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曹鱼科

更新时间:2023-08-29 15:32

军曹鱼科指的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有颌上纲,棘鳍总目的一科。体延长而近于圆柱状,性凶猛,主要以甲壳类鱼类乌贼等为食。广泛分布于全球温暖水域(东太平洋除外)。台湾主要分布于东部及南部海域,南部亦有箱网养殖。

基本信息

分类学地位taxonomy

真核生物域Eukarya

动物界Faun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有颌上纲Gnathastomata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鱼纲Pisces__硬骨鱼系)

幅鳍亚纲Subclass Neopterygii

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

鲈形目Perciformes

鲈亚目Percoidei

鲈总科Percoidea

简介

体延长,近圆筒形,尾部逐渐细小。头平扃而宽。眼小,无脂眼睑。口大,前位,稍倾斜。前颌骨不能伸出,上颌骨末端伸到眼前缘下方,下颌较上颌稍长。两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具绒毛状齿带。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粗短。体被小圆鳞。第一背鳍具6—9鳍棘,短粗,棘间膜很低,近似分离状。第二背鳍基底较长。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但基底稍短。胸鳍低位。腹鳍胸位。尾鳍叉形。

外形特征

体延长而近于圆柱状。头部平扁而宽;口裂端位,前上颌骨不能伸缩,上颌骨末缘仅达眼眶前缘下方。上下颌具绒毛状之宽齿带;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齿。小,有狭脂眼睑。体被小圆鳞,埋于皮肤之下;侧线在前方略有弯曲,尾柄两侧无隆起棱脊。有拟鳃;鳃膜不相连,并在喉峡部游离;被架7;鳃耙短状。第一背鳍硬棘VI-XI,短小而分离,可收匿于沟中;第二背鳍硬棘I-III,有鳍膜相连,后接软条26-33,基底较长,前方鳍条高,似镰刀状;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但较短,硬棘II-III,软条22-28;尾鳍深凹入;胸鳍低位,小形、尖锐;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之前。脊椎骨数25。最大体长可达150公分。全世界仅1属1种,即是军曹鱼海鲡Rachycentron canadum)(Nelson, 1994)。为外海中表层巡游性鱼类,栖息水域极广,除了大陆架区,在大洋中亦可见其踪迹。

养殖技术

军曹鱼别名海鲡、竹五、海甘草、海竺鱼。广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北至我国东海与黄海各处,只不见于太平洋的东部。军曹鱼体圆长,头平扁而宽,口前位,近水平而宽阔,体背部黑褐色,下接明显的银色纵带,腹部灰白色。背鳍硬棘短且分离,臀鳍具2~3枚弱棘。幼时尾鳍呈圆形,成体尾鳍则内凹呈半月状。一般体长可达2米,重50公斤。卵浮性。常于大陆架外近海捕获,常有鱼卵寄生其上,以甲壳类为主要食物。

该鱼在海南人工育苗成功,已可大批量生产。人工孵化后35日军曹鱼苗全长可达10厘米左右。养殖半年可达1~2千克,1年可达3~5千克,2年可达10千克。在养殖过程中,尾鳍形状有变化,在130厘米时尾鳍为尖尾形,180厘米尾鳍略成截形;300厘米以上,尾鳍渐变为深叉形,上叶略长于下叶。养殖过程中,仔鱼和鱼苗大小要分筛,以免互相残食。

军曹鱼科军曹鱼

军曹鱼( Rachycentron canadum),隶属军曹鱼科、军曹鱼属。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太平洋除外)等热带水域。含肉率68.7%,背肌肉蛋白质含量为21.2%、脂肪含量为5.5%。

形态特征:体延长,近圆筒形,头扁平,宽大于高。鱼体被细小的圆鳞。体背部黑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3条黑色纵纹,第1条是沿背鳍基部的黑色纵带,第2条是自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黑色纵带,第3条是自胸鳍基部至臀鳍基部的浅褐色纵带,各带之间为灰白色。

生态习性:热带中下层肉食性鱼类,适宜生长水温23~29℃,水温低于19℃停止摄食,水温低于16℃或高于34℃开始死亡。广盐性,盐度4~35之间有明显的索饵活动,食用鱼养殖的适宜盐度为10~35。在自然海区,幼鱼主要摄食枝角类、小型甲壳类、虾蟹类、小鱼等。成鱼则以食鱼为主,鱼占其食物总量的80%养殖仔稚鱼以枝角类、丰年虫等为食,6~9cm幼鱼投喂肉糜或碎鱼肉,1个月以后可摄食鱼块,3个月后可投喂整条小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