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钢百

更新时间:2023-06-23 21:16

冯钢百(1884.6-1984.10)别名百练、均石,广东新会人。是广东早期油画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在广东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冯钢百的作品,以肖像、静物、风景为主,尤其擅长肖像。冯钢百70余年油画艺术生涯还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是上个世纪绝无仅有的一位百岁油画艺术家。

人物简介

冯钢百(1884-1984),又名冯百炼,号均石,广东新会人,自幼喜欢绘画,曾从师袁祖述学习人像写真。1906年赴墨西哥,入皇城国立美术学院。1911年赴美国,先后入旧金山卜忌利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旧金山“九街学生美术研究院”。曾随著名画家罗伯特·亨利学画十一年,其间与李铁夫一起全力支助孙中山革命。1921年回国,与胡根天创办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同年组织进步美术团体《赤报》。1949年后他曾为广东美协分会理事、省文联委员、省政协委员、广东文史馆长等职。冯钢百为我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功力深厚,画风朴实无华,擅长肖像画。

冯钢百是广东早期油画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在广东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冯钢百的作品,以肖像、静物、风景为主,尤其擅长肖像。作品既有北欧写实画派脱胎于伦伯朗的艺术风格,更糅合荷兰风俗画家沉静柔和的色彩调子,作画笔触纯朴,着意于捕捉色彩在光线变化下作用于造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效果,色彩真实而妥帖,色调坚实而沉着,造型稳健而准确,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给人以自然隽永的审美品位和东方神韵。

解放后,曾任广东美协分会理事,全国文联代表,省文联代表,省政协委员,广东文史馆馆长等职。冯钢百为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也是最早到国外学习正统西洋油画的中国油画家;第一位临摹油画《意大利河》并被收藏于美国纽约博物馆的中国画家;在世界油画史上,他是年龄最老的油画家,堪称世界之最。并且是将西方正统油画肖像画传播进中国的先驱者之一;第一代新美术启蒙运动的元老之一;第一位研究和创作长达八十多年的著名油画家。他朴素与真挚的作风,善于发现和显示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的真正的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钢百70余年油画艺术生涯还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是上个世纪绝无仅有的一位百岁油画艺术家。

冯钢百的油画作品色彩真实而妥帖,色调坚实而沉着,造型稳健而准确,尤其是他的肖像绘画,稳健朴茂,丰厚华滋,富有内蕴的精神。即使是主题性创作中的人物,也是真实可感、有血有肉、有个性灵魂的现实人物。有鉴于此,广东美术馆策划和举办了冯钢百专题油画展,并出版了这本画集,希望更多的专家和读者了解大师的风范。

经历坎坷

冯钢百

但他的经历要坎坷得多。冯钢百从小酷爱绘画,但由于家境贫困,少年即辍学谋生。16岁时,他在一条行走于香港和墨西哥的海轮上当小杂工。当他第一次随船到达墨西哥城时,就为当地博物馆陈列的西方油画所倾倒。1900年,冯钢百下决心留在墨西哥学画。他白天做苦工,晚上到画院学习绘画;每当工暇,他就四出写生。在艰苦的学习中,他的肖像和风景画崭露头角。冯钢百的勤奋和才华得到了墨西哥著名画家刁文的赏识,破格推荐他到墨西哥国立美术学院半工半读。冯钢百上午在学院上课,下午和晚上做工,这样足足坚持了五年。冯钢百非常刻苦地学习,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的油画《洗衣女》、《工匠》等曾入选墨西哥全国美术展览。

1905年,冯钢百从墨西哥国立美术学院毕业。他经孟罗萨教授的帮助,得到去美国深造的签证。冯钢百到美国之后,又干了两年的苦工,积蓄了一笔钱作学费。1908年,冯钢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卜忌利美术学院,一年半后转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之后又前往纽约入第九街大学生美术研究院专攻肖像画。

在美国期间,冯钢百曾跟从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1865-1929年)学习达十一年之久。亨利是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人物,著名的“八人团”的核心画家。他在美国出生,求学于费城和巴黎。亨利推崇艾肯斯、马奈和戈雅的艺术,主张不加粉饰地描绘日常生活。他善于发现人的精神世界中真正的美。他的画作,特别是肖像画朴素而真挚。他早期的色彩很沉着,后来则比较明亮和鲜艳,“但集中和严谨却始终一贯”,冯钢百深受其影响。

