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7 13:06
伍守阳 (1574—约1644),原名阳,字端阳,自号“冲虚子”。江西南昌县人,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为明代后期著名内丹家,内丹清修派的集大成者。伍氏主要著作为《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清代以后伍氏一脉以“伍柳派”名世。 本为儒生,兼通佛学。曾得曹还阳“仙佛合宗全旨”,又师李泥丸,赵真嵩、王常月,成为清朝初年龙门派的中坚人物。曾隐居王屋山,后传授内丹术给柳华阳。曾遍考仙圣之书,人称其“由儒悟道、因道证果”,著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
幼年孤贫力学,精求性理,明晓佛家三昧真谛。后因特殊机缘,得以师事全真教龙门派高道曹还阳、李泥丸、王昆阳,苦志修持二十年,得道成真。明朝晚期,先佛后道的全真派道士伍守阳,因谈吐不凡,道行卓著,而得皇室敬重,被当时的万历皇帝封为吉王国师、维摩大夫、季子三教逸民。明熹宗天启元年,在皇家贵族的支持下,伍守阳在京都白云观主持刊行《道藏》。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得以汇集流行并保存传扬。
明天启二年(1622年),伍守阳撰成《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金丹要诀》等书,尔后不久隐迹而去。至清朝中叶复出,传柳华阳后不知所踪。
柳氏字守庐,与其师伍守阳同属江西南昌人,本出身书香门弟,原系儒生,后投皖水双莲寺为僧。一次在山中偶遇伍守阳,传以丹道之法,遂获守阳之秘法,经苦志参悟,而享高寿,并著《金仙证论》一书。
道化性命的生命本源观
道教内丹各派都主张人是由道所化生的,道是凭借炁来化生人的。伍守阳继承了这一观点,也认为人是由道所化生的。他说:“夫所谓道者,是人所以得生之理。道之用于化生,谓之精、炁、神化而为人之身,故精、炁、神之化生人,即是道之化生人……得生之理者,一阴一阳为一性一命,二者全而为人也。何以谓阴阳性命?当未有天地、未有人身先,总属虚无,如《易》所谓‘无极而太极’时也。无中恍惚若有一炁,是名道炁,亦名先天炁。此炁久静而一渐动而分阳,而浮为天,比如人之有性也;阴而沉为地,比如人之有命也。阳动极而静,阴静极而动。阴阳相交之气而遂生人。则人之所得为生者,有阴阳二炁之全,有立性立命之理,故曰:‘人身一小天地’者也。”这就是说道之用于化生人就是精、炁、神化生而为人之身;人之阴阳性命由道所化生,所以人身是一“小天地”,天人同构。又说:“道在无极且无形无数,乃生有形有数之一,太极也。一而生二,阴阳也。二而生三,精炁神也。三而生万,变化无穷。”这里伍氏把老子《道德经》的宇宙生成论与理学的宇宙生成论相结合来论证人所以得生之理。
伍守阳认为,生身成人之道历经三次变化。如他说:
禀此阴阳二炁顺行随其自然之变化而生人……是以三次变化而人道全,人道者,生身成人之道也……顺行人道之三变者,言一变之关自无炁而为一炁也。父母二炁初合一于胞中,只是先天一炁,不名神炁。此时母胞胎中无呼吸元神。及长似形,胎之长似有人形,微有气,似呼吸而未成呼吸,正神气将判未判之时,及已成呼吸而随母呼吸,则神炁已判。而未圆满之时,胎之十月未满。但已判为二即是后天。此之二,非离一而为二,是一之显然似有二之理。二尚精微而未成粗迹。从此以渐长胎之时。斯时也,始欲立心立肾,胎中渐生五脏,渐分立心肾之形。而欲立性命矣。有心,即其有性之元;有肾,即其有命之元。神已固藏之於心,炁已固藏之于脐。神即性,是心中所有,固不离于心;炁即命,是肾中本有,固不离于肾。及至手足举动翻身而口亦有啼声者,十月足矣。则神气在胎中已全,此二变之关。一言分为二也。出胎时先天之炁仍在脐,后天之气在口鼻,而口鼻呼吸亦与脐相连贯。先天之神仍在心,发而驰逐为情欲。由是炁神虽二,总同心之动静为循环……年至十六岁,神识全,精气盛矣。到此则三变之关在焉。或有时而气透阳关,命根元炁之动于中,未有不发散驰于外者。故到阳关亦见常行之处,谓之熟境。则情欲之神亦到阳关,神有通天彻底之能,亦有知内知外之能。内外总摄于一神。内有动,神也知;外有动,神也知。驰于知外,世人多堕于世事。神气相合则顺行为生人之本。此炁化精时也。谓之三变者如此。
这就是说人道顺生的三次变化为:一次变化是指父母初交,二炁合为一炁而成胎。此时只有先天一炁,没有神与炁的区分;因为这时母胞胎中无呼吸元神。二次变化是指胎完十月,有炁为命,有神为性,而出胎。三次变化是指出生后长至十六岁,识神全,精炁盛,时而炁透阳关,情欲之神亦到阳关,炁动于中,神驰于外,炁化为精。这也就是道化生人,即神、炁、精化而为人之身的具体过程———人道顺生的全过程。显然,伍氏关于人道的三次变化,是对《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思想的内丹学诠释。
