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规划

更新时间:2023-12-08 13:03

农业园区规划是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高科技、高转化为特征,融现代工程设施体系、高新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于一体,在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突出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园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概念

利用已有的农业科技优势、农业区域优势和自然社会资源优势,立足于本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基本功能

农业园区具有三大功能:社会公益性功能、企业盈利性功能和生态环保性功能。

社会功能

1、展示示范功能: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最先进的农业管理手段、最具活力的农业经营方式。

2、导向服务功能

导向功能: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导向作用,符合区域比较优势,确定优势产业,体现区域特色。

服务功能:不同层次的园区有不同的服务功能:省级以上的园区,重点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前沿,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加强技术消化吸收与攻关创新,提高原创性的自主开发能力,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射台’;市县(市)园区要围绕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主动接收省级以上园区的科技辐射,做好新技术的组装配套、熟化、示范、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中转站”;乡镇级园区要立足为本地农民服务,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直接为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服务,成为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播种机”。

培训功能:农业园区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使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

3、辐射带动功能

通过辐射扩散作用,促进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把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周围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甚至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功能

1、生产加工功能

农业园区的本质是经济实体,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是其最基本功能。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是农业园区企业化运作和获取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2、孵化试验功能

农业园区是一个扩大了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项目孵化和企业孵化。

(1)项目孵化:对象主要是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员,孵化的目标是科技成果企业化,即可生产化。

农业园区良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件,以及布局和立地上的差异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理想的中试基地。通过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政策环境等的集成,在园区内以农业企业为主体把高新技术成果孵化成适合市场需要的技术上较成熟的商品。

(2)企业孵化:对象是已注册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法人,孵化的目标是培育成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家,并经过再孵化,实现由中小型科技企业向大中型科技企业的迅速转变,进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和国际化发展。

3、企业赢利功能:农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通过不断研究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产品,追求效益最大化。

生态功能

农业园区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装,就可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观光产品,而且投资省、见效快、风险低、可塑性强,既可观光,又可参与,既可品尝,又可带产品,具有其他旅游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所以可通过现代设施工程、国内外优良品种、最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及相关技术的展示示范,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加上独特的农业文化、农业历史、农业博览、农事参与及生态休闲等功能的设计,农业园区成为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天人合一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景点。但应该明确区分建设园区的主导功能和附属功能,而不应该强调面面俱到。

类型

按项目投入

分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高效农业示范区、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

1、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创办兴建的,建立在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密集的地区。如1997年建立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2、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由科技部管理立项、审批、管理的科技园区。2001年,科技部批准山东寿光等21个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又批准了宁波慈溪等15个农业科技园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

3、国家高效农业示范区:分为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两类。

(1)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1997年由国家科技部立项,在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实施的技术示范区,通过国家、部门、地方及企业联合投资兴办。示范项目以设施园艺为主体,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的组装配套,进行工厂化生产。

(2)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1998年由科技部立项,主要是在全国不同的生态区域布点,以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为目标,以农业的高新技术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是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来展开的。其主要做法是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通过引进高新品种和集约化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按建设目标

分为开发区型、科技开发型、生产展示型等3种园区。

开发区型园区:参照工业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成立园区管委会,负责招商引资,为进园的各种业主服务,形成一园多企独立经营的格局。以政府综合规划、综合建设为主,通过建立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各类企业和科技人员进园投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如泰州市高港农业科技园区,引进台湾、澳大利亚等多家客商进园办企业,仅台湾一客商就投资1000 万元,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

科技开发型园区: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围绕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而建设的科技示范园区。由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单位的科技人员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到园区组织实施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股份化投资,形成了一批科技人员领办的科技开发企业。

生产展示型园区:以新品种、新农艺、新材料、新的种植模式等,集中试验、示范、培训和展示。技术成熟度高,实用性强,见效快,农民易接受。以县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建设为主。

按生态类型

可分为城郊型农业科技园区、平川粮棉生产型科技园、丘岗山地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治理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科技园区。

城郊型农业科技园:这类园区一般建在大中城市市郊。因靠近大中城市, 既可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无污染、无公害、科技含量高的鲜活农产品,同时还起到改善城市生态、居民生活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的场所,为中小学生提供绿色教育服务,满足城市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作用。如北京的锦锈大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