冯钢百是20世纪初最早一批留学美国的油画家之一。在美国他受教于美国著名画家罗伯特.享利。罗伯特.亨利是美国现代主义绘画运动—垃圾箱画派(也称“八人派”)的领袖,该派把视角投向社会底层,描绘底层小人物为了生计如何奋斗,描绘各地移民的艰苦生活 ,描绘杂乱琐碎的生活场景,描绘肮脏的城市角落,因此他们的写实主义被称为城市写实主义。作为留学生的冯钢百此时也是饱受贫困之苦,对城市底层生活深有感触,因此画了不少类似题材。此作就是这样一幅作品,表现的正是围绕着垃圾箱的乞丐们。从乞丐形象上可知,画家似乎表现的是黑人,说明作品取自美国现实的生活。画面人物造型敦实、粗笨,用笔粗放、浑厚,色彩对比强烈,不仅颇有垃圾箱派的神韵,甚至让人联想起凡高早期的绘画。这件作品说明,冯钢百早年的绘画可以直接与欧美现代艺术接轨、对话。

冯钢百在美洲学习油画前后有二十年。他的油画奠基于写实的技术根底,十分厚实和严谨。从他曾经入选墨西哥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洗衣女》、《工匠》,以及在美国创作的《马夫》、《飘泊者》等作品之中可见一斑。冯钢百在国外画的肖像画,有相当部分是以华侨为对象的,他以浑厚的笔力,画出了中国人的气质和性格,表达了东方人的情感。冯钢百临回国之前的1921年,在纽约博物馆临摹一幅名为《意大利河》的油画,当地一位银行家看到后大为赞赏,以巨款向他订购。后来冯钢百应蔡元培之邀请回国办学,画还未完成即离开美国,而该画直到现在仍然为纽约博物馆所收藏。

艺术风格

冯钢百《自画像》.

冯钢百的肖像画以形象自然真实生动传神而著称于世。见过他的肖像画作品的人都会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他擅长表现中国人肌肤的质感、生命感,用他的话来说,是“皮肤里面好像有血液在流动”。他的油画色彩技巧到位是他创造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肖像艺术成功秘诀,因为他受过西方古典肖像画艺术技法的长期训练、技法娴熟、功力深厚扎实。有人说“他从提香、伦勃朗以及鲁本斯等人的作品里学到了写实技巧”,并非溢美之词,实际上他创作肖像画还不止于上述西方艺术大师技巧的运用,还有他自己对这些大师技巧的综合变通、自我艺术探索的技法成就。冯钢百深切体会到,“油画强调直观。色彩既表现空间,也雕塑形象,彩色调子的光是画的神韵。一幅好的油画,彩色调子透澈出一股凉气,因为画面里,有一个画家创造的世界,每一笔的颜色,都在画面空间恰当的关系中”。的确,他的肖像画均给人一种“透澈出一股凉气”的感觉,具有真实的空间感。他致力于用色彩表现恰当的空间关系,把人物真实生动地传达出来,即他所谓“人像并不是贴在画布上,那背后是有空间地,你可以伸手去摸他的后脑勺”。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自美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罗伯·亨利,又把“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色素”或者说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美的内蕴表现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同时以可视的油画艺术形式揭示不可视的人的内在精神本质与个性差异,从而形成他特有的性格肖像艺术风格。

冯钢百的创作方法,与他留学美国,深受美国著名画家罗伯特·亨利的影响有关。亨利是美国20世纪初很有影响力的新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他鼓励画家应不加粉饰地描绘日常生活,艺术创作中贯穿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美的发现与表现,主张“不要摹仿,要有自己的风格”、“要表现生活,而不是表现技巧”。他的艺术思想不仅对20世纪美国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也对到美国留学的中国画家冯钢百产生深远影响。冯钢百在六十年代创作的风景画《水库》、主题性历史画《三元里抗英》等作品,均可以看到丰富的色彩与色层,但给人却以朴实无华的感觉;其玄奥在於画面所有色彩都是客观事物形质、空间、环境和光线的有机构成,它们融合统一,又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色彩是空间的色彩、形质的色彩、环境气氛的色彩、构成有自然生命力的真实感人的物象的色彩。因此,冯钢百的艺术作品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敏锐观察推敲后的创作,故作品以准确优雅、深厚沉雄为其显著艺术特色。

趣闻轶事

冯钢百与胡根天资料图片

耋耄之年画荔枝

冯达荣回忆说,1968年听说冯达荣要到东莞县大岭山公社务农,冯钢百即时想起他开垦的昌乐农场,想到金桔岭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想到端午节过后荔熟蝉鸣的丰收景象。当年,86岁高龄的冯钢百提出要到金桔岭农场现场画荔枝。但因冯钢百年事已高,到金桔岭农场虽然只是几十公里的路程,但交通不发达,一路上要上船落船,又要转车,天气又热,家人怕冯钢百身体捱不住,加上大家工作都那么忙,谁有空陪他老人家几天呢?没有人答应他,冯钢百只好作罢,把欲望留在心中。