神炁相依的性命观
与以前南北宗丹家一样,伍守阳认为,神即是性,命即是炁;神藏在心,炁藏在肾。如他说:
有心,即其有性之元;有肾,即其有命之元。神已固藏之於心,炁已固藏之于脐。神即性,是心中所有,固不离于心;炁即命,是肾中本有,固不离于肾。
伍守阳指出,神即元神、元性,元神属阴;炁即元炁,元炁属阳。仙道以元神、元炁二者双修而成,故说性命双修。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神、一炁,即是一阴、一阳”,所以说修道就是性命双修。修仙者必用精、炁、神三宝;此处只说神炁二者,因为元精在炁中,元精与炁本是一。
元炁是超劫之本,是金丹之母。如他说:“炁者,先天炁,即肾中真阳之精也。人从此炁以得生,亦修此炁而长生,唯用修而得长其生,故称修命。”意谓元炁是人得生和长生之本。元神是炼金丹之主人。如他说:“神者,元神,即元性,为炼金丹之主人。”又说:“元神本性,主宰乎性命而双修。始也欲了命为长生超劫之基,则以性而配命为修,固双修之一机。终也欲了性为长生起劫运之性,则以长生之命配性而为修,亦此双修之一机也。”意谓了命时,以性而配命为修;了性时,以命配性而为修。可见,炁依神则能化炁,神依炁则能化神;元神是有性之根,元炁是有命之蒂。守阳还指出,己(真我)、真性、真意是元神之别名,实质只是心中之一灵性。如他说:“己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己与性、意、元神,名虽四者,实只心中之一性也。”
虽然命依性而了命,性依命而了性;但性功、命功又都离不开心功。如他说:“炼精化炁以心主宰乎其化,炼炁化神亦心证成其化,此有心之运化转移,固不外于心,及炼神还虚,得虚灵独耀,非执着幻妄为虚空者,实无心之妙用也。亦不外于心,正三界为心之说也。”
伍守阳认为,“平日淫、杀、盗、妄心、贪心、善心、恶心、欺心等,皆是变幻”。这些平常心使元神变为识神,元炁、元精化为后天之精。不仅如此,人心还常常遮蔽元神真性,使人流浪生死。如他说:“若夫人心,则戾其虚空之性体,冲冲不安,流浪生死,无有出期。”伍守阳指出,最初还虚就在于对境无心。对境无心就是指见天地、山川、人我、昆虫草木,不起一念。如他说:
还虚之功,唯在对境无心而已。于是见天地,无天地之形也。见山川,无山川之迹也。见人我,无人我之相也。见昆虫草木,无昆虫草木之影也。万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不染一尘。此即本来之性体完全处也。
如是还虚,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亦不可得。顿证最上一乘,不必修炼己之渐法。
伍守阳还认为,儒、释、道都是关于性命之学。但三教言性命之详略是不同。儒学为入世法,言性命,其词微。五经之首《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弟子颜回而下无能窥其奥,直到子思始揭“天命之谓性”于《中庸》之首章。后世门人皆认为孔子罕言命,以为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佛学为出世法,言性不言命;言性其词密。菩萨之下无能得其解。故佛教徒皆说见性成佛,而“命学”为绝传。道教却与儒释不同,言性必言命,言命必言性。所以说,儒教之言性命,言其影,不言其形;佛教之言性命,以性为形,以命为影;道教之言性命,言其影,并言其形。
总言之,伍守阳认为性即是元神,命即是元炁。元神是炼金丹之主人,元炁是长生之本。性功、命功都离不开心功。儒释道实质上都是关于性命之学。
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观
伍守阳继承了以往内丹学的丹道观,也认为丹道是人道之逆。性命双修,返还原初,则成仙佛。如他说:“修道者是即此得生之理,保而还初,使之长其生而不死之法。”又说:“禀此阴阳二炁顺行随其自然之变化而生人,逆而返还修自然之理,则成仙成佛。”这就是说人道逆而成仙道。既然人道顺生有三次变化,仙道逆成也要经历三次变化,即三关修炼。他说:“是以有三次变化而人道全,亦有三关修炼而仙道得。”又说:“修炼三关者,使精返为炁,炁炼为神,神还为虚。即是从三变返到二变,从二变返到一变,从一变转到虚无之位,是位天仙矣。由此虚之而又虚,虚到无极,便是天仙升迁到极尊。”意思就是说,丹道之三关修炼,炼精化炁———使精返为炁,就是人道之三变返到二变;炼炁化———使炁炼为神,就是人道之二变返到一变;炼神还虚———使神还为虚,就是人道之一变转到虚无。由此可见,就神、炁、精的分与合而言,人道与仙道存在着一顺一逆的对应关系。此即所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关于炼精化炁之理,伍守阳说:“精化炁者,是初关时设为次第之名目也。