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湾花螺

更新时间:2022-03-31 02:58

冯家湾花螺,海南省文昌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冯家湾花螺贝壳呈长卵圆形,壳质稍薄而坚硬,螺旋部呈圆锥状,体螺层膨大,缝合线较浅,壳表颜色鲜艳;斑块清晰,呈紫褐色或红褐色;商品规格个体重量为7克以上,肉质饱满,螺肉呈浅黄色。

内在品质指标

冯家湾花螺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糖类含量高、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的特性,其中含肉率≥42%,干物质腹足肌蛋白质含量≥55%,脂肪含量≤6%,糖类含量≥5%,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指数为≥25%,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38%。

产地环境

气候情况

冯家湾海域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水、湿、热条件优越,全年无霜冻,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最冷月为每年的1月份,平均温度14.3℃至20.5℃,最热月为每年的7月,平均温度为27.3℃至29.0℃。年平均气温为23.3℃至25.1℃,年平均降水量为2030.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85%。适宜花螺的生活生长。

水质环境

冯家湾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拥有长达15000米的海湾,200米宽的沙滩。该市还拥有长达278.5公里的海岸线,管辖的海域面积约4600平方千米,10米等深线内的浅海水面面积为154平方千米,水质环境良好,有利于优质花螺的生长。

海洋生物

冯家湾海域内拥有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渔汛期长,水产品种类繁多,其中有价值的石斑鱼、马鲛鱼、龙虾、对虾、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鲍鱼、鱿鱼、海参等40多种。此外,还有珊瑚礁、麒麟菜及其各种双壳贝类资源的分布区,对该海域起到了天然净化作用,构成一个纯天然的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冯家湾海域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水、湿、热条件优越,净化水质生态品种繁多,水质环境良好,且富含硒、钙等多种微量元素,适宜花螺等原产地水产品种的生长。

历史渊源

2001年至2003年,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相继在其位于琼海市长坡镇椰林村的科研基地进行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技术和工厂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并于2002年成功培育出方斑东风螺苗119万粒。该养殖模式和育种技术随后在海南省文昌市推广开来。

2006年,在文昌市翁田镇等地设立示范点。

2018年7月,文昌市颁布实施了《文昌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划定了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引导水产养殖业包括东风螺养殖有序发展。

生产情况

2018年,文昌市东风螺(花螺)年产量4200吨,养殖水体368964立方米,占地面积2802亩。

2019年,冯家湾花螺养殖面积1平方千米,年产量达1.5万吨。

产品荣誉

2020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冯家湾花螺”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冯家湾花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域范围为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东郊镇龙楼镇昌洒镇锦山镇冯坡镇翁田镇铺前镇、和文城镇清澜区域,共9个镇3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4′-111°03′,北纬19°23′-20°10′。

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20-01-3241

品种

花螺,学名称方斑东风螺。

场地的选择

海水水源盐度25至33,进排水方便,设置尾水处理系统;底质以沙质、沙泥质或礁质为好。通讯、交通便利,电力、淡水供应充足。

养殖条件

养殖池为室内或室外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池子(室外池上方遮盖遮光率为75%以上的防晒网)、池高0.8至1.0米、面积为10至15平方米,池底均铺有塑料底板或装钉木板架,上面铺设60目筛绢网,然后在筛绢网布上面放置厚度为5至6厘米沙层,池内装有充气石。室外条件上方增设遮盖帆布,可防雨防晒,用黑布在四边遮光,调节光照的强度。

放苗前准备

养殖池的消毒,使用30至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或20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池壁1小时,然后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后备用。进水浸泡养殖池底沙层,泼洒10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沙层24小时,排干消毒水后用海水或淡水将沙层冲洗干净。向养殖池加入过滤的海水,水深50至80厘米,养殖池海水盐度与育苗池海水盐度相差小于5。