平川粮棉生产型科技园:这是一种建于平原粮棉产区,以粮棉生产为主,推广优质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运用先进的栽培管理、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等新技术,通过种、养、加结合,促进养殖业、加工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使农产品转化增值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如北京地区就有平川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丘岗山地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这是建在经济、科技较发达的山区或丘陵地区,以园艺、林果等为主,多种经营并存,为开发山区作示范的农业科技园区。丘岗山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有以下几种:(1)立体农业示范园区。在一个区域内,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进行山地、丘陵、滩涂、河谷的垂直梯度开发。(2)庭院经济开发示范园区。以农户庭院为依托,对庭院周围荒山、荒地、荒水进行综合开发。(3)名、特、优产品开发示范园区。丘岗山区一般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发展当地的名、特、优农产品。

治理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科技园区:这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为主要示范内容的科技园区。

按示范内容

可分为设施园艺型、节水农业型、生态农业型、农业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型、“外向创汇”型园区。

设施园艺型园区:这类园区以玻璃温室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现代化农业设施为基础,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环境,获得较高产出、优良品质和良好经济效益。如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

节水农业型园区:这类园区一般建在缺水干旱地区,以改善地面灌溉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采用喷灌、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把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节水措施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如甘肃省定西农业科技园等。

生态农业型园区:这类园区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作为主要示范内容, 注重把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发挥系统整合功能,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统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物、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如江苏大丰县生态农业科技园。

农业综合开发型园区:这类园区是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基础上,引进一批新品种和先进集约化种养技术,发展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连片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带动种养产业升级。

“三高”农业型园区:这类园区主要以先进农业技术为先导,以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技术示范为主要目的。这是一种通过引进和推广优质动植物品种,进行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良种动物养殖示范和推广,以提高粮、棉、油、肉、奶等的产出,获得高质量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外向创汇型园区:这类园区是一种以发展外汇型农业为主要出发点,以出口创汇、开拓国外市场为目的而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有的以高新技术嫁接和改造传统农业,开发传统名优农产品出口。有的以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育种技术,采用“两头洋,中间土”的模式, 带动农户进行产、加、销一体化。如福建漳州农业主要是以农产品销往东南亚和香港、澳门地区为主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

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园区建设始于1994 年。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4年—1996年)示范推广农业科技重点:提高产品产量和进行反季节生产的设施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等农业科技。

代表性园区:北京中以示范农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中以示范农场是我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4年3月中以政府签订合同,1994年10月项目开工建设,到1997年10月已初步建成了23亩以色列连栋温室、10亩日光温室、40平方米蔬菜与花卉加工车间及配套的电力、施肥灌溉等设施。

第二阶段:快速提升阶段(1997年—1998年)

示范推广农业科技重点:提高产品品质和进行反季节生产的优良品种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农业科技。

代表性园区: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阶段——急剧膨胀阶段(1999年至今)

示范推广农业科技重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

代表性园区:中国农科院在河北廊坊建立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该园区计划总投资50.8亿元,规划占地2万亩。

该阶段农业园区发展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而且由于审批和管理非常混乱,我国农业园区发展建设出现过热状态。

服务领域

从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层面出发,我们所倡导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宏观层面的园区农业开发SWOT分析

2、园区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功能定位

3、园区农业产业框架与产业关联设计

4、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素规划

5、园区农业重点建设项目规划

6、园区生态环境安全保护规划

7、园区重点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

8、园区规划建设实施展望与对策建议

9、规划附图

制约因素

1、政策制约

国家对农业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政策滞后于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园区建设基本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多部门介入。

各部门积极性虽然得到发挥,但同时出现了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现象。以致于造成一些地方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不仅造成建设资金的大量浪费,而且影响农业资源区域优势的发挥。

2、决策制约

农业园区设计和建设存在脱离国情、盲目求洋倾向。一些园区不能做到从实际需要出发,投入大量资金盲目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工艺和管理系统,但由于缺乏配套设施、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或不符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或运行管理成本过高等原因,许多引进设备不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半拉子工程”普遍存在,造成园区建设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3、技术制约

