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头镇

更新时间:2024-04-09 22:38

冢头镇,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地处郏县东北部,东南与长桥镇相连,南与王集乡相连,西与白庙乡毗邻,西北与安良镇接壤,北与禹州市张德乡相连,东北与禹州市小吕乡相连,距郏县城区13千米,区域总面积54.08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清代及民国初年,分属荣梨、花梨、贵梨、卜吉4保。

民国十八年(1929年),冢头为东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冢头为三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置冢头镇。

1958年,成立冢头公社。

1984年5月,冢头公社改为冢头乡。

1989年5月,由冢头乡改为冢头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下辖东街、王寨、焦南、北三郎庙、纪村、前王庄、焦北、北街、西寨、天地庙、高刘庄、花园、花刘、梁庄、李子曰庄、柿园、兰育、高庄、陆村、圪塔王、圪塔寨、李子楼、拐河、小李庄、三郎庙、任刘庄、达理王、柏坟周、李渡口、靳庄、秦楼、陈寨、小庙张、段村、全村35个行政村,下设21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冢头镇下辖35个行政村:北街村、东街村、西寨村、纪村、前王庄村、王寨村、北三郎庙村、高庄村、焦南村、焦北村、陆村、圪塔王村、圪塔寨村、李梓楼村、柏坟周村、小庙张村、段村、陈寨村、仝村、秦楼村、花刘村、李渡口村、靳庄村、梁庄村、大花园村、天地庙村、柿园村、兰育村、李子曰庄村、拐河村、达理王村、小李庄村、南三郎庙村、高刘庄村、任刘庄村,镇人民政府驻东街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冢头镇地处郏县东北部,东南与长桥镇相连,南与王集乡相连,西与白庙乡毗邻,西北与安良镇接壤,北与禹州市张德乡相连,东北与禹州市小吕乡相连,距郏县城区13千米,区域总面积54.0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冢头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150—300米;东北部和中部为黄阜岗,西南部为平原。

气候

冢头镇境内四季分明,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左右,平均年降雨量在690毫米左右,无霜期达220天。

水文

冢头镇有兰河、肖河、马皇河、灰河等4条河流,属淮河流域。

自然灾害

冢头镇主要自然灾害冰雹、洪涝;严重的一次冰雹灾害发生在2002年8月下旬,造成6800亩农田受灾。

自然资源

2011年,冢头镇有耕地6.1万亩,人均1.1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总人口有5661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258人,城镇化率18%;另有流动人口6848人。总人口中,男性30360人,占53.6%;女性26255人,占46.4%;14岁以下9283人,占16.4%;15—64岁36087人,占63.7%;65岁以上11245人,占19.9%;以汉族为主,达54939人,占97%;有回族1个少数民族,共1676人,占3%。2011年,冢头镇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68人。

截至2017年末,冢头镇常住人口为54352人。

截至2018年末,冢头镇户籍人口为6080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冢头镇财政总收入3000元,比2010年增长52.3%;人均财政收入530元,比2010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

截至2018年末,冢头镇有工业企业35个,其中规模以上1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5个。

农业

2011年,冢头镇农业总产值204万交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6.7%。冢头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冢头镇生产粮食3.3万吨,人均586千克。冢头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冢头镇生猪饲养量4.3万头,年末存栏4.2万头;牛饲养量3016头,年末存栏1.7万头;羊饲养量1.2万只,年末存栏1.3万只;家禽饲养量113.9万羽,上市家禽114.6万羽。2011年,冢头镇生产肉类5830吨,其中猪肉3320吨,牛肉526吨,羊肉1934吨,禽蛋1023吨。2011年,冢头镇畜牧业总产值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1%。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农业合作社有3家。

工业

冢头镇初步形成了以矿山机械、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冢头镇工业总产值为20.1亿元,比2010年增长40%,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78%。2011年,冢头镇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职工393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比2010年增长45%。

商贸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城乡有农贸市场3个。冢头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6亿元;出口销售总额0.1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腌制菜系列。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邮政储蓄银行有3家金融机构在境内开设了分行;各类存款余额为2.9亿元,比2010年增长20.8%,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比2010年增长19.6%。

电信业

2011年,冢头镇电信业务收入为292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608人,专任教师18人;小学21所,在校生2347人,专任教师216人;初级中学2所,在校生842人,专任教师11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冢头镇教育经费达0.0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01亿。冢头镇有郏县第三高级中学、冢头镇初级中学、西寨回族小学、陈寨小学、冢头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35个;有农家书屋35个,藏书7000册。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体育场地9处,2个城市社区和4个行政村安装了健身器材。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广播入户率;电视入户率76.8%。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5个;专业卫生人员7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人。2011年,冢头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78万人次,出院病人0.03万人次。2011年,冢头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3例,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4万人,参合率98.5%。

