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15
《冷泉亭》宋代诗人林稹(zhěn)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可称写景佳作,描绘西湖冷泉亭一带优美绮丽的风光。先写四周精致,画面一个个地展现,就像用镜头扫描一样。最后三句写冷泉亭坐落在飞来峰,用有人纷纷询问侧面描写了它的神妙和对人的吸引力,极有兴味。
冷泉亭①
一泓清可沁诗脾②,
冷暖年来只自知③。
流出西湖载歌舞,
回头不似在山时。
① 冷泉亭: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飞来峰下,亭前有冷泉,通西湖。“冷泉”二字为白居易书,“亭”字为苏轼书。
② 诗脾:等于“诗肠”,指诗思、诗兴。
③ 只自知:用佛家语“如鱼欲水,冷暖自知”(《传灯录》),表示别人无法理解。
一泓清澄的泉水,沁人心脾,引起无尽的诗思;年复一年,泉的冷暖,又有谁能够理解知晓?它流呀,流呀,流入了西湖,浮载着歌舞画舫,那时候,与在山时的清澈,已不是同一面貌。
这首题冷泉亭的绝句,是在“冷”字上做文章,发表心中的感慨。前两句赞扬泉的清澈,说清泉引起诗人们无边诗兴,写下了众多的诗句,但诗人们有谁能真正理解泉水本身的心意呢?冷暖只自知,固是从泉水的温度而言,更多的是发挥到世情的冷热上。后两句先说泉的热,即世情的热,以西湖上的歌舞繁华作代表,次以“在山时”的冷与出山的热作对比,表示惋惜。杭州西湖的繁华为东南首屈一指,王安石《杭州呈胜之》诗云:“彩舫笙箫吹落日,画楼灯烛映残霞。”柳永的《望海潮》词更是极力铺陈了杭州盛况,以致于金主亮见了有投鞭南下之志。
林稹在这里正是有感于当时富户官僚的穷奢极侈,借言泉的冷热,对“暖风吹得游人醉”的现象表示不满,表示担忧。同时,诗又通过冷泉在山与入湖的对比,揭示处世的准则,劝勉人们要慎始慎终、洁身自好。诗沿用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意思,说冷泉一旦与西湖水同流合污,便失去了本来面目,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清澄;同样,人一旦失足,也无法保持原来的令誉美名了。在题写山水名胜时,不忘警醒世人,把说理与写景结合,这是宋人绝句经常采用的手法。
元韦居安《梅诗话》对这首诗很赞赏。韦居安还引了临川陈藏一的一首绝句,认为与林诗成就仿佛。陈诗云:“岩里空寒玉有声,亭前渊静镜生明。从他流入香尘去,不碍源头彻底清。”同样题冷泉亭,陈诗的意旨理趣显然无法与林诗比肩。唐白居易有首《白云泉》诗云:“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赞叹泉水在山时的悠闲,以出山之水喻世路坎坷,用意与林稹诗差不多。
泓,水清深貌;沁,饮水凉润于心也。言水之清,可饮以沁涤吾诗人之脾胃也。其泉在深山之处,年去年来,或冷或暖,只自知之耳,其水流出西湖,而载歌舞之船浊而不清,无复昔日湖山之洁矣。此喻人生之初,其性本善,及其富贵熏心,物欲陷溺,则不如初性之清明也。
喻义清晰,富寓哲理。本诗妙在回头;前两句是原来的状态,可沁心脾,冷暖自知,是一种状态;后两句述的是变态后的情形,原因在于载歌舞。
林稹,(明洪武《苏州府志》卷一二作林植,《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四谓《江苏志》误作林稙),号丹山(《宋诗纪事》卷七四),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茂失子。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是宋朝有名的才郎,著有《宫词》百首,《千家诗》收《宫词》两首以及《冷泉亭》一首。