1969年,荔熟蝉鸣的一天,何宜寿摘了满满的一箩糯米糍,与冯达荣一同来到广州东川路冯钢百的家。中断了几十年音信之后,曾经的农场工人,突然出现在眼前,令冯钢百喜出望外。见到那箩鲜红的、绿叶还带湿润的糯米糍,冯钢百更是欣喜若狂。他曾想过到金桔岭农场画荔枝,但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而没能完成心愿。今天,还带着湿润的鲜红荔枝摆在眼前,他怎不高兴?当众人欲啖之时,冯钢百站起来叫大家要小心,先吃那些零散的。成串的、带绿叶的暂不能吃,等他描画了才让大家食。以此来了结他欲到荔枝园画荔枝的心愿。回想至此,冯达荣拿出其珍藏的资料,打开来让我看,其中有一幅画是红荔图。冯达荣说:“是冯钢百画的,不知是不是他当年画的那一幅。”

冯钢百的妹妹

冯达荣介绍,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后,到处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大概一为逃难,二为揾两餐,当年他的父母也在昌乐农场干活,一直至1949年解放,才回广州。他说:“我有个姐姐就是在昌乐农场降生的。”

冯达荣还说,冯钢百有个妹妹叫冯贻宝(即冯达荣的姑姑)。冯贻宝是个接生员,平时除去农场干活外,还帮农场周围农村的妇女接生。在昌乐农场的10多年时间里,她为当地妇女接生不少。冯达荣说:“相信大岭山还有人会记得此事。”

大约1939年,日本军曹闯入冯钢百的画室后,见一幅释迦牟尼佛像悬挂当中,军曹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之后离去。自此,冯钢百离开农场之后,至1950年之后才回到昌乐农场。冯钢百离开的这10年,农场由谁来管理呢?受访的李干鸿、殷流稳都不是当事人,也没有文字资料记录此事,他俩当然回答不上。此问题经冯达荣一介绍,上次的疑问顿消。即冯钢百离开农场的10年里,昌乐农场的事务是由冯贻宝和冯达荣父母等人处理。

上世纪70年代初,一次冯达荣回广州探望父母家人,当然又去探望他的叔公——冯钢百。已经90岁高龄的冯钢百跟他讲起发生在前不久的一件事。

有一天,冯钢百到街上买了一捆做画框用的木条,付款后,他提着这捆木条准备回家,店门外早就有人停了一辆三轮车。正欲找车时,车已在门外等,冯钢百很高兴。广州虽是个大城市,但那时交通仍不方便,三轮车是广州街头载人载货的交通工具之一。冯钢百一问价钱,车夫爱理不理地说:“5文(元)。”车夫刚说完,冯钢百就来气了。本来从这店到冯钢百的家只需2-3元,这次车夫却加了一倍价钱。冯钢百便与之讨价还价,车夫就是不降价,非5元不可,大有你这老头非坐我车不可之意。冯钢百心想:“你欺我这老头没有力气把这捆木条扛回家?”一赌气,冯钢百两手抱起一捆木条用力往肩上一放,就一路小跑回家,且途中不用歇脚。冯钢百对冯达荣说:“此车夫明摆着是欺我扛不动这捆木条,太气人了。”此后,冯钢百逢人便提起此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是中国政治运动的狂热时期。这10年,无数人被封为“走资派”“封资修黑货”或“反动学术权威”,此后,再无人敢提学术交流、艺术交流和研究。

1979年深秋,拨乱反正后的第四次全国文化艺术界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全国文学艺术界十多年来的一件大事。很多曾被管制长大十多年之久的老文学艺术骨干,都渴望能够参加这个会议。96岁高龄的冯钢百是这个会议的特邀代表。

据冯达荣介绍,当年,冯钢百已96岁了,出于对近百岁老人身健康的考虑,有关部门起初并没有安排其赴京开会。但冯钢百执意要去,并且说:“我自费参加会议。”有关部门拗不过这个百岁的老艺术家,结果让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当年,参加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的广东省代表里,有两名号称百岁的老画家,一个是冯钢百,另一个是胡根天。两位百岁老画家当年一同创办广州美专,如今又一同出席北京会议,喜悦之情溢言表,给当时也是会议代表的徐坚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广州后,徐坚白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构思酝酿,创作了大油画《老画家》。在冯达荣珍藏的资料里,《老画家》虽是一张黑白照片,但画面构思缜密,时代感鲜明。冯钢百鹤发童颜、银髯飘拂、倔强自信;胡根天则老成持重,谦逊谨慎。两位百岁老画家的相逢,喜由心生,真情流露。透过画面,使人感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缕和暖的春风,给人民,给艺术带来温暖,使大地充满生机。冯达荣说:“叔公冯钢百辞世已24年了,但他的自强不息,耿直刚毅的性格,一直留在冯家后人的心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