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6 10:43
《农村社会学》是2010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同春芬。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方面:⑴农民、农业和农村,即“三农”研究;⑵农村产业结构研究;⑶乡镇企业的劳资关系研究;⑷农村社会结构研究;⑸农村群体组织研究,包括家族、邻里、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的研究;⑹农村人口研究,包括计划生育、人口构成、人力资源的研究;⑺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⑻农村的民族自治及政治民主进程研究;⑼农村社会参与及政治民主进程研究;⑽农村文化研究,包括农民意识、社会心理、民众宗教研究;⑾农村负担研究;⑿农村社区研究;⒀城乡关系研究;⒁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其二: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⑴农村现代化研究;⑵农村发展模式研究;⑶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⑷“双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⑸农村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关系研究:6农民运动研究;⑺农村变迁动力研究;⑻农村发展与科学技术关系研究;⑼农村社会流动研究;⑽新农村建设研究;⑾农村综合改革研究;⑿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⒀农村婚姻家庭研究;⒁农村生活方式研究;⒂农村社会管理研究;
其三:⑴“三农”问题;⑵农村管理体制改革问题;⑶农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⑷乡镇企业产权变革问题;⑸农村经营规模问题;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⑺农村教育问题,包括中小学师资格培养问题,女童失学问题,农民职业培训问题等;⑻农村文化建设问题;⑼农村医疗卫生问题;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⑾农民工的身份地位问题;⑿失地农民问题;⒀农村贫富分化问题;⒁农村扶贫问题;⒂农民的公民权(国民待遇)问题;⒃农村留守儿童、妇女问题;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⒅农村社会治安问题:⒆宗教、民间信仰问题;⒇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以农村社会结构为主线,动态地考察了二元社会结构及农村与渔区的社区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对农民与渔民群体、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等内容进行客观地阐述,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的考察很富有创新意义。《农村社会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富有知识性,尤其是将“三渔”问题渗透到各章节中,彰显了《农村社会学》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的特色。
农 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以农民、农业和农村为主线,介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分别就人地关系、农村经济制度、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流动与农民工、农村民主与村民自治、农村组织、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文化、农村教育、农民负担、农民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进行阐述。
《农村社会学》可作为社会学专业基础教材,可供社会学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亦可作为普通院校公共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农村管理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同春芬,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近年主持的课题包括“百村调查——后石村”、 “山东半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 “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研究”等。主要沦著有:《影响农民职业流动的因素分析》、《关于“三农”现代化的社会学思考》、《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问题研究》、《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渔村:后石村经济社会调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初探》、《论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社会管理改革》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节 农村社会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节 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第三章 农村社会结构及结构转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第三节 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模式与特征
第四章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农(渔)村社区
第一节 二元结构的界定与形成
第二节 中国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归因分析
第三节 二元结构下的农(渔)村社区
第五章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渔)民
第一节 农民、渔民与农村社会
第二节 农民、渔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
第三节 农(渔)民的社会化及影响因素
第六章 农(渔)村社会群体与家庭
第一节 农(渔)村社会群体
第二节 农(渔)村家庭结构及功能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
第七章 农(渔)村社会组织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 当代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节 当代中国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流动
第九章 农(渔)村社会保障
第一节 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完善农(渔)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十章 农(渔)村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
第三节 当前中国渔村的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 农(渔)村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第三节 中国渔村社会发展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与内涵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新渔村建设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
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及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美国。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经过近30年的时间实现了 工业化。在这期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农村经济衰退,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社会 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美国的农村社会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 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94年,C.R.亨德森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美国乡村生活 的社会环境”课程,一般认为这是农村社会学成为专门研究领域的开端。1908年,第26 届美国总统T.罗斯福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该会的调查研究报告是农村社会学早期的重 要文献。1915年,威斯康星大学C.J.加尔平教授发表了《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报告, 第一次划定了具体的农村社区。他以一个村镇为中心,将中心周围农户交易行为所能达 到的最远点连成不规则圆圈,圈内就是一个社区。这一研究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 、有系统有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为了应付农业危机,美国农业部批 准各州建立农业实验站,为农业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提供政府资助,农村社会学便很 快发展成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935年创立了专门刊物《农村社会学》。