农业园区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一些园区产品普遍较为单一,非花即菜,并且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没能实现高新技术的密集和体现高产值、高收益的效果。

4、机制制约

农业园区运行机制不完善,发展缺乏活力。

政府可以是农业园区的投资主体,但运营主体应该是企业。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园区的运营干预过多,没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营机制,重政绩展示、轻效益体现,导致部分园区经营效果欠佳,发展后劲不足。

5、投入制约

农业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国家支持力度小且使用管理分散。

目前,农业园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支持、金融贷款和企业投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 国家投资力度较小,并且分散在多个部门,难以集中资金安排实施一些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农业科技产业开发项目,支撑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不仅影响农业科技园区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各制约因素中,管理机制的制约是核心。具体存在五大问题:

1、建设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1)园区建设投入成本过高

农业园区建园投资较大,尤其是建有现代设施园艺和进口温室的园区成本更大。 例如进口的以色列全密封自控温室,每公顷造价高达150万元,其每年折旧费高达15万元。由于建园成本投入太大、周期长,致使一部分园区的经济效益不佳。

(2)选择项目不准,示范内容过多

部分园区内建设和示范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没有自身特色,导致园区间内容重复,建设内容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推广等作用也没有表现出来。例如,湖北省黄冈市15个农业园区中,以经营大棚蔬菜为主的园区占8个,而且大棚蔬菜品种也基本趋同。

2、示范目的不明确

有的贪大求洋、求奇。有的受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后,虽然效益不错,却不能有效的消化吸收。如一些品种的引进,效益很好,但购种代价高,限制了推广,特别是国外新品种,问题更为突出。

3、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1)运行模式:

一部分农业园区都是按地方政府意图建立起来的,其管理体制和运行的模式基本是按照计划经济运行体制和管理方式操作的,因而造成园区行政机构庞大,管理人员过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园区生产和经营正常运转。

(2)管理制度:

一部分园区的企业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受到上级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缺乏应有的活力。

4、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农业园区建设的比例还很低,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同农业科技园区在人才、智力和成果开发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渠道不畅通。一些农业园区的经营者还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担心引进科技成果的费用过高,不愿意花钱从科研单位转让科技成果。

5、人才断层与短缺

部分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要求。

(1) 缺少园林、果蔬、畜牧、水产和加工的专业人才;

(2) 缺乏农业高科技人才,如生物组培快繁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3) 缺乏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

(4) 缺乏农业信息方面人才,尤其是从事工厂化农业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不足。

发展趋势

1、园区生产方式由设施农业向大田农业转化:农业园区在开始建设时候,基本以设施农业为主,它具有科技含量高和产出高的优点,但是由于投入较高,加之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的限制,这种生产方式难以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推广。近年来,农业园区的生产方式正在由设施农业开始逐步向大田农业转化,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等各个产业,空间不断扩大,辐射范围越来越广,生产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2、园区产业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开始建设的农业园区基本以单一产业为主,下一步将逐步实现产业多元化、产业一体化、产业链条化。实现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等多链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园区功能从单一示范向带动区域经济龙头转变:园区传统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功能和示范功能,今后将以此为基础,逐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联合,使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4、园区投资从单一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农业园区在建设初期,基本由各级政府投资,但这种投资方式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 近年来,各农业科技园区在投资机制上,通过利用各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外商投资、园区自筹、银行贷款的投资体制。融资渠道越来越宽,融资数量越来越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园区的良性发展。

5、园区建设主体从政府为主体向企业为主体转变:农业园区在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园区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积极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和重要。但从长远看,政府必须逐步从中退出,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农业科技园区,在该领域发展壮大,活力增强; 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规划原则

一、园区规划的任务

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和建设的方针与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园区所在地区的自然、社会和农业发展条件,布置园区体系,保证园区协调发展。具体包括:

1、科学制定规划期内园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

2、确定园区的性质、规模和布局;

3、合理利用园区土地;

4、综合部署园区生产、管理、服务、生活等各项建设等。

二、园区规划的原则

1、前瞻性原则:规划立足当前,科学预测未来,讲求超前性。

2、示范性原则:示范园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益。

3、市场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明确功能、类型、特点及其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产 品,追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整体最佳效益。