以为精由炁化,则以炁之发动时不令化精而复全真炁。是即元炁而言化炁。元炁即无形之元精,不顺去化有形。故曰精化炁也。若谓后天之有形质者,而可妄指为精。则有形质者。以形质为碍不能化炁,身中虚灵之处亦无安顿处,亦无通达处。凡借精化炁之言,指人以执信者,乃房术邪说之人。”意谓元炁即无形之元精,不顺去化有形之精,故曰精化炁。后天之精因为有形质为碍不能化炁。若谓后天之有形质之淫精,而妄指为精,指人以执信,乃房术邪说。不过借精化炁之言,以淫乐为目的而已。于炼炁化神之理,伍守阳指出炁化神之理为:一是炁能点化阴神,培补神中之阳。阳神愈益阳明,而昏睡全无,谓之炼炁化神。二是以纯阳已定之炁而助神,神亦定;渐渐地神炁俱大定而常定,炁至无,而神至纯阳,寂为性,独定独觉。所以说,先若无此元炁助神,则神不能常觉常照。炁不合神,则神亦不能常觉常照,即神之能常觉常照,由于炁。炁神归一,而为神通,此即所谓炁化神。
至于炼神还虚,实无神可炼,只是复归真性而已;目的使初证神仙者不忘成就天仙。在三关修炼之前,有炼己之筑基工夫。炼己就是制伏元神,不使之转化成识神;即所谓明心见性。伍守阳主张性命双修就是证自己本来面目,所以炼己实际上贯穿三关修炼之始终。如他说:
论炼己者,论其成始成终之在真我。真我者,是言己之本来面目,即元神本性之别号也。凡所为采药炼药,基之筑成于始者,皆由炼己。证本来面目之成于始者,即所以修性于始也。所为伏炁胎息、为脱胎出神,成还虚于终者,皆由炼己。证本来面目之成于终,即所以修性于终也。始终皆是本性而成。能复真性者,即仙也。非真性者,即非仙也。世之愚人,不知仙即是性,与佛即是性同,所以举世谈仙,而莫知所学,而亦莫有所成。但仙圣始言炼己者,以其有诸相对者,是性之用于世法、世念中,而逆回者言之也。终言炼神还虚者,是性之无相对者,独还于虚无寂灭而言之也。其实只是一个性真而已。
综上,先炼己,后循序修三关,人可以长生久视。也就是说,通过化炁、化神———性命双修,人可返还先天而与道合一。
重五伦之德的生命伦理价值观
伍守阳虽然主张成仙了道、超脱生死是人生最高价值之所在;但伍氏主张儒家伦理是仙道之基。修道之人在修仙道之前,必须先修“人道”———五伦之事。因为修道之人必于人道中先修纯德,方如他说:“后来修士,必于人道中先修纯德。人道中者,即五伦之事也。君当忠而忠,亲当孝而孝,兄长当顺而顺,朋友当信而信,谓之纯德。高真上圣皆言传得其人身有功者,当传于有德之人也。”“天所秘,是秘之不传无德,以传有德也。人与天相隔甚远,人德合天,则与天为一矣。故传与以如是德之不修以合天,则不能得传也。”“天仙以如是秘法得证。仙于天,惟天之所知、所行者。而世间人何以知?人能修德合天,即是天人,则可得知如是。不修德以求合天,即是凡夫下鬼,终于不得知如是者,而已欲学道修仙者,先当自勉,修合天德。”可见,修儒家五伦之德是修仙道之前提;五伦之德即天德(仙德);修德合天,则与天为一,如此才可能得真传。
因而仙师收徒的标准第一条,就是弟子及祖宗历代积德循道。如伍守阳说:“若有道之师寻弟子,要弟子及祖宗历代积德循道,谓之有根基。”他还指出当时世人学道无果的病根在于不修人道。他说:“世人不修仙德而妄求仙道,又不知果有真仙道之正理在,而求之,安得知而安及证。”
总而言之,伍守阳将儒家的“五伦”等道德修养作为修仙的必要前提,强调“人德合天”;这就把“五伦”等世俗道德纳入到道教的宗教道德之内,增加了“五伦”等世俗道德的神圣性;也彰显了伍守阳对五伦之德的生命伦理价值的高度重视。显然,这也调和了出世与入世、道与儒之间的矛盾,扩大了道教的生存空间。
伍守阳(伍冲虚)和柳华阳,都是江西人。伍守阳在明末放弃儒业,专习全真派功法,参照禅学,曾隐居王屋山,最后得道。伍守阳后出山,传授内丹术给柳华阳。伍守阳著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柳华阳著有《金仙正论》、《慧命经》。后人把此四书合刻,称为《伍柳仙宗》。
伍柳派在修持丹法上主张仙道为宗,佛法为用,仙佛合宗。既论证《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引佛教《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强调修丹只用先天,忌用后天,尤重“一点真阳”之先天祖气的炼养,任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气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天仙正理》。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气而已。
伍柳派丹法修炼比北宗详细复杂,他对炼己,药物,鼎器,火候,效验,任督,防危,以及伏气,胎息,真意,大小周天等均作详细指点,为学修伍柳派内丹功法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