社会保障

2011年,冢头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78户,人数194人,支出41.8万元,月人均179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35户,人数2435人,支出219万元,月人均73元,比2010年增长18%;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8人,支出8万元,比2010年增长1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95人,支出25.7万元,比2010年增长10%;农村医疗救助233人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3人次,共支出1.165万元,比2010年增长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3人;有敬老院1所,床位36张。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邮政网点1个,村村设有邮政投递点,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点3个,固定移动宽带接入用户508户,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自来水厂2座,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有变电所1座,有主变压器2台,有高压输电线路35条。

截至2011年末,冢头镇园林绿地面积有1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9.5公顷,绿化覆盖率30%,人均绿地9.8平方米。

交通

冢头镇有武西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7千米,双向6车道;231省道过境,境内长13千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汉文帝之母薄姬死后设疑冢于蓝河之畔,逐渐形成村落;冢头镇该地因村落处于疑冢前,故名冢头。

文物古迹

冢头镇保存着明清朝时期期的住宅,有秦都司宅第、解学士宅第、高运章宅、刘道台宅、崔家宅院、刘斯和故宅等大户人家的宅院,共有房舍2000多间,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面积有3万余平方米。冢头镇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造被称作“河南第一桥”的兰河七孔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的解学士故宅。

薄姬冢,即薄姬墓,在冢头镇北隅穿镇而过的蓝河之滨。墓高约11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蓝河七孔石桥位于冢头镇西寨村,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为知县陈王绶所建。石桥高大宏敞,七孔拱圈上雕刻图案,中间一孔顶端置一避水珠。桥上两边各有十八根石柱,红石条互相连接成桥栏。

秦都司宅第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是清康熙武生随征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府宅坐北朝南,占地37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00余平米,多为砖木结构,为一门四进四合院。

解学士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是学士解保祥的官宅,占地2800平方米,现存历史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一门四进四合院。

刘思和宅

刘思和宅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1年),是甘肃道台刘思和的故居,刘思和曾入翰林。建筑占地3000平米,现存1100平方米。宅院坐南朝北,为一门四进四合院,主房五间为二层楼房,砖石木结构。

大王庙

大王庙位于南寨门外蓝河北岸,明陕、山二省商贾为集会之便捐资创建此庙。东西各有高大山门,两山门相夹为庙内两层高的古戏楼。正面左右各有抱厦三间,东西各有六间厢房。

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郏东蓝溪之侧,原貌为五进庙院。从里到外依次建造关帝殿、佛爷殿、祖师殿、老君殿,塑像形象逼真,凌空若舞。建筑全为木结构,琉璃瓦盖顶,飞檐挑角,雕栏画栋,古香古色。

天地庙

相传汉文帝之母薄姬葬在冢头后,汉文帝派兵在此驻守,看护坟院。朝中达官显贵、皇亲国戚每年都来祭扫,设立庙宇,汉文帝贵为天子只敬天地,故取名天地庙。

风俗民情

冢头镇孝文化厚重;在冢头流传着不少汉文帝尽孝薄后的传说,位列“二十四孝”之二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文帝孝母的故事。在冢头龙湖社区,每年举办“孝行天下——感恩父母洗脚节”活动。

地方特产

饸饹面

饸饹面是西汉宫中名吃,归葬薄姬时传入冢头。所谓“饸饹”就是用饸饹器挤压的一种面条,下到羊肉汤锅里煮熟后,带汤盛到碗里,再放上切好的熟羊肉片、生葱段、羊油辣子和其它作料,就是一碗上好的饸饹面。

羊肉烩馍

冢头的名吃儿有羊肉烩馍。明嘉靖时期,郏县县令陈王绶上任时带着家眷路过冢头,陈母吃了曹家的炒羊肉,觉得味道不错,就是吃的馍太硬。陈王绶就向厨师建议,说为啥炒羊肉的时候,不把馍放在锅里一起炒?这样不就烂了好嚼了?从此就改为羊肉烩馍,遂成为冢头的一道名小吃。

糊汤面

糊汤面采用传统的羊肉高汤,配以海带和精致好面条制作做而成利用传统的炉火和工艺而成。

荣誉称号

2010年,冢头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