4、特色性原则:在发展定位、经营方式和景观创造上均应突出特色,增强“生命力”和吸引力。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型观光农业特色明显。

开展以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技为内涵的农业科技交流、农业科普、田园观光、农事参与、休闲娱乐、会议会展及农特产品购物等旅游活动, 把杨凌建设成集农业观光、科技交流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农业科技文化名城。建有新天地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人工降雨大厅、克隆动物基地、昆虫博物馆、节水科技博览园等主要景点。

5、因地制宜原则

(1)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类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开发。

(2)充分利用原有基础条件,以减少基础性投资。

6、可操作原则

(1)功能分区可操作:主题内涵加以区别,连片开发,以保持建设的可操作性;

(2)政策上可操作:将规划体现于政府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中,以保证管理的可操作性;

(3)时间上可操作:采用整体规划、分区开发的序列安排,保证开发的可操作性。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体现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以“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为指导方针,实施保护性开发,切实做好生态环境和各类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及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内容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研究报告;文本、图集;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四大部分。

1、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园区所在区域所做的该区域农业园区宏观布局规划的成果(如没有,可以收集相关的文件或导向性政策以及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2)当地农业现状(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主要产业等);

(3)各级农产品市场情况(包括地区、全国乃至相关的世界市场);

(4)园区所在地自然条件(包括环境污染程度);

(5)园区所在地社会条件

2、定性与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园区的性质与规模;

(2)园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

(3)园区的发展阶段及每阶段的发展目标。

3、发展战略:内容主要有:

(1)确定实现园区目标的可能途径;

(2)找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3)制定园区发展的战略。

4、园区项目规划:主要有6点:

(1)各级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2)关键技术选择;(3)适用性评估;(4)制定操作方案;(5)投资及运行费用测算;(6)效益与风险评估。

5、园区产业布局规划

对规划的园区项目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发挥最大效益。工作内容有:

(1)土地利用现状及利用效益评估;(2)产业关联程度分析;

(3)功能分析;(4)体现“定性与定位”部分的要求。

6、园区空间布局:主要内容有:

(1)确定若干功能区; (2)确定景观及经济轴线;(3)划定产业带;

(4)划定核心区、示范区以及辐射区的范围;(5)完成功能布局图。

7、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包括:

(1)生产用地规划;(2)村镇规划;(3)道路系统规划;(4)林地规划;(5)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

8、园区景观系统规划:包括六个方面:

(1)确定景观林、防护林以及苗圃的位置;(2)确定适当的景观绿地;

(3)重新组织园区水系,使之符合生产、交通以及景观的三重需要;

(4)设计一条或若干条(视园区大小和景点/示范点多少而定)景观游线;

(5)调整旅游接待设施的位置与数量;(6)完成景观系统规划图。

9、绿色农产品环境保障规划:主要包括八个部分:

(1)园区及所处区域环境现状分析(特别是土壤与水体以及限制性生态环境因子分析);

(2)规划目标、治理期限以及范围; (3)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控制目标;

(4)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5)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6)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资源化规划;(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8)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与管理对策。

10、园区运行模式规划

(1)组织与管理模式

(2)园区运行机制:①资金筹措机制; ②土地流转机制; ③技术支撑机制; ④经营机制; ⑤风险保障机制。

规划程序

1、步骤

委托规划→调研阶段→设计阶段→方案优选→方案实施

2、编制流程(图略)

评价

综合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评价:分为七个子系统,以年为一个考察评价的周期。

1、科技子系统:包括六个指标:

(1) 园区与科研院所等科技实体结合的紧密程度(或规模)结合越紧密,规模越大,园区利用高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技术就越具有先进性。

(2) 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数量

这是一个绝对指标,其数量越多,高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就越大,园区产品的技术含量就越高,经济效益也就会相应增加。

(3) 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科技进步率/总产值增长率×100%。

(4) 新品种使用率

新品种使用率= 本年度使用的新品种数量/本年度使用的品种数量的总和×100%。

(5) 农用设备(或设施) 更新率

农用设备(或设施) 更新率= 本年新增设备(或设施)/全年使用农用设备(或设施) ×100%。

(6) 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成果转化率= 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数量/科技成果总数×100%。