一、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 张静虚生于邳州。
二、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 李虚庵生于庐江县城西。
三、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李虚庵结庵城外,延访仙师。
四、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伍冲虚太夫人王氏儒人于六月初一日生。
五、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伍冲虚太翁健斋翁讳希德举孝廉。
六、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 曹还阳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南昌武阳之精度处。
七、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伍冲虚太翁健斋翁中会元。
八、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张静虚奉世宗诏至京,延至世宗殂落,得不复命。
九、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 正月,健斋翁主考浙江考场。王氏儒人梦在文庙前食榴子、榴子红如火如丹,即伍冲虚住母胎时。
十、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 正月元旦,伍冲虚降生于青州府之官衙。七月,伍冲虚随父健齌翁官绍兴府。
十一、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 健斋翁任云南维摩州牧,卒于任所。
十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 张静虚至六安州,度李虚庵,令其三诵三背其言,三日而别。
十三、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 张静虚至李虚庵家中助银行道。
十四、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 伍冲虚奋志明经,遇王重阳道经七篇。
十五、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 伍冲虚年十三,志于道。
十六、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 李虚庵至曹还阳家中度曹还阳。
十七、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 江西水灾,伍冲虚涉水救饥,且自食蓼根十数次。曹还阳等三友,以金三十两,助师李虚庵修道,李真人道成。
十八、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 伍冲虚至范登云兄弟三人仙祠问事,签示伍有修道因缘。
十九、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 曹还阳时年三十岁,修道精进,不五十日火足,采得大药。
二十、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伍冲虚时年二十岁。五月,遇曹还阳,八月卖田护师修道。
二十一、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曹还阳五月二十二日奏告天庭,度伍冲虚,告其一线修行之路。
二十二、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春,曹还阳建醮谢天地,及历代传道圣坐师,度伍冲虚为入门弟子。
二十三、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 春,伍冲虚在家试百日关,总计三个月,而成大药。
二十四、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 曹还阳度伍冲虚“仙佛合宗”及助道之方。春,伍冲虚与师炼外丹于豫章城西,西山之后,溪水涯次。
二十五、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伍冲虚馆于长沙府吉王国中,赐吉王太和诗五首。
二十六、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伍冲虚答吉王太和之问,发笔作《火候经》。伍冲虚传授吉王太和“百日炼精口诀”。李虚庵仙隐。