苗种选择放养

选择壳高0.5厘米以上的螺苗,要求为壳无破损、活动正常、反应灵敏、受腹足能较快的收回壳中、大小均匀,最重要的是摄食正常、集群摄食明显。放养时,将贝苗均匀散播于养殖池中,每平方米放养壳高0.6厘米以上贝苗1500至2000粒。

养殖管理

①饵料投放:刚放养的贝苗以鱼肉糜为饵料,随着贝苗的生长逐步改为剁碎鱼肉,最后改为整条鱼投喂,日投饵1次。日投喂量一般为螺体重的3%至10%,具体以投饵后2至3小时内摄食完为度。投饵2至3小时后及时清除残饵。

②冲洗沙层:方斑东风螺栖息的沙层出现发黑或发臭时,一般在上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枪冲洗沙层。

③筛贝:贝苗放养后经过2至3个月养成,由于养殖密度较高出现生长速度缓慢和个体大小不均匀现象,结合实际条件,采用不同网目的螺筛过筛后分疏或换池。筛螺一般选择上午、晚上或阴天进行。1个养成池筛螺操作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筛螺分疏后养殖密度下降为1000至1500粒/平方米。

养殖尾水处理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尾水的排放严格按照《文昌市冯家湾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规划方案》,以分步治理和分区域治理为原则进行。即经过沉淀、曝气及生物滤池等流程的处理后,方可对外排入。

病害防治

花螺养殖常见的疾病有浮游期的纤毛虫病,稚螺和幼螺养殖期肉壳分离病(脱壳病),养成期单孢子虫病、吻管水肿病(吻肿病)等。但寄生虫疾病对东风螺的危害相对较小,不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暴发。主要由弧菌引起“吻肿病”和“脱壳病”在养殖场大量暴发,尤其是“吻肿病”。根据患病症状分为如下:

①“脱壳病”:也称为“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软体自行脱离螺壳,离开螺壳后软体外观完整,能正常爬行,能吸附池壁或潜埋于底沙,但不摄食,数天内死亡,有的潜伏期达到十几天或几十天,才发生死亡。主要发生于稚螺和幼螺。常见病原为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少数是:鲍鱼希瓦氏菌(不是弧菌)等。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新鲜,溶氧充足;定期清洗螺池的底部沙层,并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的螺和死螺,无害化处理后采取常用的消毒手段对螺池消毒;投饵要有间隔,且尽量少量多次,保证饵料在进食时的新鲜;补充足够的营养(如复合维生素)。

②“吻肿病”:螺带壳,吻部异常肿大,局部变红,肿大的吻无法缩回吻鞘,腹足变黑或灰色。发病时间短,行动缓慢,死亡率高。常见病原为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少数是:弗尼斯弧菌、鳗弧菌变种。防治方法:吻肿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条件性,防治此类疾病需要根据其发生的规律和特性,在吻肿病流行季节来之前进行药物预防,或者在饵料中添加合适的增强抵抗力的免疫增强剂,提高螺的抗病力。一是疾病刚发生时,每天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的螺和死螺针对发病池需要专人管理,工具专用,及时做好进出螺池的消毒工作,避免扩大病情;二是未发病区要经常投喂抗菌药和增强免疫力的药物,确保高危区域的安全,发现病螺出现及时停料;三是要注意高温天气时投饵要2~3天适时停1~2天,同时保持空气的流通以及棚内降温。四是定期冲洗养殖池底部的沙层,情况允许则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五是结合中草药杀菌。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违禁药物,按规定、按剂量使用限量药物,并做好用药记录。花螺检测指标如下:

安全要求

严格按照下列标准执行:花螺养殖水质按照海南省地方标准《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严格执行。养殖过程中药物使用按照海南省地方标准《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严格使用。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按照海南省地方标准《DB46/T96方斑东风螺养成技术规程》指导进行。

专用标识使用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①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严格来自登记确定的地域保护范围;②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④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能力。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不得向地理标志使用人收取使用费。

(2)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①可以在产品及包装上同意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冯家湾花螺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②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②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③正确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4)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6)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