2、资金子系统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园区有效运作的经济保障。

(1) 投资总量衡量指标:①年度投资总量;②投资增长率

(2) 资金分项使用指标

①科技投资比重=引进高新技术的投资量/本年度投资总量×100%。

②科研投资比重= 科研开发投资量/本年度投资总量×100%。

上述两项指标考察园区对科技、科研的引进、开发在资金上给予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园区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后劲。

③设备更新投资比重=用于更新设备的投资比重/ 本年度投资总量×100%

④科技培训投资比重=教育、培训投资量/本年度投资总量×100%。

(3)资金运用效果指标:①资金产出率; ②资金净产率; ③资金利润率; ④资金利税率

3、人才子系统:园区人才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园区科研开发的进展。

(1) 园区科技人才比重

科技人才比重= 专业科技人才数/园区总人数×100%。

此项指标值越大,说明该园区具备的技术人员数量越多,其产品科技含量越高。

(2)园区人员的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可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中、高级人才所占比例越大,园区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等能力越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年度接受科技培训的人员数量(或人次数)

(4)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比重

农转非比重= 本年度农转非的劳动力数量/年初农业劳动力总数×100%。

通过科技的提高,可以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进入到非农业部门。农转非的比重越大, 说明科技进步的程度越高。

(5) 二、三产业人数增长率

二、三产业人数增长率= (本年度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年度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年度二、三产业从业人数×100%。

4、规模子系统

建设规模是从总体上反映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成熟度的衡量指标。

(1)园区等级 (2)园区占地面积 (3)园区人员总数

(4)园区成果类别及总量 (5)园区中企业总数 (6)园区固定资产总额

5、成果子系统

(1)推广的成果数量

(2)成果推广数量的增长率

成果推广数量增长率=(本年度推广的成果数量- 上年度推广的成果数量)/上年度推广的成果数量×100%。

(3)成果推广转化比重

成果推广转化比重= 本年度已推广的成果数量/本年度科研成果总数×100%。

(4)成果推广的辐射程度

这是从定性的角度考察成果推广效果的指标。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即周边县市→全省→周边省份→全国→世界范围。

6、生产经营子系统

(1) 总量指标

①园区农业总产值; ②园区农业产值增长率; ③各类种植、养殖业的总产值;

④各类种植、养殖业的产值增长率;⑤园区年利润总额; ⑥园区年利润增长率;

⑦园区年出口创汇能力

衡量指标:园区年出口创汇总额;园区年出口创汇增长率;园区年出口创汇总额占年度总产值的比重。

劳动生产率; ⑨投入产出率

(2)个量指标

①平均亩产量(或者各类畜禽平均头〔只〕产品产量);

②平均亩增产率(或者各类畜禽平均头〔只〕增产率);

③农民人均纯收入;

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7、产品子系统

园区产品的市场前景是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最基础的属性和指标值。

(1)园区产品市场前景

这是一个定性指标,需要有丰富预测经验的专家根据产品目前的营销状况做出评价。

(2)产品市场占有率

产品市场占有率= 本园区生产的该种产品的销售额/国内(或国际) 市场该种产品的总销售额×100%。

(3)产品专业化程度

产品专业化程度= 形成专业化生产的产品产量/该产品总产量×100%。

(4)初级产品加工率

初级产品加工率= 已加工的初级产品产量/初级产品总产量×100%。

(二) 社会效益评价

1、示范带动作用是否明显

(1)是否带动该地区的农业走上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规模化,结构、布局合理化,服务社会化,经济特色化、市场化、高效化的发展道路。

(2)是否进一步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

2、是否具有展示观赏功能优秀的农业园区是农业发展的“窗口”。

(1)是否展示高新技术,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2)是否改善城市生态、生活环境,为居民提供观光、旅游的场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3、是否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评价指标: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即E0 =JE/IA。其中:

EO—百万元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机会;

JE —建立园区所创造的全部就业机会;

IA —创造新就业机会的全部投资。

(三) 生态效益评价

1、是否推行了无公害作物种植、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高新技术;

2、是否建立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其规模如何;

3、森林覆盖率是否得到了提高,能否达到国家或国际先进水平;

4、是否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程度是否较低等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