专家认定,书中记录的清代使者出使琉球途中的所见所闻中,有6200多字出自《浮生六记》中第五记初稿《海国记》。
专家在鉴定中一致认为,文中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描写,清晰地勾勒出文稿成形时期我国国界的钓鱼岛段,内容真实可信,可作为我国自古即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又一铁证。手稿也因为其独特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当代和氏璧”。
今年11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林嘉騋闻知此事,特地致函国家领导人,建议将清人沈复《海国记》一文编入教科书。继林嘉騋之后,中国著名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再次上书温家宝总理,力荐该钓鱼岛主权古籍新证入选我国中小学教科书。
据了解,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产业扶贫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彭令协商后,最终决定,将《海国记》在12月20日举行的2010年首届艺术品慈善拍卖会上进行拍卖,拍卖所得将部分捐献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但拍卖会举办方同时提出,因《海国记》涉及中国领土主权,该文献的拍卖将谢绝国外人士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