1937年 ,美国社会学会宣布成立农村社会学学会。此后,农村社会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50 年代以后,美国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社会生活性质发生变化,农村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农 村社会学的专门研究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摆脱农村社会学的危机,美国农村社 会学家在80年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农业社会学。它力图从社会劳动的全面空间分 工中研究农村,并对农村在总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出解释。农业社会学的产生代表着 美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村社会学在西欧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战期间,西欧的农村受 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亟待重建,客观上需要农村社会学指导乡村重建工作;同时, 美国的农村社会学者开始到西欧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帮助西欧开展 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等,促进了西欧农村社会学的发展。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 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更名为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该会与美国农村社会学会联合 在法国举行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1968年又在荷兰举行第二届世界大会,农村社 会学这门学科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广泛传播。
20世纪初,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早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引进和移植,当时 ,一些留美学生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著译工作,并在外国教授指导下进行农村 社会调查。最早的农村社会调查是1918~1919年由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D.H.库尔普 指导的广东潮州凤凰村调查。其内容涉及地势、人、卫生、种族、经济、治理、风俗、 社团、教育、美术、娱乐、宗教等方面,是一次较完整、系统的农村社会调查,调查结 果于1925年用英文在美国发表,书名为《华南农村生活》(Country Life inSouthChina)。1924年顾复的《农村社会学》出版,是中国的第一部农村社会学著作。随后,相继出 版了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1929),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29),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等,农村社会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0年代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农村进行了 一系列社会调查,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兴国调查》(1930)、《 长岗乡调查》(1933)、《才溪乡调查》(1933)。此外,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由陈翰笙主持创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农村社 会进行研究,并于1934年创办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中国农村》。40年代后,中 国农村社会学强调社区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景超、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其中,费 孝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相继出版了《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和《乡土中国》(1 94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村社会学曾一度中断了在学科意义上的研究。1979年 社会学研究恢复之后,农村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费孝通倡导的小城镇 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新发展。1986年,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社会 学专业;198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建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同时,相继出版了 有关农村社会学 的论著和教材。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尚无定论。早期的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农村社会 问题,涉及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美国学者H.B.霍桑和D.桑 德森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学家,主张给农村社会学划定专门的研究领域,以区别于其他学 科。霍桑认为农村社会学应限于社会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桑德森则认为农村社会学主 要是研究农村社会组织。他们把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于某一专门领域,摆脱了初期 该学科包罗万象的状况,在理论和方法上更富有科学性。在同一时期,美国社会学家P. A.索罗金和D.齐默尔曼提出,农村社会学要从整体上研究农村社会各部分之间、农村和 城市之间、农村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对后来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系统论的形成和普通社会学由经验实证研究向辩 证综合研究过渡,农村社会学也注重对农村社会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即在自然、社会、 文化、政治、经济、心理诸因素的相互关联之中,对农村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现 象进行综合的研究。它把农村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通过各要 素的联系来揭示农村社会的局部现象,又在各局部现象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会 整体的性质和规律。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 :
①农村区位结构研究。包括研究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在农村社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 心地区对农村区位布局的影响。
②农村社会结构研究。这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农村经济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群体结构、家庭结构等是构 成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家庭经营是许多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对家庭和以家 庭为核心的农村群体结构的研究,在农村社会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③农村社区体系研 究。农村社会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农村社区,各社区之 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社区体系。农村社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村庄、村镇和集镇的特点 和作用,村际联系和社区格局等方面。
④从农村的角度研究城乡关系,包括城乡文化传递 的条件与方式。
⑤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旨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农 村生活质量。
⑥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诸如环境、人口、教育、贫困、犯罪、卫生问 题等,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⑦对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包括变 迁过程和发展趋势,导致和制约变迁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农村发展的目标模式和农 村现代化等。
农村社会调查在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性 ,建立了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指标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有农业生产调查、农村人口调查 、农村家计调查和农村教育与卫生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