二十七、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 伍冲虚《天仙正理直论》初稿成。传吉王太和“采大药口诀”。六月十二日曹还阳入新建县西山大隐。
二十八、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 伍冲虚东赴金陵。
二十九、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 李羲人初见伍冲虚。
三十、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 伍冲虚传吉王太和“五龙捧圣口诀”。吉王太和向伍冲虚求“仙佛合宗”全旨,未允。
三十一、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 初夏,李羲人参博山无异和尚。
三十二、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 季秋,李羲人拜伍冲虚为师。
三十三、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年) 伍冲虚度吉王太和仙佛合宗玄妙全旨。伍冲虚将邱祖门下符节正传,付吉王太和掌理。
三十四、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 五月五日,李羲人见伍冲虚问一人开顶功法,伍告其此乃伪也。
三十五、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 秋,伍冲虚在金陵,将远行,李羲人有七问。
三十六、明思宗崇祯十二年(1639年) 七月七日,《天仙正理》加注并序成。吴澄川命梓,齐禗吉及涂之芬辅成之。
三十七、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 伍冲虚太夫人王氏孺人十一月二十日酉时坐化。伍冲虚隐迹仙去。
三十八、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 冬,新建涂叔朴再刻《天仙正理》,伍达行叙伍冲虚真人事略于篇首。
三十九、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谢嗣芳等再刊《天仙正理》,存其版于姑苏老君堂。
四十、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 柳华阳生。
四十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申铁蟾重修《天仙正理》,仍归其版于老君堂。
四十二、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伍冲虚其时世寿两百零七岁,度柳华阳金丹大道。
四十三、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并序。
四十四、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柳华阳著《慧命经》,自序于皖城忠洁庵中。冬,副将孙廷璧序《慧命经》。
四十五、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 五月一日,柳华阳著前后《危险说》于北京仁寿寺。
四十六、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年) 夏,李纯一重刻《天仙正理》并序。
四十七、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 春,芧山二十二代弟子武定全序李纯一所刻之《天仙正理》。
四十八、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正青山人梁靖阳合刻《金仙证论》及《慧命经》并序。序中有言:“华阳师与弟子豁然琼玉往来名山,有缘者尚可遇之。”
四十九、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江津程德灿合刻《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证论》、《慧命经》、《危险说》五书,合为一秩,定名《伍柳仙宗》。
五十、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 传说柳华阳曾至北平,如传言属实,则柳世寿已一八五岁矣。
《天仙正理》、《仙佛合宗》、《内炼金丹心法》、《金丹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